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韩素音与她的“作家梦”

梁德新

引言:韩素音(1917-2012)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共40部。其中《周恩来传》是一部有影响书。其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国内外学者研究韩素音的文章诸多。2002河南大学退休的丘菊贤教授主编的《韩素音研究文集》收集了谭元亨、罗英祥、廖练迪、黄志安等6人人的文章辑录成书。丘菊贤辑编《韩素音研究文集》期间梁德新协助编书并写有韩素音研究文章。该书出版后先后被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撰写论文作资料。下面是书中的文章《韩素音与她的“作家梦”》。
当代的客籍女作家韩素音何时萌发“作家梦”?什么时候起步写文章的?这得从她少年理想谈起。
少年时代的韩素音总是想当医生。1933年,17岁时,她通过燕京大学严格考试,由该大学训导主任梅贻宝面试和推荐圆了她的大学梦。她读的是医学预科。后因婚姻问题及其它原因,一直延迟到1948年秋她才拿到医科在学文凭。在这15年间,她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做过救护工作,在成都当过助产士,同时她也做过家庭妇女专门侍候首任丈夫唐保黄。
韩素音真正对文学产生兴趣是1936年在比利时留学期间。自由大学是欧洲比较进步和开放的大学,连被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欺凌的犹太人子弟,也准许在这里读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她空闲时间多在图书馆博览群书,阅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开始爱好文学。她在自由大学读书期间韩十分自爱,生活简朴,吃穿随便,与人来往只限于大学内。她潜心专业,空闲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多是阅读西方名著。
韩素音在空余时间还会写些文章。1937年10月—1938年7月,中国处于国共联合抗日时期,她参加国民党政府驻比利时大使馆组织的演讲会、讨论会和系列爱国集会,写了二十多篇抗日文章。此后她在空余时间经常写日记和记叙文章,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她对写作的爱好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韩素音作家
韩素音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写于1939—1941年在重庆、成都居住期间。此时她已与唐保黄结了婚,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有保障。因她对丈夫欠缺了解,结婚后不久过着毫无感情的生活,夫妻同居一室视若路人,丈夫经常谩骂殴打妻子。她的自传《寂夏》中有记述她这个时期的生活。丈夫反对她去做救护工作,要她做一个本分的家庭妇女。她为了寻求精神寄托,1940年收养一个女婴取名蓉梅,空闲时间写日记、回忆录以此慰籍自己。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目的地重庆》一书写成初稿,她是个虚心好学的人把初稿请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939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1939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才出版。此书是她的处女作,这部书的出版发鼓励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路。
正当她在文学创作起步发展之际,因《目的地重庆》的发表触怒了丈夫唐保黄,他大骂妻子不守本分,写什么书,抛头露面……边骂边打她,她被迫离家避开丈夫,在伦敦她的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时间。
韩素音1938年从比利时返回中国,同年冬天同唐保黄结婚,1941年唐赴英国当外交官韩随丈夫前往。1945年唐被蒋介石召回参加内战,她不愿回国留在英国。这段时间她做实习医生。
1947年唐保黄在东北战场死去,韩素音终于结束了她那毫无感情的婚姻。
1948年秋,韩素音完成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本科学习,取得医生资格。1949年1月她不受西方世界种种诱惑,毅然从伦敦回到香港在玛丽医院找到一份接生工作。此时,她的记忆力惊人精力充沛,业余时间忙于写作。她在玛丽医院急诊室工作时,空余时间是用于看书写作。
这个时期,她交了一位文友。这位文友对她日后文学创作和撰写《爱情至上》这著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她的文友是澳大利青年伊恩·莫利森,他继承父业以报道中国新闻为职业,受聘《泰晤士报》驻港记者。他对中国问题了如指掌,并特有见解是中国问题专家。
她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在玛丽医院的同事安迈夫人家中和伊恩相识。伊恩32岁,比她大2岁。因经历和婚姻状况近似,加上伊恩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加之他思维敏捷,言谈引人入胜,待人忠诚,初次见面就给她留下“令人终生难忘的印象”,真是一见钟情,感到相遇相知恨晚。
她与伊恩的几次交往,痴心激动,一天没见面,她便写信诉说衷情,有时一天一封信往来,他们相爱并热恋起来了。1949年的秋天,他俩的足迹遍于香港各地。相爱得难分难舍,他们谈论文学、人生,追求生活憧憬,正如她在书中所述:听到伊恩的声音如像沙漠中的绿洲,是特有的享受,又像茫茫的大海中发现一个小岛,听到丛林中清脆的鸟声……她每当回忆当时情爱生活,曾用一句话概括“充满着幻想,情爱推动世界前进。”
事与愿违。韩素音和伊恩的爱情,韩只能是第三者的角色。因为伊恩还有一个谈话不投机、性格合不来又不愿离婚的妻子。她算是接受了一位婚外恋者的追求,双方都难圆美梦。
伊恩狂热地追求韩素音,他在前往朝鲜采访期间几乎每天写一封信给她诉说别后的思念。1950年8月,即伊恩离开香港后的第二个月的一天,报纸上报道了伊恩等三名去朝鲜前线采访记者殉职的消息,韩素音闻讯悲痛万分,她六神无主感到茫然,一段时间经常彻夜不眠思念伊恩……
为了纪念她和伊恩这段难忘的爱情生活,韩素音工作之余专心致志,夜以继日以惊人的速度撰写名为《爱情至上》的书稿,书中内容是韩与伊恩的恋情为主题,内容写得文笔优美情节动人。当时英驻港总督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作序推荐。1951年此书在英国出版,1952年由美国好莱坞将此书改编为《生死恋》电影。
《爱情至上》的出版受读者欢迎成为畅销书,据说在英国首都伦敦每位家庭主妇几乎人手一册。改成电影后,在南洋各国放映创史无前例的票房价值,在新加坡此片连续放映了6个星期。
韩素音的《爱情至上》是成功之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她被公认为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
韩素音《爱情至上》发表之后,她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她1954年以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个专业作家和演说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国报刊都刊载她的文章。她还参与南洋大学创建工作,兼任该校文学教授。她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经常前往中国参观访问,与中国领导人有良好关系,并为新中国呐喊。她写的《周恩来传》公认为是一部内容翔实,材料丰富的传记文学。至今为止韩素音发表著作近约四十部,是世界著名的女作家。

