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立誓瘦成闪电,目前猛增30来斤

Flag是个很奇妙的词,在众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但凡有弹幕,多半会刷到这个词。

从“宁肯跳下去也不吃一口”到“真香”,在精确剪辑之后只不过相隔半小时;

从“锤子手机售价不低于2500”到“不做3.5寸以上的手机”,罗老师也为吃瓜群众贡献了数不清的梗。

从“不知知网”到“彻底塌房”,翟天临的博士人设如春雪般消融,极为强烈的反差更是掀起娱乐圈的兵荒马乱。

毕竟,前期立人设有多么大力爽快,后期倒人设就有多么迅猛果断。

成人做事不瞻前顾后,是好事,也可能成为隐患和软肋。

做一件事的初心如此简单,为何一告诉别人就容易变糟?说出去的话,也纷纷变成了立下的Flag?这种谜一样的“打脸行为”并不罕见,难道这也是我们人类的心魔之一?

为什么说做事要低调

事儿还没做好,就提前放一轮豪言壮志。话说得越狠,似乎展露出的决心就越坚不可摧。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flag,但这些flag指向的结果却往往殊途同归——那就是被自己前面立下的誓言“打脸”了。

这不能单纯地归因于“理想温馨而现实残酷”,出乎常人预料的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提前告知别人,的确更容易导向失败的结果。

这和我们的预设想法出入很大:从各种古籍中,我们总能看到唱高调的成功者。例如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发出的战书“尔要战,便作战”,又如宗悫年少,即已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

事实是,铁木真的战术言简意赅,除了震慑敌人,更有鼓舞士气的激励作用;宗悫年幼即已立志不凡,口气虽然大,但这种志向何尝不是一种自我鞭策。

换句话说,我们唱高调的目的,一方面有联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力量,支援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也是把自己逼迫到一个下不来台的境地,用好面子的心态推着自己披荆斩棘。

这就是所谓的“条件自尊(contingent self-esteem)”。我们的自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且,越是在乎他人对自身看法的群体,就越依赖条件自尊的成立。

当我们需要条件自尊成立而又求之不得时,我们也常常把做事的准备和预期结果先行公布,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数十道灼人的眼神热浪中,我们硬着头皮去攻克那些超出能力范围的难关,一旦有成,就能享受爆棚的成就感。

但这样做的负面作用也是巨大的。把没有实现的目标公之于众,背负的隐形炸弹将直面内心深处——由于在立下flag的瞬间,我们往往已经收获了一波旁人的“好顶赞”,这虽然避免了条件自尊沦为无源之水,但紧接着我们的大脑会用这种预知的舒适感蒙蔽内心:你已经成功一半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再上路了!

其实要想做好一件事,如履薄冰的玄妙感几乎是通向决胜天梯的必然体验。

在恍惚之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搞定了一半任务,陷于实质上的弱化泥淖,这就为后半程的跌落预埋伏笔。

更有甚者,在新春佳节巴不得用朋友圈昭告全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立志健身减肥、过GRE、考中高级经济师的同志们,最爱干的就是收获一波赞之后,再隔三岔五来个“健身房打卡”。

间歇性积极向上,持续性享乐退缩,以工作忙为借口,闲时偶尔会因懒惰自责,是很多人的心理写照。

要不,怎么老一辈有句话叫“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呢?做事就是要低调一点,事儿没办成之前,跟谁都不要说。生活不是网络爽文,这样干不是为了享受“扮猪吃老虎”的刺激,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实现目标服务,既然如此,还不如独自走完上进求胜的孤高之路。

从空谈到实践:

承诺与宣传产生的错误认知

来自NYU的心理学家彼得·M·戈尔维泽曾经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他给163名受试者一人给了一张纸片,用于记录自己的目标,又随机抽了一半人,让他们大声喊出自己的目标——这简直是在模拟咱们发朋友圈的动作。

