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遇“故知”遐思多悲慽
2017年丁酉夏至,余应邀参加甘肃秦安“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女娲典礼”(见图),是日上午,在县城东北陇城镇女娲祠参加完祭典,返回途中又参观了大地湾遗址,饱览八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彩陶,享受了文化的饕餮盛宴。
祭祖大典典礼
下午出席张曦贤棣策划投拍的五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华文化从秦安走来》开机仪式,滥竽名人领导之中,充数顾问之列,心中有沾沾喜也。开机仪式由国家一级演员、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花和尚”鲁智深扮演者臧金生先生和央视三套《天天把歌唱》主持人周宇女士共同主持,开机仪式可谓隆重也。
《中华文化从秦安走来》开机仪式
仪式结束,周宇女士问我:“是否去凤山庙?”我也正有此想,故一拍即合,遂又叫上“花和尚”金先生结成三人行。
凤山为国家4A风景区,坐落在县城东南隅,为县城主山脉九龙山之首。山势貌若展翼之凤,故曰“凤山”。山上有青莲念佛堂、玉皇殿、仓颉祠等殿宇34座,是甘肃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山。整体建筑依山造势,随类赋形,“殿宇馀丹绀,磴阁峭欹悬”,佳士栖息,身绝尘世。又有“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之誉,此则凤山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述。因为山上遇到很多“故知”,所以下面就单述“故知”吧 !
周宇、臧金生、于建华在凤山
所谓“故知”乃山上殿宇不少匾额楹联是“故知”所挥题矣,下面重墨述之。
入山之门,碰上的第一位“故知”,是汉上学人吴丈蜀先生竖题的“羲里娲乡”,落款“壬申菊月,吴丈蜀题”,钤印“吴丈蜀”白文。吴老被誉为“文人书道大家”,余尝几次登门拜谒吴老,承吴老厚爱,先后为余挥题“不器斋”书斋名(见图),又为余题写过展标(见图)、挥写过对联、堂幅、横披等多幅书法,珍贵的是吴老写来近百通信札,信中针䟪时弊,谈古论今,娓娓道来,颇多收益。更珍贵的,这些信是吴老取“独善其身”退出中国书协声明前后的为多,厌恶书坛“唯利是图”,故这些信件颇具史料性。2006年吴老走了,余甚悲痛,睹物怀人,人琴之恸,陡然慽慽。
吴丈蜀挥题“羲里娲乡”
吴丈蜀题“不器斋"书房名
思念吴丈老之中,复联想此山既然有汉上名家题碑,没准京沪名家的挥题也会有的,还可能有“缘分”遇到“故知”呢!
果其然矣,随后山上门额匾联真的不少京沪名家的挥题。有阁楼曰“蓬莱阁”,题匾者前中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阁楼另面“气象万千”乃京师名家欧阳中石辈,字俗,不堪入目。某殿宇还有京城辄叨着烟斗充范儿的名家大康(康殷)的对联,字匠气,不忍直视。余与京城这三位皆无缘分,但后二位欧阳氏和大康氏与吴丈老有“缘”,故费些笔墨说上几句。
吴丈蜀题展标
1991年12月26日雪夜,吴丈老有一通长信写致余,有云:
不久前出版的《中国书法》第三期卷首刊载由“《中国书协十年》编委会”署名写的文章《蓬勃发展的书法十年》中,提了赵朴初、楚图南等24位的名,其中竟有康殷、欧阳中石。幸亏没有提我的名,否则将使我毛骨悚然。
信写完又有“又及”:
信写完,我又想到“提名”问题,应提而未提的,尚有辽宁的沈延毅,上海的钱君匋、赵冷月。而匠气十足的劳改释放犯康某(此人能量大,此次又被聘为顾问)、满纸俗气的欧某却被提名。现将该文有关段落复印您一阅,可考虑就此事写文章。
吴丈蜀致于建华书
余之后的撰文中,遵吴丈老嘱令,把此事颇写进了几篇文章,有些文章随后还收入了余的几种拙著之中了。
收回散开的心,我们三人顺着蜿蜒的山路一会儿拾阶而上,一会儿而下(见图)。至一座殿宇前,抬头看匾,四个洒脱的行书大字“秀岳先春”,落名苏渊雷,钤印“苏渊雷”和“玉环飞燕谁敢憎”两方。“玉环飞燕谁敢憎”句出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绝句,上句“短长肥瘦各有态”。
