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一:父为东征总指挥,子亦不甘示弱,率国民奋勇抗东夷

讲述过周公离世的故事后,咱们不忍他的时代过早离去,特意闲叙了一篇关于“解梦”的趣谈。并且,在上一次文末,笔者特意留下一个悬念想在今天揭开,那到底咱们这次会不会回到成王亲政后的那些事儿呢?答案是暂时还不行,既然前面刚讲过了父亲,咱们也要说一说他儿子的表现,因此,笔者这一次特意为众“诸侯国史话”开篇,讲一讲继“建国录”之后,第一个有故事的国家——鲁。

看过在下前面文章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当初咱们讲“鲁国建国录”时曾提到过,周公的长子伯禽因为父亲要留在朝中辅佐天子不能赴任就国,所以他代父就任,把鲁国建立起来,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鲁国国君。而且,文中咱们还讲到,伯禽建立鲁国后做事较为刻板,不懂得因势利导,以至于花了三年时间才回到丰镐向天子和周公回报成绩。为此,在众人听过他的汇报后,无论是周公还是姜太公,都只得以频频摇头来表达自己对伯禽做事死板的无奈。

鲁国国君伯禽

那如此说来,伯禽会不会就是一位十分愚笨的诸侯国国君呢?其实,此话也得从多方面来讲,在礼法制度方面,伯禽是一位严格遵循周礼之人,因此在他的思维里会认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礼法,不应该通过修改礼法来适应当地习俗。这看上去是不懂得变通,但实际上也是他为人刚正的表现。事实上,伯禽不仅不愚笨,在他们这一代年轻的诸侯国君中,他还算得上是位佼佼者。这不,在三监及东夷诸国的叛乱中,他还作为父亲周公的得力助手,成了讨伐徐、淮等夷邦的先锋力量。

时间倒回到管、蔡叛乱之时,纣王的儿子武庚也想借这难得的机会恢复商国的势力,甚至有复辟商朝的野心。于是,武庚与管叔和蔡叔商量过后,由他们去在朝中散布流言诋毁周公,引起众人对周公的不满,从而趁机起兵反叛。而武庚则去联络殷商旧势力,特别是中原及东夷等殷商遗民聚居的地方煽动叛乱,来呼应管蔡的举兵。

纣王之子武庚

在东夷地区的诸夷之中,就有徐、淮二夷受到武庚的蛊惑,加入到叛军之中。而这两个邦国,特别是徐夷,又离刚刚建立起来的鲁国十分的近,所以伯禽面临着他建立鲁国以来的最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伯禽当机立断命人先封闭了王城的东城门,并把居住在东郊一带的百姓迁往他处,避免了位于鲁国东部的徐夷直接派兵袭扰鲁国东郊的可能性。

在做好了东郊的防护后,伯禽仍然不敢怠慢,通令全国做好准备,待到恰当的时机,对徐夷等予以反击。而这个恰当的时机便是周公率兵东征的时候,当这个消息传到鲁国后,伯禽明白是该自己行动了。他不仅要解除徐、淮等国对鲁国的威胁,还要在东部策应父亲的行动,阻止这两个夷国与中原的叛军会合。

修复后的鲁国故城城楼

于是,伯禽召集众人来到肸(音为bi,四声,鲁地地名)这个地方,发表了一次誓师讲话。在讲话中,伯禽命令所有人准备好各自的盔甲,打磨好各自的武器,准备出征。他还下令不得伤害牛马,不得擅自离队追逐跑散的牲口和奴隶,如果得到了别人的牲口和奴隶还要即刻归还,如果不听命令去追逐牲口和奴隶,或者不归还他人之物的,都要判以常刑。除此之外,伯禽继续规定,行军途中所有人不得侵扰民家、不得跨越围栏、不得偷盗劫掠、不得抢他人的奴隶,否则同样要受到常刑。

说完了规定,伯禽又提出要求了。他要求西、南、北三郊的人们备足粮草和修筑之材。等到甲戌日这天,资材送到这里修筑工事,粮草则供应大军去征伐徐夷。如果有不到的、不提供粮草的、不提供修筑材料的,或者提供了但没有达到要求,导致大军供应不足者,都将处以重刑甚至死刑。

《尚书》中“鲁人三郊三遂”的记载

这就是名为《费誓》誓师宣言,被收录在《尚书》之中,而同样的内容在司马公的《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记载,只不过篇名被写作《肸誓》,就是取“在肸地誓师”的意思。因此《尚书》的这篇誓词名称中的“费”字,理应也读作bi。

誓师结束,鲁国全体军民为这一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大军也如期出发向徐夷叛军挺进。要问伯禽此次出征结果如何?当然是取得了大胜,击败了徐夷叛军,成功地解除了鲁国的威胁,完美地在东部地区策应了王师的行动,为周公的东征平叛能在三年内便取得成功贡献了力量。这就是“鲁国史话”的开篇,也是诸侯各国史话的开篇,伯禽做出如此功绩,成为开篇文章的主角理应当之无愧。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鲁伐徐夷、史话开篇、伯禽、同代佼佼者、三监叛乱、徐淮同叛、伺机讨伐、肸誓、尚书费誓、取得大胜。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