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教授: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以《重返圆明园》为题,带领观众走进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虚拟世界,领略圆明园全盛时期的风采。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84岁的郭黛姮先生在演讲中。(图片由人文清华讲坛提供)

『圆明园是怎样被“复原”的』

160年前,圆明园被大火焚毁。我们先来看一看被外国侵略者烧掉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园林。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统称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在长春园的北部。乾隆十二年时,乾隆想建造一组带有喷泉的外国园林,于是下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进行设计。

首先设计的是谐奇趣,完成于乾隆十六年。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谐奇趣许多遗存的石构件,前面有个小湖。谐奇趣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从当年的铜版画中大体能看出,它中间是一幢三层楼建筑,旁边有一些连廊环绕,前面有2个小的二层亭子。

后来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找到了样式房(清代皇家建筑样式的专门设计机构)所绘的平面图。但它的立面是什么样?我们又找到了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在1873年拍的老照片。

在寻找老照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摄影师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摄影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呢?为了找到线索,我们和圆明园管理处商量,进库房去看看。在库房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琉璃构件残片,上面带有中式花纹或西洋花纹。我们当场拍了照,拿回来比对后发现,原来,彩色玻璃被装饰在建筑的各个地方,比如有的作为女儿墙的栏杆,有的是腰线的线角,还有墙上镶嵌的花纹装饰。这真的太有意思了,没想到谐奇趣上贴了这么多彩色的琉璃,怪不得像“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那样神奇。

西洋楼景区另一座规模较大的遗址是海晏堂,大家熟悉的十二生肖喷泉就在这里。十二兽首的喷泉是一组水力钟,但是这组建筑到底是怎样构成的?海晏堂的喷泉又是从哪里给水的?

海晏堂坐西朝东,堂前为生肖池,堂后有蓄水楼。我们首先按照老照片和铜版画复原了建筑的样子,包括琉璃的装饰,但是做完以后还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供水的。蓄水楼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大土台,原来在土台上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在样式房的图纸上,我们看到写着“东水车房”、“西水车房”,那么水车房的水又是怎么通到喷泉的?这让我们回想起来,在复原谐奇趣时看到过一张图,上面画了水车房所在位置,还用红色的线标注了给水管。原来,水是通过地下管道引到喷泉的。后来经探查,发现西洋楼景区地下确实有水管。前年发掘出一部分,是铜水管,历经近300年仍然保存完好。

海晏堂蓄水楼的水车房里还曾经安装了一个很特殊的机械装置。经多方查证,我们对水车房动力装置进行了复原。其实,它是由水平放置的齿轮,在毛驴的牵引下带动竖向齿轮,利用传动装置,使三个凸齿轮不间断地转动,带动提水斗,将水注入蓄水楼的水池。

『大多数游客只逛了2%的景区』

西洋楼景区一共留下了10组建筑残迹,很多游客从南门走进圆明园,逛一遍西洋楼,就以为是逛完了圆明园。其实西洋楼景区在圆明园所占的比例很小,只占全园总面积的2%。圆明园真正的核心部分,恰恰是许多游客所忽略的。

要全面了解圆明园,就要从圆明园的造园说起。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本来是四皇子胤祯(后来的雍正)的赐园,建在康熙所在的畅春园的北侧。胤祯在做皇子时很低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造园。他登基后听风水师说这块地很好,西北高,象征昆仑山,东南低,象征东海,很像中国的版图,于是他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它扩建成皇家园林。

在园林的核心区域,设计了由9个小岛围成的九州清晏,寓意“天下有九州”。同时,他还希望将来的统治能够天下太平,万方安和,所以造了万字形的房子。

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守孝3年期间,发谕旨修葺圆明园。首先添建了园南的朝政建筑,以便在园中听政。宫门、大殿一个个相继造起来,大体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大宫门、正大光明是前朝部门,勤政亲贤是他日常理政的场所,九州清晏是他的寝宫区,也是圆明园的核心区域。

乾隆帝即位后,在圆明园东侧建了长春园,后来又先后并入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形成“圆明五园”。