苏渊雷题匾
与苏渊老未谋面,但七八年前尝在沪上拍得渠之《水仙图》尺页,余撰成《史学家苏渊雷工书善画》一文收入拙著《丹青遗痕弥足珍》之中。此匾未署年代,苏渊老卒于1995年,题匾至少二十二年以前了。
“秀岳先春”匾下两根柱子上,是沪上当代名家刘小晴的一副抱柱行书长联,上联:回首朝歌义气当年冲北斗;下联:惊心牧野忘情今日对南山。上联署款“史外外史撰联,陇上耕夫敬立”,下联落名“己丑年新春,一瓢斋主刘小晴书”,钤印两方,遗憾未拍细图,手机上看照片两方印模糊不识。
刘小晴早年楷书
与刘小晴先生结缘是在上世界八十年代末,余之同门伟忠师兄与刘先生熟稔,时或踏门刘家。这段时间余与伟忠师兄常交换书画藏品,我们以沪豫书画名家的藏品调剂交换。伟忠师兄有次寄来一堂刘先生的行书和一页刘先生的未署款印的楷书临帖(见图)。1989年伟忠师兄还为余索得刘先生《书法技法述要》著作的签名本(见图),伟忠师兄亦签之:“赠建华吾兄一九八九年购于朵云轩。伟忠”所钤“金伟忠印”白回文印还是余之拙治呢!白驹过隙,一晃近三十年了,让人感叹再四者耶。
刘小晴签名本
无独有偶,余在新世纪的2002年(岁次壬午),又有了刘小晴先生的签名本(见图)。是年杭州蒋频师兄邀来沪上几位中年书画名家搞笔会,余当时客杭州在蒋师兄处忘记办什么事情,正好碰上,当时与刘先生叙了几句神交之情,刘先生便签了一本随身带的《刘小晴小楷历代名赋集》,以记雪泥鸿爪耳。刘先生当时刚入知天命之年,正当壮年,而今已经是七十五岁老人了,岁月真是惊心矣!
刘小晴签名本
春秋时期工匠鲁班不在儒、释、道之列,伊只是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故全国各处有不少鲁班庙建立。凤山上亦有一座鲁班庙,殿宇虽不巍峨,但“鲁班殿”三字行书匾额出自余之忘年交钱君匋之手,让人倍感亲切。此匾题于“辛未十一月”,落名“钱君匋”,钤印“钱君匋印”白文。“辛未”是1991年,乃我与钱老相交往之第二年也。
钱君匋题匾
余第一次登钱府是1990年10月,当时因筹备“于建华藏洪丕谟书法展”专程赴上海想请钱老题展标,先师写了便条,余便登钱老的门了,并索到了展标。有了好的开头,余与钱老不断交往了八年时间,直至钱老1998年8月2日去世前的6月18日,余还在钱老府上索得了几副隶书对联,并把带上的一册宣纸水印的《洪丕谟书历代名人咏富阳》(钱老题签的封面)和钱老处找到的两册印谱,皆请钱老用毛笔签了名(见图)。尤觉珍贵的是余替先师带上的一帧唐云先生的《墨竹图》册页,钱老重题,钱老题上了:“唐云画竹,前曾误题,君匋又记。”之后钱老又为先师送我的唐云先生的《兰石图》题跋,成为双臻。就在余取走这批钱老的对联,签名本和题跋之后没几天,钱老便住进了医院,再也未出来,由此这批东西简直可以视为钱老的绝笔了。当弥足珍贵矣!
钱君匋题展标
钱君匋《红荷图》
与钱老交往的八年中,余不但收藏了钱老的好多件书画,余之治印也得到了钱老的亲炙。当余寄了一张贴着拙印花的宣纸请钱老题签时,钱老不但挥题了“于建华刻印”(见图),还在信中有称余之篆刻云:“你的刻印很不错,可以为友。”当时真的让余受宠若惊也。因为当时与钱老交往亲密,钱老的夫人把我看成是钱老的弟子了。1995年(乙亥)春,钱老为余画来一帧《葫芦图》尺页(见图),忙乱中未钤印便寄来。余即寄回作品求印。久未音讯,复又写了几封信询之。过了一段时间,钱府来一封信,但不是钱老的笔迹,打开来信,信云:所有来信都收到,因君匋先生心肌梗塞住院已两月,还要装起搏机,住院还要一个月。家中人手少,故未复。今由师母代办印章,打两枚寄上。师母陈学般复,5月7日。”当时不少艺友劝余可以凭钱老夫人此信直接递帖子列钱老之门墙,执弟子礼,余当时念及先师的令尊与钱老是同辈艺术家,先师的好友吴颐人先生又是钱老的弟子,种种,故始终未与钱老执弟子礼。
钱老去世快二十年了,如今每每忆起钱老,仍是心痛情悲。每次去上海走在淮海路看到重庆路的路牌,这时总是会身不由己地往钱老住过的地方望几望眼,回忆下第一次登钱府时情景。若是路过淡水路,往右再走,总是又会向左一瞥,因为钱老从重庆路搬至南昌路83号就在不远处了。每到这时,与钱老见面交往的事儿好像是在昨天,一种难言的悲伤便会袭上心头,感叹人生的无常。
钱君匋题签封面
钱君匋、洪丕谟签名本
钱君匋题唐云《兰石图》
钱君匋题印拓
余看到钱君匋先生的题匾颇有悲凉之中,仍复诸个殿宇拜览。当走近一座稍大的殿宇,抬头看匾,行书“玉皇殿”,仍是钱老辛未年笔也,心中又陡添悲伤,往事依稀浑如梦,更觉人生苦不堪言矣!