相关链接:

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韩素音(1917-2012)原名周月宾,谱名周光瑚。著名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她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17国文字。
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1931年,她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秘书。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她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
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她决定回国。
韩素音1938年回到中国,在海轮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同年结为夫妇。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1940年收养女婴榕梅,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并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1941年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她随丈夫前往英国。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她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医科学业。1948年,她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从医。唐保黄已经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1948年韩素音从英国返回中国后,有一段时间在香港行医。宴会上,她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里森,两人一见钟情,但伊恩已有妻室。为摆脱这段情感,韩素音回到重庆,不过时局动荡,她很快又回到香港。那时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她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小说《瑰宝》。奠定了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
1952年韩素音与出版商康柏结婚,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她继续行医,并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 。后来两人离婚。1955—1963年韩素音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
韩素音1956年1月,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她结识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陆文星。19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5月,借助于龚澎的介绍,得以访问新中国。1960—1963年,她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1964年,她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成为职业作家。
1972年,韩素音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没能再回国。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当地时间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韩素音的作品尽管描写的是她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却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她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她父亲、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而当谈到写作的动机时,韩素音说,是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韩素音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
韩素音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的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许多国家也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

作者:梁德新(2020年4月5日)

(0)

相关推荐

  • 隔离七首||韩东

    [荐文导读]2020年12月3日我看到他在微信上发来"隔离七首"随即看了起来,碍于当时环境所扰,改至夜读时思绪万千:世界有时陷入无可奈何,人类的行为依然故我,一切超乎寻常的经历,成 ...

  • 韩素音:“月亮给我们家带来的小客人”

    韩素音,原名周光瑚,英文名字是"伊丽莎白・柯默".1916 年的中秋节,韩素音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车站,系家中长女. 因出生在月满时节,父亲给她取名周月宾,意为"月亮给我们 ...

  • 她一生捍卫中国,被丈夫家暴控制10年,被西方痛骂,却初心不改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消息很快传遍全世界. 一位英国女人听到消息后,伏案痛哭.多年后,她写道: 一提到周总理我就想哭,他是1976年病逝的,很多年了,可是一提到他,我还是哭.我写这本书(&l ...

  • 2021年2月12日 快板《拜年!》说唱表演:梁韩晨

    [快板]<拜年!>说唱表演:梁韩晨

  • 梁德新‖丘菊贤教授编写《韩素音研究文集》

    丘菊贤教授编写<韩素音研究文集> 文/梁德新 丘菊贤是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河南大学<史学月刊>出版社领导.1992年丘菊贤教授退休后与妻子儿子回家乡梅州市城区居住.他发挥余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我曾到广州的人才市场应由聘. 2009年7月,我从学校退休.8月上旬我到深圳.广州的亲友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到广州天河书城的买书,10楼 ...

  •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 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 ...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

  • 梁德新‖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梁德新 1975年,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 为了生活外出谋生 那时我是因家乡的粮食紧缺,家庭生活环境不好到福建做工.我的要求是只要有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