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邻居
我的邻居
每年冬季我们都会去熏些腊肉。腊肉用柴火熏出的最好,而且不是急火烤,柴火不能太大,实际上是柴火冒出的烟在熏,慢慢的烟熏火燎岀来,腊肉切成片是淡红透明的颜色,不用其它佐料直接入口,特别的香。
一入冬季,我和邻居家就开始着手这事,现在人吃猪肉变得挑剔。只买五花肉,还有就是腿和扛子骨头。要求瘦多不肥的,纯膘肥的肉没人要,和早年间完全相反。
邻居和我们都是农村来的,喜欢腊肉根深蒂固了。前几年开始,我们每年一起到他老家去熏腊肉,他与我一样父辈都去世了,老家只剩老屋在,但左右邻居对他依旧很好,熏腊肉这事儿是靠老家邻居完成。
大家虽然没住在一个镇子,但都是山里人,抬头见山,出门爬坡都十分相似。相似的耕作,相似的童年,所以自然很亲近。
他乡工作相识后,成了几十年不离不弃的朋友。敬重对方白手起家,独自打拼的韧劲,更对几十年来朴实厚道不变的山里人性格充满敬意。城里霓虹灯光没有改变我们原有的纯正,三观相近,又为邻居,人之大幸。
老家的乡村离我们不远,只有几小时的路,在城里的每条街上都能听见乡音。
逢假日回乡村成了习惯,冬季树叶飘落在老屋的瓦棱上,又飘落在屋后竹林里。缺了炊烟的老屋更老了,墙边椿树的鸦鹊窝也露出来。朋友老家房在大山坡上,大山叫拦马墙,从沿沟修建的公路上望,山上树木很茂密。
当我们从车上拿下用食品袋装的猪肉时,朋友老家邻居背着背篓早站在路边了,现在真好,人人用手机,来时用手机联系,车到人也到了。每次跟他来,他附近的几家邻居都喊去吃饭。
记得我头次来,遇到这事说:“应该拿东西才可以去吃饭吧,我又不认识这家人。”
他说“你见外了,我的邻居和你邻居有啥不一样,我去得你就去得,知道你在又不去,人家肯定生气,以为你看不起他们。你拿东西去,人家觉得你生分,下次不敢叫你了。”
一下子,我觉得和我老家人一样的,就厚着脸去。
熏肉这家是朋友的亲戚,孩子们在城里开了个儿童洗澡的店,生意很好。现在孩子都是宝贝,洗澡都去店里找专业人士洗,尤其是冬季,生意更红火。今天我们来,因为店里来洗澡孩子预约很多,忙不过来,就没跟我们一起回家看他的父母。平时假日我们来,朋友亲戚的孩子也同车回来,几个孩子同路很热闹。
他家孩子原来养了一只洋狗儿,因生意好无时间顾及,就领回老家让老人养。狗儿什么特性脾气,和本地狗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倒没有在意,我来过几次,狗儿也挺亲热,不停地摆尾巴,很友好。对朋友更热情,老爱攀在他腿上,常把朋友裤子搞地满是泥巴脚印,他还乐哈哈地笑。虽然说不懂狗语,但对来人喜欢是谁都懂。
孩子们叫洋狗儿“六六六",这名字起的有特点。第一次我就记住了。
平时来,我们到的时候,在公路边就看到炊烟弥漫在瓦屋上。我和朋友不理厨房飘来的香味,只在意北屋房间的火塘。在山墙边抱些柴草,把吊着的铁茶壶升高,扒开塘灰,起劲添柴草,拧着脖子对着灰中明火吹,先是草冒烟,一会儿火着了。接着又扒开火堆下的塘灰,放十几个土豆进去,又用灰盖上,然后专门添柴生大火,单等土豆被烧熟。这个习惯每次少不了,若秋天来,会增加烧苞谷环节,也会有主人家在山上随手挖到的野果“毛芋”“山药”,来烧着吃,味道更多了。
每次上桌吃饭,我们主要任务变成了喝酒,火塘里的好东西把胃填满了,一桌子的主菜倒成了不大要紧的下酒菜。
头发已现花白,但埋在心底的童年总会在火塘边喷涌而出,几十年练就的斯文和优雅,在火塘烧土豆时一下消失了。儿时是惦记吃不饱,如今却是乡愁的再现,每次烧土豆都是一次童年回放,每次添柴吹火都是一次返童的时光。