钱君匋《葫芦图》
离鲁班殿不远,是洞宾殿,题匾北碑书法,字体生疏,想不应是名家手笔。可是走近看署名,竟是大名鼎鼎、有“补白大王”之誉的郑逸梅挥题,字生也就不稀罕了,因为郑逸老病腕,早就拿不起毛笔了,此匾是代笔也。
再看两边的抱柱联,也是署名“郑逸梅”,匾、联署款皆是“郑逸梅九十七岁书”,匾上署时间“辛未重九”,“辛未”是1991年,郑逸老生于1895年,辛未(1991)正是九十七岁,次年郑逸老便去世了。对联的字体和匾额同出一人之手,不知找的哪位书家代的笔?
郑逸梅(代笔)题匾
余只所以肯定郑逸老此匾联是代笔,那是因为余拍的过郑逸老的对联,也读过一些郑逸老的毛笔信札、诗稿,风格完全不一样。更确定者,先师即是郑逸老的代笔者之一(见图),录出两封郑老致先师的通信便见分晓:
丕谟同道:
接到大函及代书条幅,即覆谢。又请代书一小件,谅必收到。委作《前言》于百忙之中草成,请正削。不妨增损,我无意见也。
此颂
双绥
逸梅病腕
又:
丕谟同道:
代书直幅已拜收,甚为佳胜,感谢之至。兹又□有所恳,请在附来之牋纸上代为挥毫,拜托拜托。《花果小品》封面已书就,寄出之后别有单行本,则需烦劳清神矣。此颂
俪福
逸梅病腕
十八日
郑逸梅致洪丕谟书
等等(见图),余处庋藏郑逸老致先师信札,多是属先师代笔的内容。
余与郑逸老本来是有机会谋面的,但机会错过了。1990年清秋,仍是为筹备“于建华藏洪丕谟书法珍品展”,当时余拟请钱君匋和郑逸梅两位先生题展标,劳先师写便条敲门。先师当时问我找哪一位?我说谁最方便找谁,先师说都方便的。因为当时我几乎不写文章,因写字刻印,所以更想先拜钱老,于是就去拜访了钱老,并与钱老开始了忘年之交。之后每次去上海,皆要拜访钱老,也就把去拜访郑逸老的念头搁一边了。没想到过了两年郑逸老便去世了,当时略觉遗憾。
洪丕谟为郑逸梅代笔
又过了几年,当余开始撰写海派书画家和南社社友的文章时,真正感觉到了当时未去拜识郑逸老是多大的损失呀!略有补偿的是,拍卖会上余在先师的指导下拍得了一副郑逸梅的对联,先师并在裱题跋:“郑逸梅书法世所罕见,此件笔力沉厚,神完气足,当以稀世号珍视之。壬午秋仲,洪丕谟题。”“壬午”是2002年。
“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当这边触景生情还未从钱老、郑老出来,这厢便又来了愁绪,这是因为谢稚柳的一块行书匾引来的,匾曰“千眼千手佛洞”,题匾不议,这里荡开一笔说说“愁绪”与谢稚老的缘分。
余与谢稚老的缘分也是间接的。2003年初夏,余在上海拍得一幅谢稚老的《绿荷图》单片,拍到后即请先师配了诗堂。先师略加沉思,便吟出一首七言绝句挥成斗方:“绿萼碧叶映清波,淡淡幽芬触鼻多。羡煞谢老一枝笔,临风细写采莲歌。”署款“癸未初夏,洪丕谟题”。
于建华著作
于建华著作
这是余与谢稚老惟一的一次结缘,但这个结缘之后引出了余之两次伤痛。先是先师在题过诗堂之后两年便因病驾鹤西去,余悲痛至极,极其悲痛。“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余遂改书斋名曰“不歌楼”,取典《论语》“子于是曰哭,则不歌,”是说孔子在这一天为奔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了(见图)。
范斌题“不歌楼”书房名
余则是发愿:终生不再唱歌了。有次长沙,龚君旭东兄劝说此斋名太过悲凉,余应之“用十年吧!”刚好十年头上家严弃世,大悲大痛之,余又用书房名“闻乐不乐斋”(见图),亦取典《论语》:“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虽然现在已启用“闻乐不乐”,但“不歌楼”亦仍在用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父恩,皆难以忘怀者耶。
