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说谎》:身体记载的童年创伤记忆,反应在了成年后的关系中
你知道吗?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伤痛你可能已经遗忘了,但大脑和身体却从未忘记事件发生时的恐惧!
科学实验也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的时候,“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同级别的疼痛。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身体为什么会记着那些伤痛,以及清除你身体的受伤记忆,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爱丽丝·米勒在《身体不说谎》一书中写到的主人公兰波,一生在追求母爱,最终消逝在童年的牢笼里。
兰波,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他的母亲是一个虚荣、高傲、顽固、乏味又心怀仇恨的人,并且喜欢将兰波完全置于她的控制之下。
起初兰波以为这是爱,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发现母亲对她的关怀不是因为爱,是因为母亲的控制欲。
但是他又不能恨自己的母亲,毕竟母亲是生他养他的人,因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将恨意对准了自己,无意识地坚信着那些谎言和冷漠是自己应得的。
于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曾两度逃离家中,不过每次都被带了回去,重回母亲的“照顾”之下。
他被这种厌恶折磨着,试图靠酒精、大麻、苦艾酒、鸦片以及到远方旅行来逃离这种感觉。
再后来,兰波认识了保尔·魏尔伦,两个人因为文字而惺惺相惜,互相陪伴与支持,而兰波对于爱与真正的沟通的渴望,起初在这段关系中也得到了满足,但到后来关系越来越亲密的时候,兰波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童年对母爱的猜疑。
正是因为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爱意无法永存,最终他们逃向毒品,给彼此造成了许多精神伤害。魏尔伦最后扮演起如同兰波母亲般的毁灭性角色,在喝醉酒后甚至用枪攻击兰波,并为此在牢里服刑两年。
而兰波在37岁那年,死于癌症。
因为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也就是童年时错过的爱,所以兰波一生都在寻找爱,比如体谅、同情他人,或者给与别人自己从未得到的,但是所有的尝试都落空了。
身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它童年时迫切需要但未能获得的滋养,这就是为什么身体会记着那些伤痛的原因。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压力和焦虑之下,身体总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感; 小时候因为被父母抛弃过,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很依赖对方; 孩童时期受过创伤,一直没有走出那个阴影,每次想起还会感到痛苦; ……
有些事情,其实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这些记忆,你的潜意识、你的身体都帮你记得,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生活。
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身体记忆中,负面语言和肢体虐待的双重攻击,造成的创伤对人的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孩童时期受到的伤害,一般很难走出来。
比如,孩子因为做错一点小事情,就被父母大骂、打耳光、打屁股等,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比较极端的话,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而孩子要走出这一段记忆,也需要很久的时间,但是在他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次遭遇小时候类似的事情,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很容易崩塌。
所以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那是你身体的创伤印记,它在提醒你曾经受过的伤痛,不要感到害怕,而是去感受身体那个部位的疼痛,从而去接纳它,允许疼痛的出现,而不是去刻意的压抑它。
作者在《身体不说谎》书中写道:
有些人为了逃避那些创伤带给自己的伤痛,会通过吸毒、赌博或者一些极端行为来释放自己,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身体压力更大,患上其他身体疾病。
所以,不要忽视你的身体,去倾听它的声音,感受它的存在,并接纳和允许它的疼痛,细心的呵护它。
1、与父母分离
2、去爱童年的自己
3、感恩我们的身体
本文转载自:催眠师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