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地利,中学就开始上哲学课?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在德语文化圈中,哲学历史悠久。哲学,也是该文化圈中人的生活态度。古老的哲学故事中的哲理,也被沿用至今。
奥地利从中学开始,就强制要求上哲学课了。可谓:哲学,从娃娃抓起。
▲哲学对于德语文化圈的人来说,说穿了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哲学课在奥地利有着极悠久的历史,早在1848年起,奥地利学生就必须上哲学课了!在当时的欧洲,奥地利帝国也是第一个将“心理学”和“哲学”同时纳入国民教育必备课程的国家。
在今天的奥地利,不论你选择的是注重升学的中学,或是让学生及早踏入职场的技术学校,都有哲学与心理学相关课程。全国上下也有“哲学奥林匹克”比赛,让老师和学生一起钻研和交流哲学议题。
课纲中也不厌其详地强调,在全人教育的路上,这堂科目必须负起陪伴学子培养观察力、自省能力、自信心以及批判力的责任。
我有一个朋友,他从十多岁开始,就接受着奥地利的教育系统,也一路走过当地的中学制度。在他在当时读的学校里,“哲学”受到高度的重视,各科的课程中都有哲学思考的元素。
哲学的范围极为广泛,各派理论林立,也有很多灰色地带,他的高中哲学老师告诉他,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正确,相同的,也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错误的。
老师也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哲学思考中,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当人们开始去思考,那些从来没有仔细去想过的东西,甚至是那些,自己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去想的东西时,你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彷徨,但这都是好的现象,因为你正在突破自己现有的思考模式,也正在发展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德语文化圈非常重视哲学思考,在德文的字汇中,你也会发现,哲学不仅仅是个名词,甚至还是一个动词呢!哲学的德文名词是Philosophie,而与其相称的动词是philosophieren,字典的解释很干脆俐落,就叫做:“深度思考并讨论”。因此,想要好好思考并讨论某件事情,德文就有“让我们一起来哲学这件事情吧!”的说法。
由此可见,哲学对于该文化圈的人来说,说穿了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高中的哲学基础课程中,让他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地穴比喻”(Höhlengleichnis),这是个内容简单明了的寓言,同时又能直接的解释人类的“认知”。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这么一个阴森黑暗的洞穴,洞穴口位于较高的位置,仔细往下一看,洞穴中坐着一群人,他们通通都背对着出口。我们看不到他们的面貌,原来他们从小开始就被铁链锁住腿部、颈部,只能面向着洞穴的内壁,他们无法动弹,连转头都不行,他们能听到旁边同伴的声音,但是无法看见自己身边到底坐了什么人。
我们就姑且称呼这些人为囚犯吧!囚犯们身后有一团火,而此时也有许多不知名的人,正忙着用不同的木头、石头,就着火光进行各种夸张的动作。囚犯们面前的墙壁上,有着因熊熊的火光照在囚犯们身上所引起的阴影,也有因那些掌控火的人做不同的动作而投射出来的影子。这些人大声交谈着,但是因为有一段距离,囚犯们也听不见确切的谈话内容,但是这些声音在洞穴里产生了轰轰的回音,囚犯们理所当然地以为,这是他们面前的墙上的影子在说话。
这些影子成为了囚犯们生活上唯一的乐趣,他们就着这些影子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游戏,猜测哪个影子会经过、什么样的影子在什么时间出现等。猜对的人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赞赏,甚至得到极高的荣耀呢!大家日以继夜地玩着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
有一天,一名囚犯得以挣脱束缚,看到了洞外的世界。虽然他从来没有走过路,但是他看到有个出口,就下意识的往那里走去,他摇摇晃晃走出洞穴,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缕阳光。
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光线,他的眼睛感觉到无比刺痛。但是当他习惯了阳光,才讶异的发现,原来阳光如此温暖!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新鲜空气,大口大口呼吸着,胸口竟然感到疼痛!
然后,他听到鸟鸣声,他的耳朵感到刺痛,渐渐倒也体会了其中的动人旋律。
再来,他看到了清澈的湖泊,他也惊喜地在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才知道原来自己是长什么模样。当他看到阳光洒在自己身上而投了一道阴影在地面,他猛然懂了:原来自己以前所相信的、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不过就是那群掌控火的人所投影给他的。
这个人是否会想要把新的认知,传达给在洞穴的囚犯们呢?故事继续进行着。
这个人走回长期被囚禁的洞穴。在洞口,他惊讶的发现洞中的空气停滞,还带着一股腥臭味,而且洞穴比他的记忆还要黑暗,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
他也看到那群掌控火的人,带着得意的姿态,熟练的将不同的影子投射在洞穴内壁,而他的囚犯同伴们,仍津津有味的在讨论着墙上的倒影,陶醉在掌控火的人投影给他们的景象中。
他好不容易走到同伴们旁边,热切地叙述着他在外面看到的世界,尝试想要说服他们,跟他一起离开这个拘禁他们的地方。但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嘲弄他所说的不过是无稽之谈,那有太阳、小鸟、湖泊的世界是他捏造出来的,大家异口同声宣称:“你发疯了!”当他尝试要解开他们的枷锁,他被抓住、甚至被处死⋯⋯
在高中学到这个寓言的时候,哲学老师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是让他们画几幅画,用自己的想像,把地穴寓言里面的各个阶段画出来,与自己的生活对照,并思考柏拉图想要传达什么。
在老师带领思考下,他们了解到,原来就算距离柏拉图的时代,已经两千多年,但是人们在面对的这样的挑战时,态度依旧相同。
试想,我们是不是正被生活上的铁链所锁住,却浑然不知,固执的专注在自己认为必要的事情上?
我们是不是也盲目追求着,墙上别人投射给我们的阴影?
我们是不是也把他人灌输在我们身上的经验之谈,视为理所当然呢?
当别人想要分享新的想法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极度不耐烦,甚至嘲弄他呢?
如今的我们又有没有勇气和胆量,去追求洞外那未知的世界呢?
其实这个寓言也在传达这一思想。那些看起来再苦再没有出路的环境,总是会有个出口在那里,等着有勇气的人踏出去。当他回到洞穴后,终究也会有人愿意与他踏出去,一起认识灿烂阳光和那悦耳的鸟鸣声。
从哲学课中,我们也不仅仅看出了东西方的差异。那些流传多年的哲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依然适用。
编辑:陈欣怡 格式: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