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讲普通话?方言会消失吗?普通话百年进化论

一门官方语言的确立,要看人口基数,要看影响力,要看学习难度。

想必关注我有一段时间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实是一个沪漂青年。
自从成为沪漂,我老家的亲戚长辈们就非常关心我是否能融入这座大城市,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你又听不懂上海话,平常怎么和他们交流啊?
亲戚的关心总是这样,温情脉脉之外又有点无厘头。
我只好温柔地提醒他们,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事物叫做普通话。
去了大城市以后,我切实地感受到中国方言的多样性。不止上海话我听不懂,那些广东、浙江、福建、山西的朋友,他们的方言在我听来,都和奥特曼的「jooooo!」、「啊!」没什么区别。
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感受到普通话有多重要。
说到普通话,大家总是习惯性将普通话与其他方言区分开来,并且认为普通话挤占了其他方言的位置。
尤其是近几年,普通话甚至陷入了被各种尬黑的地步。
就拿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段,提到了早年学校里对普通话的宣传,说:「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这些宣传语隐含的意思,就是方言不方便、不适合交流。
拜托,人家半句也没提方言,能不这么杠吗?
所以这期内容,我想谈谈我对普通话的理解。
提前说一下,我个人不反对方言,方言不仅有文化上的魅力,也有情感上的归属感,我自己也是个方言普通话双修选手。
这期内容,只谈普通话和中国的语言环境,不涉及对方言的具体评价。
容易学、人人都会,这绝对是对普通话最大的误解。
今年国家语委出了个数据,2020年,中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在80.72%。
比起3年前的70%多,这个数据已经有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每5个中国人里,大概就有1个人没法用普通话完成日常交流,这个数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高。
而且在西部不少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只有60%左右。
可见,普通话并不是什么自然掌握的天赋,每个中国人都会的那种。
至于容易,那就完全看你的了。
如果你来自北京或者河北,那么普通话就是稍微矫正一下口音的事儿。但如果你来自广东,做到字正腔圆就是要花老鼻子力气。
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完全没有人说普通话,而且你生活的地区又不说官话,那么即使你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普通话使用者。
就像哪怕你读完了整本《Python:从入门到实践》,每天让你像我一样做视频,你也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的。
顺便说一句,PHP才是最好的语言。
另一个误解是:普通话是人为规定的,强制学习的语言。
如果研究一下普通话的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强制规定某种语言成为通用语的尝试,几乎都失败了。
早在封建社会出现之前,就出现了类似普通话的存在:「官话」。顾名思义,是用来给皇帝和官僚们沟通用的语言。
因此,古代官话有个最明显的特征:皇帝跑到哪里,哪里的口音就成为官话口音。
元朝初期,统治者想把官话改成蒙古语;清军入关后,也推行过满语作为官话。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败给了北京本地方言。
为啥,因为皇帝本人在北京,官僚系统也在北京,大家说本地语言,天经地义。
没有政治和地缘基础的语言做官话,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与其类似的还有「国音」的制定。
民国二年,在蔡元培的牵头下,民国政府成立了「读音统一会」,19个省的代表以及教育部任命的代表来到北京参与制定国音。
但这场会议一点都不peace&love,相反,从头撕逼到尾。
民国时期,南北学者主要分为支持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北音派」和支持南京话的「南音派」。
为了调和两派争议,大会采取了「每省一票,服从多数,逐字审音」的方式,来自19省的代表,一起为6500多个汉字确定了标准读音。
于是中国历史第一门真正意义上普通话诞生了。
以北京音系为基础,部分字结合了南方读音,因此听起来接近现在南方人会说的「塑料普通话」。
这场国音统一会议,既不是一个团结的大会,也算不上胜利的大会。
制定出来的国音,是一门需要全民从头学习的新语音,但由于军阀混战,加上没有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给全国人民做示范,当时的民众想学普通话也无从下嘴。
以至于语言学家赵元任都说:这种给四亿、五亿或者六亿人定出的国语,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
没有人口做基础的「普通话」很快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化了语音,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新国音」,也就是现在「台湾腔」的前身。
虽然没有照顾到南方人,但这样的新国音,至少整个华北都能说能听。
还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某某方言差一票成为普通话」,我至少听过三种版本。一个很类似的说法是「某某城市差一票成为首都」。
这种说法,除了证明地域自豪感强之外,并没有什么历史事实可以佐证。
连逐字投票的老国音都没能维持下去,更加说明了普通话不是某些人的选择,或者某个组织投票的结果,而是当它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后,才有资格获得「普通话」的殊荣。
 
