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大官退休要回家乡,而现在大官却要留在京城?原因你不懂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沉淀和历史传承,自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就正式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封建王朝中,天下至尊是皇帝,皇帝下面有丞相和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下面有着掌管各种条例的文武百官,这些官员大都是皇亲国戚,要么就是宗族人员或者经人推荐的士子,普通读书人真正能当官的时候是隋唐时期,这个时候科举制度盛行,然后才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

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古代的这些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后都会选择告老还乡,回到故土颐养天年,但是反观现在的大官基本在卸任退休后都会留在京城,而不再回到家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来说说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官员七十的时候就该告老还乡了,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都是七十岁退休的规定,到了明清两朝的时候则规定,文官和武官六十以上也可以提前退休。

古代官员之所以全部是告老还乡主要是出于四种考虑。

第一种则是“回避权力斗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中的记载,范蠡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当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帮助勾践复国,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隐忍后,勾践终于打败夫差,兴邦复国,范蠡此时已经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级别,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主动辞去一切官职,回避权力斗争,而和范蠡同样有着功劳的文种却不懂的为臣之道,最后被勾践赐死。

第二种考虑则是“无心官场”,古代官员在官场之中几十年,可以说是什么都见过,以下犯上的,贪赃枉法的,参加朋党的什么都有,他们到六七十岁以后,基本上是“无心官场”,朝廷里发生的一切事,只要不是自己必须出头的,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他们那个年纪最想的一件事就是功成名就,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第三种考虑则是“体弱难当重任”,虽然朝廷的意思是六七十岁才能告老还乡,但人食五谷杂粮,焉能不生病?像唐朝开国元勋李靖就是,六十四岁的时候因病缠身,无法处理公务,所以便提前向皇帝提出要告老还乡的要求。

第四种考虑则是“落叶归根”,如果不是为了考取功名的话,古人很多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哪怕是因为做生意等原因离开家乡几十载,他们也还会在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提前回到家乡,再者就是当了一辈子官了,晚年回到家乡好好享受下,盖个大房子,买上一堆土地,雇佣一群下人,这样的生活想必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所以说,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其实是很不错的,起到了人才资源不断注入的良性循环,老一辈的能臣也给后来的能臣留下空缺。而现在的官员退休后都不愿意离开京城,原因更是复杂。

首先,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哪一方面发展都是非常快的,在这里,只要有钱,完全可以享受人生的巅峰。再者,他们这些人在北京工作了这么多年,朋友圈子全都在北京,哪怕是自己不当官了,也能享受很多普通人不能享受的权利,最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们的出身获取不是特别好,但他们都想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北京留个后路,扎个根。其中门门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