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车门槛提高,售卖价格上涨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它买单?
出行是人类的非常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交通工具的出现,让我们能够在出行方面缩短很多时间,出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拿5公里的路程来计算,走路要1个小时以上,骑自行车要30分钟,骑电动车要20分钟,而开车只要10分钟,公里数的概念,被不断的缩短。
而在选择交通工具上,也并不是速度越快就越受欢迎,老百姓在选择上,还要考虑到实际的用途,交通工具的价格,交通工具的使用门槛等等因素,所以,不同的人群就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
现如今,学生一般都在使用自行车,成年人经济条件好的一般会选择汽车,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的使用电动车上下班,而作为老年人,很多人都在使用低速电动车,也被称作为“老年代步车或老头乐”的车型进行出行代步,而我习惯称作它为“老年代步车”。
“老年代步车”将迎来规范标准
“老年代步车”被大家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它的数量够多,虽然老年代步车拥有超过千万的保有量,但是和我国的四大交通工具(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相比,老年代步车的数量还只是小巫见大巫,而老年代步车之所以让很多人熟知,则是因为它的低门槛使用,无安全意识上路等等,让社会对老年代步车整体都是负面的印象。
不过,这样的负面“标签”不需要多久将会被撕去,近期,工信部牵头,装备中心、汽车工业协会、交通部、公安部、中汽研标准所及政研中心参会,共同召开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GB/T 28382)修订讨论会,从会议纪要中曝光了关于“老年代步车”规范进度,预计将在4-5月征求意见,6月标准审查,7月标准报批,9月标准发布,这意味着,如果进程顺利,我们还有4个月就能见到关于低速电动车的标准,期盼需求的“老年代步车”将要实现“转正”。
当然,实现转正的之后的“老年代步车”虽然能够享有合法路权,不再处于灰色地带,而且转正后的老年代步车的驾驶人安全意识必须要有所提高,而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好处”之外,转正后的“老年代步车”有2个变化或将对车主不够友善,让老年代步车的优势一定程度会“丧失”。
变化一:使用门槛提高
本次会议提到的关于“低速电动车”标准,并不是重新制定,而是对《GB/T 2838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进行修订,将要把低速电动车纳入乘用车标准内,这意味着,低速电动车也享有乘用车的部分上路权益,并且也要遵守乘用车的“规矩”。
根据会议纪要透露,老年代步车这样的低速电动车,将会成为“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将会纳入纯电动乘用车类目下统一管理,但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不能拿补贴和双积分。
而纳入乘用车管理之后,那么,上路需要上牌照、交纳保险费、驾驶人要持证上路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而监管宽容一直都是老年代步车最大的优势,因为作为老年人,他们获得驾照难度比较大,所以才格外青睐这种不需要驾照的车型,而一旦实施电动车持证上路,即便是比较简单的C2驾照,那么,也会让老年代步车的管理宽松的优势“丧失”。
变化二:制造成本上涨
除了监管比较宽容的优势之外,低速电动车之所以受老年人的青睐,另外一个核心优势就是“便宜”,相比一些电动汽车要十万以上的价格,即便是五菱MINIEV这样的代步汽车也有两三万的价格,我们在道路上常见的老年代步车基本上都是几千元左右,比较贵的也只有一万多的价格,这个价位的核心优势,是乘用车无法比拟的。
而“老年代步车”同为四轮设计,能够做到如此亲民的价格,就是因为在工艺用料上的粗制滥造,在制造成本上是能低就低,而转正后的“老年代步车”就丧失这种优势,就拿电池来说,规范的标准明确要求,低速电动车不能使用便宜的铅酸电池,车辆的防撞性能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明确的规定,就会造成制造成本的上涨,而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优势“丧失”后还会受青睐吗
“老年代步车”最核心的两大优势,在“转正”之后都会丧失,那么,这样的老年代步车还会受到青睐吗?小行家作为电动车从业者,其实听到不少车主、网友的反馈,总体来说,大部分人对于老年代步车变为乘用车,是抱有乐观的,认为车辆上牌、交保险都属于正常情况,也是无可厚非,而价格上涨只要浮动不要太大,它还是比其他的乘用车具有一定优势,而大多数人希望的是,“老年代步车”在考证方面,别要求过于严格,能够考虑到驾考人员的实际情况,予以一定的放宽。
当然,也有部分人觉得,老年代步车又要考证,又要涨价,一旦实施之后,就不会再选老年代步车,干脆坐公交车出行,便宜还安全。
结语:有人说规范标准的出台,对于老年代步车是一个“噩耗”,小行家倒是觉得,相比一直处在灰色地带,时常像“过街老鼠一样严查”,规范化其实是一件好事,让车辆可以光明正大的上路行驶,虽然上路的条件得到了提高,但这比直接禁止上路要好上很多,最后,小行家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遵守交规,合法上路,小心谨慎行驶,一起来营造安全的道路出行环境。
您觉得,丧失优势的老年代步车,还会受到青睐吗?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关注电动车小行家,每天分享电动车相关资讯和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