事实上,建国后,新中国的确需要确立建立一套通用语言规范。
而在国音和官话的长期加持下,北京语音成为了普通话标准音的不二选择。唯一有争议的,是要不要接纳北京土话。
也正是因为有争议,普通话的取样点没有放在北京,而是放在了北京附近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这里的居民在康熙时代从北京迁入,得益于地理位置封闭,保留了一口不带土音,比北京人还正宗的北京话。
普通话发展至今,也是做了多次简化,筛除了尖团音的区分,也没有入声,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群众基础,才有了如今的影响力。
一门官方语言的确立,要看人口基数,要看影响力,要看学习难度。与这些相比,历史传统其实没那么重要。
在这点上许多东南亚国家就很夸张,直接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他们没有自己的母语吗?
并不是,但是英语在那里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人口基数,那么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就是一项投入产出比很高的选择。
其实将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的人,根本没搞清楚普通话的本质。
普通话的本质,就是文字领域的人民币。
想想人民币的特点是什么?全国统一,方便携带,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
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市场上,你拿着美元,我扛着金条,他带着比特币,都想买大米。那么卖大米的是不是要给我们三个人各自设定一个价格,这个价格还要随着汇率变化随时调整?
我带着金条,那我还得自备切割工具,他带着比特币,那卖大米的还要有一个比特币钱包才能交易。
抱歉,我们只是想买个大米而已,需要这么复杂吗?
而普通话也是同理。
因为有普通话,我不需要把一条信息翻译成上百种方言,只要吼一声就能解决了。
我也不需要额外学习他人的语言,因为我知道,我遇见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说普通话。就像大部分人手机里都有一个支付宝微信钱包能收钱付钱一样。
最重要的是,普通话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而中国恰好有广阔的官话区。官话区的方言,大多数和普通话在语法上都有相近之处。
这意味着普通话的信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买单,没有很高的接受成本。
2017年全球性语言学期刊《Linguistics》在调研后发现,北京方言的平均理解度达到了87,在所有方言里位居第一。
可以说,用普通话交流,是一种「手续费」和「换算成本」极低的沟通方式。
还有一个观点是,普通话的存在,会压缩方言的空间,最终会消灭方言。
这个说法同样站不住脚,还是可以用人民币来解释。在我看来,你钱包里持有人民币,不影响你名下有黄金、比特币或者股票。
相反,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普通话的存在,反而在不同方言的使用者中间创造出一个思想上的最大公约数。
《英语大辞典》作者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当语言无法传递,那么思想便无法交换。
人民币的流动,创造了滚滚而来的社会财富,语言的交流,同样能碰撞出新的思想。普通话,就是负责让思想的交流变得毫无障碍,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看过吴宇森的电影《风语者》。
这部电影拍摄的是太平洋战争中,为了防止日军破译美军的电报,美军征召了一群纳瓦霍人。他们的语言外族人无法理解,因此作为专门的译电员,可以保护美军的机密。这群战士也被称为「风语者」。
在中国,也同样有操着闽南语、温州话的「风语战士」,保护情报的安全。
前几年网上还有一个梗,在美剧《盲点》里,FBI搞到一份秘密邮件,邮件是用温州话写成的,难倒了FBI的汉语专家,甚至称其为魔鬼的语言。
在战争中,有这样一门难以被破解的语言,也许是有利的武器。
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言不通的普通话困难人群,要面对的困境,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这群人并不在少数。
最近,我看了腾讯新游戏《普通话小镇》的TVC。
这个视频,讲述了一群在大城市里生活,打拼的普通话困难人群的生活故事。
其中有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苏北代驾司机的故事。
一天晚上,他接到一个单。
当他联系客人,告诉客人他在盘古路的时候,却只能发出盆骨路的读音。
两个人死活对不上地点。于是他吃到了一单投诉。
讲完他笑了,我也笑了。
但当我收起笑声,想到的是,到底有多少人在承受着因为无法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而导致的各种困境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只能够从数字里看到他们的困境。
在2017年发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普通话普及工作在东西部和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均衡。
西部与东部之间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达到90%,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
有一个数据是,在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普通话的普及率直到今年才过了60%,低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很多贫困地区和农村,每五个人里,就有两到三个人不会说普通话。
因为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许多人错过了教育进村、知识扶持这些脱贫致富的机会。这不啻是一种悲哀。
而另一面,伴随着过去数十年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这些还没有准备好和城市对话的普通话困难人群,被一批批送进了大城市。
在这个视频里,他们有的在KTV工作,被客人呵斥:你说的是什么鸟语!
有的做外卖小哥,却完全无法和顾客交流。
有的担心自己普通话说不好,随时会被大城市抛弃。
我们总爱歌颂北上广深的包容,但对不擅长普通话的他们来说,大城市的包容好像不是为他们准备的。
在这些底层的普通话困难人群身上,我看到:出身让他们失去了掌握普通话的能力,而不会说普通话,正在剥夺他们改变命运的能力。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语,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社会。
对普通话困难人群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关注,更需要一个学习普通话的机会。
尤其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一款好的普通话学习工具,才真正能够帮助到他们。
11月5日,腾讯联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推出普通话学习游戏——《普通话小镇》。
希望让普通话困难人群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话。
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这项工具,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工作,和身边的人交流。
这款游戏融入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元素和专业权威教材,在这款游戏里,玩家可以跟读打分,一边游戏一边学习,逐渐掌握更多普通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需要文化的多样,需要继承传统的事物,需要方言来保存各自的文化特色。因为这些事物告诉我们,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但我们同样需要一门语言,让我们能够互相沟通,相互理解,能够通力合作去实现梦想。
看视频的同学们,应该不少都熟悉《巴别塔》的故事。
其实,一个国家的进步,何尝不像是在造一座通天之高的巨塔呢?
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顺畅的沟通,有了知识的传递和积淀,这个民族的思想才如同巨塔一般直入天际。
从这个层面来说,普通话可一点都不普通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