主家和我们一通忙,把要熏的肉单个用棕榈树叶子穿好,吊在火塘上几根木棍上。以排为准,左三排是我们的,右三排是朋友的,主家熏的早了,颜色转成黑红,就全挤吊在墙壁的一根大杆上。
主家说,火塘火不能太大,要用木叶子,最好加些柏树枝叶,烟大,出来颜色正,肉味好。
主家又说,今天林娃子家杀猪,一会我们都去吃,所以今天没煮饭。林娃子昨天晚上就来说了,也知道你们要来,高兴的很,说千万都去,甭让他跑两遍路来喊。
杀年猪,请乡邻去吃肉,是老辈儿留下的传统,乡邻边帮忙边聊天,孩子们来跑前跑后耍猪尿泡,很热闹,不过这是早年间的事了。现在年轻人都出门在外务工,家中多数是年纪大的人,喂猪的少了,城里商贩叫嚷这是当地土猪要高价卖,实际上很少,大多是养殖户在山里养的猪。虽然猪毛是黑的(现在成规模养殖的猪都是白毛猪,也就是引进的外地猪),饲养也不可能上山下河打猪草喂,那得多少人去才供得住一头猪吃呀,所以他再扯嗓子叫,我们山里人都懂商家的心思,诱惑不了我们。
公路边是条河沟,窄而深。林娃子家就住沟对面,沟上用几根粗壮的木头塔成的桥。这是一个规规矩矩、亮亮堂堂的三间正房加转角的人家。院坝里几人在黄桶(农家专门烫猪的大木桶)边翻猪大肠,几人在把杀猪匠切成大长条的猪肉,提给往火塘上吊肉的人。见我们到了,林娃子笑眯眯地递烟,让我们去屋里烤火。他衣服干净整洁,一看就没干活儿,帮忙人衣服上沾的有泥巴,有的还把袖子挽起来的。
厨房门口几个妇女在摘菜,灶房几个妇女在大小几口锅里忙活。厨房里热气升在人头顶,案板上排了几十个碗碟。
堂屋放了三张桌子,一大二小,品字安排。左边靠门歇房空着没放床,也放了一张吃饭小桌子,右边歇房有一盆很旺的火,我们到时,原本坐的几个小媳妇一下站起来,让我们坐,她们说该去帮忙炒菜了。
火盆边放了4个土泥巴酒罐子,罐子口沿上酒都看得见,酒一热就往上涨,把包谷芯塞子豆浮起来了,酒味直往人鼻子里窜。
我爱和朋友一同来他老家,他在当地算是个成功人士,白手起家,中年走入城里,并成为不小领导,这是他自强不息,自我奋斗的结果,是乡邻的楷模,也是乡邻培育后人的榜样。他为人纯厚,心底善良,在力所能及范围常帮助乡邻,也在力所不逮时,常怀愧疚。多年来,把山里人的质朴和纯正运用在做人做事上,敬天畏地,谨言慎行。我虽不懂什么才算成功,但我想,无论走多远,走多久,而得到乡邻认可,乡邻乐意亲近,这应该就是成功。
我们都是平凡人,平凡到一日三餐成了我们这代人最高追寻目标。回首几十年走过的路,发现我们一路的追寻,一路上的劳作,一路心存敬畏,一点也不平凡。
主家叫,人都到齐了,上桌上吃饭呀。我们被请到大餐桌主宾位,我突然发现,原来帮忙衣服不干净的人,都不见了。悄声问朋友,才知道帮忙结束后,都回家洗脸洗手,换好干净衣服又才来的。
知礼仪、懂尊重。先辈传承的家风又出现了。突然发现满屋的乡邻,都好精神,都好帅。
只记得大家排队来敬酒,只记得我看见每张真诚的笑脸,然后醒来是第二天的早晨,太阳刚好升起,又是一个好日子。
头疼,但我还想跟朋友去看高高的栏马墙,想对他说,再高的山,拦不住心怀执念、情系乡邻的好马。
很庆幸,能与他为邻。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魏廷全,笔名岭南,从事金融工作,爱好文学,爱旅行。日子需要充实,岁月需要精彩,希望走过的路留下痕迹。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