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经典必读-伤寒经方——甘草泻心汤

导读:甘草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临证可根据其相兼症状而加减。

【经典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甘草泻心汤方组甘草四两(灸)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方解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甘草为君药,以补中缓急,使胃虚得补,急利得缓,余药仍和胃消痞。

方证

原始证:伤寒痞证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湿热内结,中气壅滞:或湿热蕴结,既肆虐于上又充斥于下。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或疼痛

治法: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主症:心下痞满,或疼痛,四肢无力,气短,或倦息,或困重,舌偏红,苔黄略腻,脉弱。

应用方证

①伤寒痞证

等等......

【现代临床应用】

①急慢性胃肠炎症

②白塞氏综合症

等等......

案例分析

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现病史:患者4年来夜不能寐,每晚靠服用《地西泮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地西泮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突起,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

查体:舌苔黄厚,脉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虽以失眠为主症,但伴有胸脘痞满嘈杂、纳呆不食、面色不华等脾胃虚弱之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水谷精微失于运化.则疲倦乏力、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脾与胃以膜相连,脾病及胃则胃的受纳受阻而纳呆不食。“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而失眠少寐。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心神受扰而心烦急躁。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心神受扰,气机不调.影响及肝导致肝失疏泄.肝开窍于目而两目胀满突起。

【治法】:调理中焦,开结除痞

【处方】:甘草18g,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0g,党参15g,黄连5g,大枣4枚。

药物法:【加减】

不欲饮食者加佩兰;

咽喉溃疡者加升麻、犀角;

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

目赤者加赤芍、菊花;

口鼻出气灼热者加石膏、知母;

便秘者加酒炙大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