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汉服的象征符号,既是服饰的形制特色也体现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盛大华美的服饰,自古就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服'作为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其独特的形制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右衽'则是汉服的典型形制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汉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蕴含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和'一以贯之'的精神。

另外,'右衽'的形成和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华夏的先祖们进入农耕时代后,紧接着衣装形制也朝着更适合生活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完备的服饰体系,《易经》记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后来,随着人们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发现衣襟右掩更方便活动,也更适合存放小型的工具。之后,原始社会时期对襟样式的服装开始发展为'偏衽'式,衣服左右更换遮掩的不稳定性减少,汉族服饰中的'右衽'形制开始形成。

汉服之'衽'的文化内涵

'交领右衽'是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之一。汉服的衣领与衣襟是连接在一起的,左右两片衣襟在穿着的时候,呈交叉的方式重叠在身体的中间部位,体现的是持身中正之意。只是,左右衣服在胸前交叠的时候,衣襟的上下位置多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呈现出'y'的形状,以及服装向右倾斜的样式,这就是汉服的'交领右衽'。因为,'衽'字的本义是'衣襟',比如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衽,衣也,从衣,壬声。'之后,郑玄在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时候也解释到'衽,所以掩裳际也。'说交领右衽是将右衣襟掩盖于左衣襟之下,而'左衽'则刚好相反。只是,'右衽'和'左衽'的问题,不仅仅是衣服的穿着方式问题,还有一定的文化指示内涵。

1. '左衽'多为夷狄之服

首先,'左衽'多为夷狄之服。在《尚书》中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的言论:'四夷左衽。'意思是说周康王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个部族的人在穿衣的时候,和中原人士的'交领右衽'不一样,而是'左衽',也就是上文解释到的,将左衣襟掩盖于右衣襟之下。甚至,其他的历史文献中也有提到夷狄'左衽'的事情,比如,《汉书》中有:'(匈奴)披发左衽。'《后汉书》中也有:'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再一次提到了'左衽'是少数民族的衣着特征。一直到了唐代的《旧唐书》中还有:'于时百僚端笏,戎夷左衽。'足见,少数民族多着'左衽','左衽'也成为了少数民族的代名词,与'右衽'相对。而颜师古在给《后汉书》做注的时候,就曾解释到'右衽,从中国化也。'可见,在中国古代'左衽'和'右衽'是区别夷夏之别的标志。

而少数民族着'左衽'服装的方式,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为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需要长时间在马背上生活以及开弓狩猎,而他们的服装也需要适应他们的这一生活特性。而'衣襟左掩'的服饰,能够保证他们在使用弓箭的时候,拉弓的右手可以做大限度的活动,可以保证右手臂不因为受到限制而被拉伤,也方便在涉猎时左手从衣襟中取放物品,更好的配合右手的狩猎。同时,'衣襟左掩'还会在左胸前增加一块保护的衣襟,能够在游牧民族发生激烈的运动时保护心脏。故此,少数民族的衣襟偏左为多。

2. '左衽'是华夏文明沦落的象征

其次,'左衽'是华夏文明沦落的象征。比如,《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管仲当年的政策,恐怕大家都要披散着头发穿着衣襟左掩的衣服了。虽然孔子话中的'衣襟左掩'有很强的贬义,却足见'披发左衽'在古人的眼中是不合礼仪的,是华夏文明沦落的表现,也是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象征。

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常用衣冠的改易,'左衽'与'右衽'的颠倒来感叹国家的命运。比如,南宋的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就曾多次以'左衽'来比喻国家的衰败,以'右衽'来表示强烈的爱国情怀:'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意思是说在金兵南下之后,中原的百姓全部沦为了着'左衽',以'左衽'来形容对故土难收的失望,以及想要收复旧山河的决心。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也有关于'左衽'的论述:'当石晋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耻左衽以悲思者。'意在反思清兵入关后汉文化凋零的现象。可见,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倡'尊王攘夷','左衽'更是被视为异族入侵、汉族人民遭奴役或华夏文明的沦落。

