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粹的艺术还原厚重历史
作者:邵宁
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货轮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夜色中,李济深站在船头,说出了一句话:“北上,是光明的选择,是道路的选择!”这句话也是从他的心里迸发出来,一字一顿,斩钉截铁,震撼全场。
李济深的选择,也是沈钧儒、何香凝、马叙伦、沈雁冰、曹禺等民主人士、社会贤达的共同选择。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北上》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功力深厚的演员艺术性地还原,让人不由得惊叹:如此纯粹的话剧,在今天的舞台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北上》讲述的故事,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前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很快得到了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和社会贤达的响应,他们分别从各地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奔赴解放区,筹备新政协。其中,从香港出发北上的民主人士就有10批350多名。
要把这样一个故事在两个小时内讲好,同时符合历史真实,非常考验主创人员的功力。删繁就简,提炼出一个“护送”与“反护送”的故事,无疑是可取的。序幕,船即将起航,几位护送人员焦急地发现,所有的民主人士一个也没有上船。而纱幕拉开,弧形的船头背对观众站着十多位身穿白色长制服的人,转过身来,他们正是化装成船员的民主人士!这样的开场,富有戏剧性,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舞台十分纯净。台上从头到尾就是一艘大船,这是一个出色的舞台设计。船,是非常适合戏剧、影视作品表现的背景地,一来,空间集中,所有的戏剧矛盾、冲突都在这里发生;二来,乘船出行都是一段不短的旅程,可以生发出许多悲欢、爱恨,如《泰坦尼克号》《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名作;还有,“百年修得同船渡”,体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同舟共济的深意。
同样,舞台上没有当下很多戏剧常用的视频,导演陈薪伊“不搞灯光秀、舞美展览”的审美取向得到了体现。北上十分不易,一路上多少狂风巨浪,多少明枪暗箭……当风暴袭来,所有的船员和旅客都齐心合力,力挽狂澜,多媒体背景真实地表现了大海的怒吼和翻滚,惊心动魄,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全剧的纯粹之处还在于演员的表演。辽宁人艺是国内一流的话剧院团,曾出过李默然这样的表演大家。多年前曾看过他主演的《李尔王》,他的表演充满激情,极具艺术感染力。今天的辽宁人艺同样集中了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李济深、茅盾、洪深等历史人物都是中年甚至老年,扮演他们的演员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却通过语言、表情和眼神,让一群历史人物穿越70多年的时光“活”在了舞台上。
《北上》可以说是一出男人戏,辽宁人艺如此优秀整齐的男演员阵容,在国内院团也不多见。演员们最令人称道的是台词功力。行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饰演李济深的李旗山、饰演护送祝华生的贾毅宁,以及饰演陶家鑫的齐昕欣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他们不仅台词字正腔圆,还都自带共鸣腔,声音能够穿透全场。当然,女演员也毫不逊色。扮演厨师长(女特工)的张淑云同样出彩,在迎接新年的晚会上,她端着一道菜和祝华生跳起了舞,那躲躲闪闪的舞步和似笑非笑的眼神,显示出了她复杂的内心。连出场不多的沈雁冰夫人(王丽霞 饰),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就是温文尔雅的知识女性。而导演要求的广东普通话,也为几位配角增色不少。
认真的创作,直击人心;纯粹的表演,激活历史;严肃的追求,提升审美。《北上》让上海观众眼睛一亮,也让人看到了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剧院的新希望。(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