雍正和乾隆奠定了圆明园的基础,嘉庆对绮春园的整合起了重要作用,道光、咸丰则对圆明园进行了少量的不同程度的改建、添建。所以,现在的圆明园其实有不同年代的遗址。

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都一直把圆明园当作治国理政的场所,因此圆明园历史上的地位不亚于紫禁城。我的学生曾到故宫查过《起居注》,发现这5位皇帝住圆明园的时间都比住紫禁城长,住得最多的是道光皇帝,他每年有近300天都住在圆明园,最后还在圆明园去世。

乾隆时期,圆明园的营建最为繁忙,经过乾隆的经营,圆明园的建设基本定型。乾隆三年,乾隆皇帝下旨让宫廷画家沈源、孙祜把圆明园中的所有景物画出来,《圆明园四十景》图于乾隆九年完成。《圆明园四十景》的原本是绢本画,目前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的。

嘉庆年间,春熙院被赐给了公主。道光年间,熙春园又被赐给了亲王。于是,形成了如今圆明三园的格局。

『圆明园里哪种景观最多』

圆明园里,哪种景观最多?大家可能想不到,最多的竟然是农业景观,其次是书院、书楼、书屋,再次是宗教建筑。

农业景观如杏花春馆、田字房、北远山村等,在雍正时期就有。乾隆年间又在杏花春馆添建了春雨轩等。

乾隆比较重视文化,所以建了许多书院、书楼、书屋。比较有名的有汇芳书院、碧桐书院等。圆明园里有一座书楼仿的是宁波天一阁的建筑样式,为六开间的房子,这在中国古建筑里很少见。圆明园还有许多书屋,在皇帝的寝宫里有书屋,在佛寺里有书屋,皇子读书的地方更不能少了书屋,共有20几处,随时可以看书。

文源阁是圆明园里的藏书楼,藏有《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九年兴建。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7部,分别建阁贮之,这7座藏书楼被称为“四库七阁”。“北四阁”为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三阁”是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圆明园内的宗教建筑,设计各有特色。慈云普护这组宗教建筑,里面供了各种神像、佛像,不拘一格。西洋楼景区的方外观,是乾隆专为香妃建的清真寺。圆明园里不仅有喇嘛教的佛寺,还有关帝庙。

还有一些代表仙境的特殊建筑。比如蓬岛瑶台,仿海上三神山所建,由3个小岛组成。雍正建了蓬岛瑶台后,乾隆又建了方壶胜境。乾隆曾经这样写道:“却笑秦皇求海上,仙壶原即在人间。”长春园的海岳开襟,也是表现仙境的建筑。

乾隆曾六下江南,他把江南的好景物也搬到了圆明园。长春园中仿南京瞻园建成的如园、仿扬州曲园建成的鉴园、仿苏州狮子林建成的圆明园狮子林,都给圆明园带来了无限的江南风光。

『“万园之园”影响欧洲』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其名声后来通过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等人给朋友的信被传到了欧洲。

1743年11月1日,王致诚在写给巴黎友人达索的信中说:“这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园中的建筑造型,其美无与伦比……建筑与山石、花木之间的巧妙结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尽……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长时间地游赏。”他不仅一一记录了园中所见景物,还生动描绘了皇帝在圆明园的生活,例如皇帝春节在圆明园中逛买卖街的情景。

他的信件在1747年被汇编入《耶稣会士书信集》,于1749年在法国出版,轰动了欧洲。1752年,他的《中国第一园林特写》英译本出版。王致诚的书影响很大,使欧洲上层的许多达官贵人对圆明园非常青睐,纷纷仿造类似圆明园的中国园林。由此,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乾隆年间开始走向世界。

当时的英国皇室建筑师钱伯斯也非常推崇中国园林艺术。钱伯斯曾经在东印度公司的船上工作过好几年,到过中国3次。1757年,他在《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在《东方造园艺术泛论》一书中,他又写道:“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物的壮丽和数量上与中国相当……王致诚神父告诉我们,圆明园———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其中有)400座楼阁,全部建筑如此不同。”他把自己看到的中国园林画成图印在这本书里。

英法等欧洲国家争相仿造的中国园林中,有的造得似是而非,有些则模仿得有点像。因为中国皇家园林里有那么多农业景观,所以法国的凡尔赛宫里也出现了小特里阿农农舍这样的农业景观。