陈正义题“闻乐不乐斋”书房名
因为《绿荷图》又有的悲痛,是“痛”在先师的公子洪运身上。先师走后,洪运兄有段时贴我很近,我们亲若兄弟。有次洪运说要创业需要20万,十年前这不是个小数,余手上无现钱,但洪运兄要的坚决,称我为惟一兄弟,以后做大了首先报答之话不绝于耳。余未念之伊之报答,只想让洪运兄手上宽馀起来,于是背着家人把谢稚柳的这幅先师题诗堂的《绿荷图》,加上民国间有誉“画中马与厩几值相等”赵叔孺的《柳荫骏马图》(先师尝庋藏过)一并给了洪运兄,让伊抵押弄到20万创业。未久,上海有家拍卖公司老总打我电话,大致问我洪运兄手上谢、赵这两件作品,证实下是否从我手中出,余肯定之。
洪丕谟、洪运合著、洪运签名本
洪丕谟、洪运合著、洪运签名本
过了一段时间,似乎洪运创业未成,生活未见乐观,志气很是消沉,余辄怜怜之,亦有小钱济伊。渐渐,洪运兄有躲余之意,手机时通时不通,想见一面也不容易了。余当时已知他所谓的创业失败了,这两件书画肯定是追不回来了,据伊之当前状况,也定是无力偿还的。所以也就息了再追回谢、赵作品的念头。想想先师厚爱弟子,余无能回报,若是回报在洪公子身上也是心甘情愿的。只是有时很想见见洪运兄,在一起吃吃老酒,聊聊天,有天终于联系上了,余又到了龙柏洪运兄的家中。当时洪运兄的心情很悲凉:发妻离开了福建老家,新女友又逃之夭夭,孤身一人的洪运兄似乎也未做大,除了余处谢、赵两件的欠债,大概别处也有欠债,总之精神很是萎靡。我们的言语也不是太畅了,余大概说了几句到处找伊不是为了追画,而是时常想聚聚之类,伊无心言语,我便告辞。这时洪运兄拿出两件伊之父执吴颐人先生的汉简(见图)和徐有武先生的画猫逸品,皆是署着洪运兄的上款。说这是他身边惟一的长物了,伊一定要送我做留念,我受了。伊复又取出一瓶洋酒,说是送犬子毛豆的,我也受了。
吴颐人书法、洪运上款
最后我们拥抱分别,有依依之情。未想这一别竟成了永别:未久洪运兄捐馆了,是抑郁所致矣!余甚伤感,且伤感至今。听说洪运兄埋骨苏州灵岩山与生母同葬一处,边上还有伊早年去世的爷爷、叔叔,前年寻了个拍卖事由至苏州,首先在师母的电话指导下找到了洪运兄的墓地,给先师母和洪运兄磕了三个头,心中默默祝愿先师母和洪运兄往生西方极乐国!
这便是凤山之观看到与余有缘之汉上沪上名家匾联引出了无限遐想,多是悲慽伤感也。人生又何尝不是颇多的悲慽伤感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心中凝噎,想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之泪……
作者
于建华,法名智凯,“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书画鉴定,富书画收藏,参修禅宗,以笔墨做佛事,善诗文,现已出版书画鉴定方面书籍二十余种。
于建华朱砂《罗汉》,斑竹扇骨
于建华《行书》斑竹扇骨
智凯居士作品—无量寿佛
即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此画中无量寿佛红衣端坐于蒲团之上,神态宁静安详,庄重肃穆,似在传经说法,又似在参透禅机。上题禅句,亦为玄妙法门。配上飘逸灵动的字体,使得扇面妙意横生
于建华《行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