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我向往的地方。我的父亲年轻时投笔从戎,曾经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大队在兰州生活过。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常听父母讲述在那里的生活片段,我便对兰州有了一种亲切的向往。春节前后,于君建华兄告诉我,他正在编写一部《兰州书画家图典》。霜降前日,他便把书稿的三校清样拿给我看,我得以先睹为快。一口气翻阅完这本书稿,兰州的413位已故书画名家即浮现于眼前,跃然进入我的脑海。他们中有明清耆宿,民国名流,现当代书画名家。有的是出生于原籍兰州成长起来的,也包括在兰州有过重要经历的客籍人士,但都曾经受一方水土浸染熏陶,在书画创作中有蜚声的成就。书中对每个人的阅历或详实或简略,对每个人的生平竹迹、书画成就及其代表作均着墨记载,构成了一幅源远流长、视野宏阔的兰州人文历史画卷。据之前的了解,建华兄编写这本专著也是偶然为之。他在兰州有几个经年的书画至交,或书信或车旅,常有来往。近年中,朋友们曾提起为兰州书画名家汇集立传的念头,建华先生欣然应约担起了这一重任。何以能如此之迅地写出如此丰富的一部地方人物专著呢?这恐怕就要提到他的经历和专业了。于先生也曾从军从政,但青年时期就立志于文学,尤其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以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毅然辞去公职,专程赴上海拜沪上著名学者、书画名家洪丕谟先生为师,主攻书法创作及历代书画艺术鉴赏,数十年来披阅万卷、笔耕不缀,研习兼创作,并常年奔走在各大拍卖活动之间,品鉴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养成了景仰丹青和慧眼识珠的情趣。复从艺术名家钱君匋先生游,学习收藏知识。建华先生师承名门,又勤奋亲为,在书画收藏和鉴赏活动中,总是兴致盎然、广结雅缘,又时有沉醉、独自欢喜,逐渐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乐园。他先后编纂了十几本书画鉴赏专著,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喜爱和好评。为编著这本图典,他广泛收集了兰州风物人文相关的典籍,多次飞赴兰州考察人事文物,感受风土气息,掌握了多姿多彩的第一手材料,也通过网上搜索线索,查找传记核实提炼,所选资料力求让书画家经历和作品说话,实为于氏鉴赏力之特点。常言有道: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文化,欲了解人文历史,必须了解这个地方所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兰州自古乃西北名邦,西汉时期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霍去病征伐匈奴时设立镇守要塞。唐宋以降均为西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清乾隆廿九年,陕甘总督衙门移驻兰州,成为“节制三秦”、“怀柔西域”的军事重镇。晚清杰出政治家刘统勋、林则徐、左宗棠在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踪。近代以来,兰州的经济政治军事地位更加凸显。抗战时期,谢觉哉亲自坐镇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中共早期领导人周恩来、王稼祥、李先念、邓颖超等也曾在此居住并展开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如今,已成为大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机关驻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的历史文化无疑是博大浩瀚而风情万种的,书画家其人其事其作品,只能是兰州历史文化之一斑,然而这一斑也略显出兰州的特点与个性。作为一个对兰州有美好向往的外乡人,通过这本图典,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感慨:在与大漠接壤的西北隅有这么一座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看到兰州这个名字,我想到的不再只是黄河的狂野、塞外的苍莽和那诱人的面香,脑海中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张张深沉思索的面孔、一个个俯仰天地的形象和一幅幅精美绝伦流芳于世的墨韵丹青。其实,我父亲在兰州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扛着罗盘仪和标尺在山水间跋涉,用脚步丈量过这块土地,所以才有了他对异乡故土的记忆和牵挂。我也是过了知天命之年才理解了这种情愫。这本图典无疑更丰富了我对兰州的印象,我一定会找时间去一趟兰州,寻一寻父辈的足迹,看一看母亲河的广阔,听一听兰州话的淳厚,尝一尝牛肉拉面的芳香。
从中国地图上看,兰州是偏居幅员的一个点,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与它相牵连的还有千千万万个点。如果能走近每一个点,发现它的美丽、庄重、优雅、浪漫,理解它的坎坷、兴衰、存续、消亡,我们就将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深沉的爱!
己亥寒衣节于许慎故里
(本文作者系漯河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
于建华简介:
于建华法名智凯,别署不器斋、染丕室、无住庵、种瓜得瓜庵、不歌楼、闻乐不乐斋。1962年9月生于河南郏县,祖籍山东省文登。工书法篆刻,富书画收藏,精书画鉴定;研究佛学,参修禅宗;善诗文,多著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原印社副社长,漯河观音阁书画院院长、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本文系自由书画谈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