每个受试者都有三刻钟来践行自己的目标。通过比较精确的追踪记录,他发现那些当众立下flag的群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时间均值为33min;而那些默不作声的群体则基本上把全额时限用满了。

彼得·M·戈尔维泽在《执行意图:小计划,大影响》一书中解释了“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的来龙去脉,警示人们不要沉溺于他人对自己尚未实现的成功的认可,“社会现实”将诱导人进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阶段,从而跳过了卧薪尝胆的奋斗期。

不立flag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有更好的、实现目标的手段,犯不着给自己设下精神枷锁。

追求条件自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讨好”父母、做出迎合他们期望和价值观的行为,以期获得奖赏的幼年期。

随着年岁激增,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在潜移默化中将地位相当或更上位的人代入到父母的角色中来,为自己打造一个有评判标准体系的小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这就是维持自尊心和成就感不断生长壮大的养分。

甚至,立下flag也是为了迎合“志向远大”这一人设。

再说了,真正敢于说出不在乎任何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是少数派。维系一个良好运转的人际关系网络是我们立世的根基之一,这种心理需求不仅逢迎了八面玲珑、处处讨好的社交准则,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获得更多社会关注和资源。

如果极为习惯这种来自上司、老师、亲友的评价体系,同时也具备把严苛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能力,倒也可以一试“立flag”的威力,只不过需要高度自律,同时也要熟悉达成目标的诀窍。

对于普通人而言,做事低调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步步为营:再难的任务也能化整为零

且不论做事到底高调好还是低调好,通常情况下,值得在朋友圈大书特书的目标都颇有分量,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对于这种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任务,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确保“精心筹划、大胆实施、稳步推进”的建功方略呢?

有人就说了: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是个眼高手低的主,但就是改不掉好说大话的臭毛病。现在我是真心实意地想减肥/考证/学会游泳,有没有一个办法能让我坚持下来?

看来,大家也都知道,困难的核心在于“坚持”。背20个单词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但人性却很难经受“坚持”的考验。

其实方法很简单:目标一定要分解到具体内容,另外,你还得给自己留够“偷懒”和“堕落”的空间。

就拿减肥来说吧,同样是减肥,减多少算是减下来了?定任务的时候,瘦身磅数再小,也是有实质内容的,一个具象的“2磅”比大而化之的“减肥”要好一百倍。

这就好比攀岩运动,要让每一步都有实在的依托,但每一步都并不过分困难。真正能让人保持动力的,正在于实现了每一个“2磅”的微小成就感。

另外,单纯划分任务之后,还要赋予整个任务表以血肉和骨骼。而负责拉起整个任务的纲领性项目,就是时间。没有时间规划的任务分解,是空洞而虚浮的。

每年都有大量高考状元涌现,然而无论文理、不分地域,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们都会掏出一张精细、充实而不失可操作性的作息表——这张表最好是手写版本,人对于凝结了自己意志和汗水的事物总是更为上心和珍视。

不要说高考,就连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指战员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是拿马鞭敲打着地图,大声、流畅地给出一道又一道带有时间节点的指令。

没有明确到小时分钟的时间表,常人会迷失在纷繁杂乱的事务性工作中,从而忘却主线。

前面说了,要给自己留足偷懒堕落的空间,又待怎讲?

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确是成功者必备的特性。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坚持”所带来的心理损耗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引发逆反,如山洪暴发,将此前好不容易积攒的良好习惯荡涤干净。

减肥的人,跟自己约定好每个月有一两次打牙祭的机会,但要以完成何种高难度任务为前置条件;考证的人,不妨规划一个“苦难行军”之后的闲暇看剧时光,缓解一下心头的雾霾阴云。

只要将自己纳入时刻学习、自我激励的大循环中,即便立下了flag又何妨?

[1] Neff, K.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 Self and identity,2003.

[2] Bargh, J. A., & Shalev, I. Bargh, J. A., & Shalev, I.[J]. Emotion, 2012.

[3]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