有一个传教士曾经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带回了欧洲,但是他带的不是绢本画,而是一个木刻版。1774-1789年,法国的勒胡士出版了《新潮园林详解》,这套建筑师用书差不多有十卷,第四卷中的15、16册以圆明园为题介绍中国园林,将《圆明园四十景》图完全收录,并以沈源、孙祜所绘木刻版为蓝本,用铜版画重新摹写了一遍,只是在每个景点里都加了天鹅和帆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建筑对欧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正如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指出的,“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

『让人感叹古人的想象力』

从圆明园的园林建筑中,我们发现它其实反映了中国人超乎现实的特别的想象力。因此,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在我看来,中国古人确实是特别有想象力,他们能够冲破各种束缚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中国建筑史上,就留下了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奇迹。

古人修桥很有意思。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的大桥,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因为地下都是沙,桥基立不住。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发现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于是发明了著名的“蛎房固基法”。往江中沉了很多大石块,形成一道石堤,在石头上砌一层一层的桥墩,再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用这种纯天然的办法来加固桥墩。古人没有起重机、吊车,桥墩砌完以后,怎么把桥梁架上去?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石头开采后放到木排上,木排放到河边,顺着水漂下来,等涨潮后,水超过桥墩时,再把梁放到桥墩上。这样的“浮运架桥法”,很有想象力。

赵州桥的桥很长,搭在河床上时,伸展的两端开了小窗,这样发洪水时,水流也可以从两旁的小窗流走,一下子就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使桥更结实耐用。像这种敞肩券的拱桥,中国人早就想出来了,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早了600年。

研究中国的建筑史,许多地方都让我们重新思考,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而是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此,与实体的园林相比,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当年,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一本技术制度的书,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一般来说,古人编书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可是李诫找来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各种营造技术,一共总结出3000多条技术,最后经他考究后挑出来300多条。像他这样的创作,在当时也是一种超前的做法,与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

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告诉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法”就算了,你要在这个“法”的条件下自己发挥,而不必受法式的拘谨。

回顾中国建筑史,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很多营养。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意义所在。

(0)

相关推荐

  • 万园之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 ...

  • 清代北京离宫别苑 圆明园

    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记忆和国耻的见证. 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

  • 圆明园公布365张老照片,乾隆造像老照片首次发现

    2021年2月24日上午,圆明园管理处在正觉寺最上楼举办圆明园老照片发布会,现场发布的大多数照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其中拍摄于1920年代的正觉寺文殊亭内文殊菩萨全身照片也为首次发现并面向游客展出,展期 ...

  • 国家5A级景区---圆明园遗址公园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之西洋楼景区西洋楼是一片欧式园林建筑的俗称,在长春园北部.由西人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建筑.1747年(乾隆十二年)筹 ...

  • 长城、胡同、故宫、鸟巢......北京那些不可错过的名胜古迹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四大古都) 北京:崇祯帝自缢之处,一街之隔,"让我们荡起双桨" | 那么多高学历 ...

  • 事隔160年,圆明园成功“复原”了!网友纷纷表示这也太震撼了吧!

    上个月,圆明园发布了关于园区的365张老照片. 那些落满厚重尘埃的记忆,再次涌现眼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所皇家别院离得太遥远. 不能说毫无瓜葛,至少牵连甚少,大概就像身上一块不可言说的胎记吧. ...

  • 园林典范民族之殇

    圆明园毗邻颐和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它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建,并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任皇帝督造,历经 150 余年建成的,占地面积五千 ...

  • 五一北京行(5)皇宫园林

    第五篇 皇宫园林 在欧洲历史悠久的城市旅游,"宫保鸡丁"是常项.别笑,这不是菜名,而是"宫堡基厅"的谐音,也就是皇宫.城堡.基督教堂(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等 ...

  • 圆明园的秘密:四代帝王用上百年时间,倾举国财力物力堆砌的满清皇家最后气派

    1861年11月25日,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流放途中,给一个叫巴特勒的上尉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 ...

  • 文学港湾|“新北京 新京味”征文选登|柴福善|漫步圆明园

    漫步圆明园 一 那年,圆明园清理挖掘部分遗址,因做文物工作便前来考察. 来时秋已经很深,偌大湖中尽是残荷,而蜻蜓.红花及采莲女,早变成画家一种向水的追思了. 湖岸几棵白杨,不因季节更迭,而失去自己的高 ...

  • 郎世宁告诉你西洋楼是如何修建的

    郎世宁自画像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