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光II梅县区石扇镇蕉东村,美丽纯朴【客都推荐】

蕉东村,由蕉林坑和东山下两个自然村统称而成。为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新东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落,因该村山谷沟壑与溪河平台坡地旧时蕉林茂密,盛产香蕉,故又名蕉林坑。
蕉东村,地处丘陵山地与盆地之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北部,距石扇镇中和圩约2公里,距梅州市区与梅县区新县城约2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村域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为920亩,旱地约600亩, 山林6600亩,鱼塘90亩。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家320户,户籍人口1350人,常住人口约810人。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纯客家村。村民以种植“岭南十大佳果”的金柚为主,是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种植金柚的主要基地之一,种植面积1100亩,年产量达640万斤,产品远销海内外。199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石扇镇为广东省金柚技术创新专业镇,蕉东村为金柚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
蕉东村,历史悠久、民风纯朴、是一个仅有张、谢两姓的自然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氏始祖文德公从平远坝头村迁徙在竹园下卜筑而居,以打铁为业,开基垦植,繁衍后裔。640余年来,张氏已发展成为石扇镇四大姓氏之一。村中居住张、谢两姓族人,以张姓人口居多,世代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村民沿袭每年农历除夕祭祀列祖列宗,春秋扫墓等客家传统习俗,彰显着客家人慎终追远,纪祖念祖的优良传统。其独有的“三月三”、“十月十六”等古老习俗,别有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
蕉东村,世界独一无二的客家特色民居—围龙屋保存完好。梅县区围龙屋蜚声中外,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棵印”,被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在蕉东村现存最具典型代表的建筑有建于明代“单堂两横一围”的长岌下张氏祖堂、“两堂四横一围”,且门楼依堪舆建成“歪门正厅”的张氏金鉴堂,有建于清代“三堂四横一围”银光庐和大新屋夸,有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两堂三横一围”的际春庐等,现存16座保存完整的围龙屋,绝大多数为“祀居合一”而富有乡土建筑特色的景观。
蕉东村不断生长的“合杠屋”与“围龙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合杠楼,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与围龙屋有着同样的可扩性,随着人口的增加可以连续加建,且风格一致,所不同的是围龙屋向后扩张加建周匝围龙,合杠式楼屋则向两边复制扩建,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在规划宅基地的睿智,是一种可不断生长的民居建筑。合杠楼,部分建筑又因楼层平面可巡回而俗称走马楼,是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制之一。蕉东村现存8座建于清至民国时期的合杠屋(楼),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制有“合杠”、“三合杠”、“四合杠”等。
蕉东村,小洋楼与堂屋建筑媲美,彰显近代“华侨之乡”西风东渐。蕉东村现存侨资兴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连券式小洋楼3座,兴建于明末清初的堂屋8座,其建筑形制有“两堂两横”、“两堂三横”、“两堂四横”等。无论是洋楼,还是堂屋,均保存完好。尤其是侨资兴建的小洋楼,在村中更显别具一格。
据不完全统计,在丘陵山地与盆地之间,蕉东村各式客家传统民居保存完好的有37座,以及古桥梁、古私塾、古神坛、古商道、古凉亭等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有40多处。其中,自明代以来,张氏先祖先后筑起的20多处陂头,水圳数千米,实为罕见!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果园、鱼塘的作用。
蕉东村,是客家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之—。蕉东村,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百年前的张氏私塾、明新学堂等,为乡村教化,课育英才的场所,成为梅县区“文化之乡”的历史例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具有根深蒂固而又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深受广大村民的喜爱,因而蕉东村的妇孺也能哼唱。2009年,以蕉东村为主要传承的“石扇咸菜”、“石扇鱼血焖饭”,被公布为梅县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蕉东村,历经数百年仍保持着原始的地理布局与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清晰的客家文脉。村民仍从事传统的农耕生产与传统生活方式。此外,村中保存和仍在使用者的石磨、谷砻、风谷车等传统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器,也证明该村“活态”地传承着客家习俗。

图文/朱迪光

作者简介:朱迪光,广东梅县人,原梅县博物馆馆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