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所以有与无相互生发,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彰显,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
傅佩荣先生解读
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主要都来自于把“认知”当作“区分”,区分容易造成各种欲望。
老子提出八种相对的判断,“美”与“善”是价值上的判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对于事实上的判断。人的认知活动就来自于这些判断。
这样的认知活动叫做“区分”——区分怎么样是美、善,怎么样是有、无;人总是会去找比较受到大家肯定的东西,然后就会生出某种欲望了。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太执着怎样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就不会有偏差的欲望。
人的认知活动很容易形成相对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条件下,对同样东西去观察与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你知道这一点之后,就可以设法从正面、反面、从各个侧面去了解一样东西,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所以在做评价的时候,不要只是单方面从某一个标准来做评价。
老子列出六种对于客观上事实的判断,我们在认识万物的时候,很明显就会做这些判断。
“有无相生”。一定要了解,“有”代表有形,“无”代表无形。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有”与“无”是指“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以人的视觉判断为主。这样一来的话就知道“有”与“无”是相对的。
否则根本讲不通。一朵花真的不见的话,也没有真的不见了。我们说质量不灭定律,一朵花枯萎消失了,化作春泥也一样是存在。这样就变成复杂的争论了。
难易相成。“难”与“易”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你到了高中,你看到初中的数学觉得很容易,但那个容易是要对照你现在觉得难的才能知道。否则一道数学题本身没有难易的问题,要看是对谁来说,对什么情况之下的你来说。
长短相形。你说尺是长的,为什么?跟寸相比。如果没有寸的话,你怎么知道尺是长的呢?尺遇到丈的话,又变成短的了。所以“长”与“短”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
高下相倾。“高”与“低”这种判断也是互相依存的。比如你说这座山很高,那要看你跟什么比。你说这个山比那个丘陵高,但这个山很高,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并且你再怎么高,你跟天空比的话永远是低的。所以“高”与“低”也是相互依存的。
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配合。在古代这一方面要区分“声”“音”“乐”三个词。“声”是指简单的发音,动物也会,它能够发出声音,这叫做“声”。
而中国古人讲到“音”的时候,是指“声”的组合,把这个声组合以便传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所以中文里面“意”这个字上面是“音”,下面是“心”,等于是你有心发出某种声的组合,也就是发出了音,才能表达你的意思。所以“音”可以传达某种意思,层次比“声”要更高。
中国人还分辨“乐”。讲到“乐”的话,代表你心中有某种感受,就要歌咏之,表达出来。所以,音与声相和,光有声无法传达意思,但传达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有声来配合。
前后相随。你说你走在前面,那代表一定有人在后面,你才能判断。但你走在前面,你再怎么走,你前面还是有别人。所以,你要分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那是相对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用六种现象来告诉我们,把“美”跟“丑”对立,把“善”跟“不善”看成有一定的标准,都是很可笑的事情。
“有无相生”,“有”跟“无”是道的一个部分,它不对立。
“难易相成”,“难”跟“易”是相比较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长”要靠着“短”,“低”要靠着“高”,才能比较出来哪个长哪个短,哪个高哪个低。
“音声相和”,声音是要调和的,太刺耳了不是好的东西。
“前后相随”,前后是相辅相成的。我问你,没有人跟你一起走,就你一个人,你是在前还是在后,不知道。它是前后连续,不能分割的时候,才会有前后的这种区分,所以叫做前后相随。
南怀瑾先生解读
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相生的“生”字,也可以说是互为相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采用生的一面。
难与易,本来互为成功的原则。成,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大难。“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
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倾,从表面看来,高低绝对不是平等的。但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义。
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的《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为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前与后,本来是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的,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随”,前去后来,后来又前去,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而无休止。
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