3. '左衽'多是故去之人所穿的衣服

另外,'左衽'多是故去之人所穿的衣服。比如,在《礼记·丧大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意思是说在举行丧礼时,不管是小敛还是大敛,死者所着的衣服必须是'衣襟左掩';比如,在《通典》中也有相关记载:'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意思是说,汉族在收敛故去之人时,所用敛衣的衣襟要左衽,和生者的穿着习惯相反。而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很多文物,也存在衣襟左掩的现象。可见,'衣襟左掩'是故去之人所着敛衣的穿着特点,也证明了古代确有此制度。

古代汉民族服装崇尚'右衽'的原因

而汉服中衣襟右掩的'右衽'状态,在上文已经简单解释,是说:右边的衣襟被压在里面,左边的衣襟压于右襟之上,呈现出'右内左外''右下左上'的样子。而汉服衣襟左上右下的形态,也体现了很深的中国文化内涵。

1,从哲学角度来看,'右衽'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从哲学角度来看,'右衽'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讲究'阴阳之道',因为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人面对太阳,会发现每天的太阳从东方、人的左手边升起,从西方、人的右手边落下。所以,东方为阳,西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在《已经》中,'阳'为'乾卦','阴'为坤卦,分别法效'天地',契合了天上地下的说法。基于此,'天'为上,'地'为下,'左'为上,'右'为下,所以阳间生者的衣襟是'衣领右衽',阴间死者的已经是'衣襟左掩'。这样的服制特点,刚好契合中国古代'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哲学观。

2,从医学角度来看,'右衽'较好地体现了中医中阴阳的基本理论

其次,从医学角度来看,'右衽'较好地体现了中医中阴阳的基本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话:'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意思是说,在中医的理论中,'阴阳'指代男女血气,而'左右'则是'阴阳'的道路,阴为内部之气,阳为外部之气。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有:'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意思和上文所举的例子一致,说外在而光明灿烂的是阳,内在而灰暗阴晦的是阴。在这样的观点下,汉族衣襟的衽也是'左襟'在外,'右襟'在内。所以,'右衽'符合中医阴阳的理论。

3,从礼仪角度来看,'右衽'与中国古代礼法'吉事尚左'思想相一致

再则,从礼仪角度来看,'右衽'与中国古代礼法'吉事尚左'思想相一致。这和《道德经》的话有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言以丧礼处之。'意思是说吉利的事情为左,凶事为右。而这句话结合《道德经》作者老子的经历更有说服力,因为老子曾经做过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接触的资料是当时的第一手珍贵材料,所以他对当时的礼仪非常的清楚,毕竟孔子都曾问礼于他。故而,他所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不会是对周礼的违逆。所以,结合'左为吉''右为凶'礼仪观,汉服中的'交领右衽'则是左衣襟为上。

而《礼记》中还有相关的记载:'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意思是说,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行拱手礼的时候,因为孔子把自己的右手放在了前边,他的弟子也开始模仿他的做法。而孔子制止了弟子对他的模仿,说他这样行礼,是因为他的姐姐去世了。可见,在中国古代的礼法中,吉祥的事崇尚左,凶事则崇右。所以,基于这样的礼法,中国汉服中的'右衽'为生者所穿,'左衽'为死者所穿,是符合礼法的。

4,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右衽'穿着更符合汉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要求

另外,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右衽'穿着更符合汉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要求。比如,上文提到的《礼记·丧大记》中有这样的话:'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意思是说,人们在世时衣服上的纽扣为屈纽,很容易解开,而故去之人所着的敛衣的纽扣多为'结绞不纽',意思是说死者不需要再解衣带纽扣了。还有,生者的衣襟为'右衽',将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和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有关,所以,'右衽'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怀中取拿东西。可见,汉服中的'右衽'的设定,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5,历史上汉服'右衽'的服制消亡,和历代'改服易制'的活动有关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左衽''右衽'混淆不清的年代。比如,战国时期就有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策》中说:'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意思是说赵武灵王要改变百姓们右衽的服饰形制。并且,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多次,而背后的原因都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文化影响中原服制的情况有关。

于是,每逢中国出现夷夏交替执政的政治形势,都对汉族服饰文化有影响,会出现'左衽'与'右衽'模糊的情况。从北魏到金,从元朝到满清都不例外。比如,在宋人的抗金文字中就有相关记载:'河东士庶,首被其害,披发左衽,勉强从俗。'说金人占据宋朝的领土后,故地的百姓开始了'披发左衽'的服制形式,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才勉强从命。

比如,女真人入主中原后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挝其口,犹噀吮血 之。翼日,自去发为浮屠,金人大怒,遂遇害。'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刘邈的人,坚决拒绝金人易服改制的要求,于是遭到打击,最后刘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气之下剃头出家了,但是难逃丧命的悲剧。比如,满清入关后,同样因为改服易制的原因,出现了'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等大型屠杀悲剧,之后汉服被满人的服装所替代,华夏的'右衽'服制特点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

综上所述,'右衽'是汉服的象征符号,既是服饰的形制特色,也体现服饰的文化内涵。而汉服'右衽'的形成则和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是中国社会进入到农耕社会后,衣装形制也朝着更适合生活的方向发展的产物。同时,'右衽'和'左衽'不仅仅是衣服的穿着方式之别,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左衽'和'右衽'是区别夷夏之别的标志;'左衽'是华夏文明沦落的象征;'左衽'多是故去之人所穿的衣服。

另外,古代汉民族服装崇尚'右衽'也有一定的原因。从哲学角度来看,'右衽'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医学角度来看,'右衽'较好地体现了中医中阴阳的基本理论;从礼仪角度来看,'右衽'与中国古代礼法'吉事尚左'思想相一致;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右衽'穿着更符合汉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要求;而历史上汉服'右衽'的服制消失,则和历代'改服易制'的活动有关。可见,'右衽'作为华夏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标准形制,背后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见华夏衣冠文化之盛。

(0)

相关推荐

  • 汉服火了,背后蕴藏的文化你了解吗?

    近年来,在特定群体中早已流行许久的"汉服文化",似乎有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出圈"势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汉服,衣袂翩翩.自信满满地行走在高楼大厦和绿水青山间.不 ...

  • 【研究】清代女性服装的缘饰艺术探究

    摘要:  清代女性服饰经历了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历史发展阶段,缘饰艺术发展至顶峰.文章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究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的清代女性服装,以缘 ...

  • 曾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的如意,为啥完全退化为了祥瑞的象征符号?

    如意是在我国流行很久的一种常见的传统工艺品.历代如意大都以首.柄两部分组成,柄大部分为弯曲的拱形,形状一般为灵芝形和云形. 由于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基于如意名称吉利,因此人们常 ...

  • 影片《黑砲事件》象征符号表意体系解析

    象外之旨,弦外之音 ---影片<黑砲事件>象征符号表意体系解析 <黑砲事件>的象征符号表意体系,是它的艺术上独到之处,不同于先锋派和表现主义电影,影片中大量的艺术象征不是通过抽 ...

  • 论山水创作中的象征符号

    论山水创作中的象征符号 来源:美术报 在这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里,绘画已经失去当时作为主要文化传播途径的大多数功能,在媒体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在绘画中寻找其本质的内 ...

  • 文学象征符号的意义

    [美] W.Y.廷德尔 本文原载于<外国美学>14辑 商务印书馆 1997 象征符号在赞颂和建立宜人的世界中展示思想情感.由此,人们很容易想到马尔维尔.波德莱尔及易卜生,但20世纪更是诞生 ...

  • “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一.服章之美     二.礼仪之大   华夏服饰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反映了"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最为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礼记· ...

  • 宋代服饰特点介绍 宋代服饰男女装图片介绍 宋代服饰文化介绍

    宋代服饰特点介绍 宋代崇尚礼制,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衣服式样规定了皇帝.皇太子.后妃.诸臣.士.庶人的服式.后来,三番五次修改,直到宋亡,一直未停.宋代官府设有专门作坊从事各种绢帛 ...

  • 90后汉服美女在巴黎街头演奏古筝,引来法国人惊呼:中国传统文化真美

    美好的事物永不消散,就如同一首古曲流传千年仍会让人觉得悠扬动听. 抖音创作者@碰碰彭碰彭(抖音ID:836869921) 所做的事情,正是把这些经久流传的古典民乐带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看到.一年前, ...

  • 浅谈明朝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展示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服饰,色彩之鲜艳.材质之典型.纹饰之华美.工艺之精湛.款式之齐全.体系之完整.保存之完好,为"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提供了良好的展品基础.深入研究和解 ...

  •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