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从根调理汗病,改善气虚血虚
有的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吃了半碗饭,后背前胸满头大汗,走两步路、上几层楼梯都要出汗,有的人则是一点汗都不出!
我们都知道汗为心之液,精气之化生,如果汗出得太多,身子就会发虚,心慌头晕。而且汗血同源,出汗多易伤血、伤元气;
比如盗汗,汗为心热,而盗汗往往预示着心脏功能亏欠,而且,人一紧张,手心会出汗,心脏也会咚咚跳个不停,这也能看出汗和心脏的关系。
但是汗出得太少,体内的湿气和毒素又不能及时排除。
自汗和盗汗
指醒后出汗,活动后出汗更加明显,一般是气虚所致。清代医学家程文囿的《医述》说: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
卫气是啥,卫气行于脉外,如同卫士般守护着体表,卫气一虚,皮肤腠理少了这个卫士的保护,导致体内津液唰唰地外泄,从而出现多汗。
古代医家有“自汗多属阳症”之说。“阳”与“气”常相提并论, 气虚的升级版就是阳虚。
所以在不少出汗病例中,既有阳虚症状,又有气虚症状。表现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汗出畏风,容易感冒;或特别怕冷,喜吃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
建议可使用艾灸,艾灸泰斗周楣声老先生的《灸绳》里记载,自汗可以艾灸大椎、气海、阴郄、阳陵泉这几个穴位,可调理改善!
指入睡后出汗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盗汗不像自汗,想找到原因,得分清流的是热汗还是凉汗。
阳虚之人一般寒湿重,睡觉后,阳气入体,将体内的寒湿主动逼出,所以导致一身冷汗。
阳虚的人可多灸扶阳的穴位,比如命门、神阙、足三里。平时还需多用艾叶煮水泡脚,少吃寒性食物。
阳郁热汗的症状为:
大便不好,心情烦躁。这是因为睡觉后阳气进入人体内,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所致。
而肝气郁结,湿性粘滞都会阻滞气机。所以需健脾祛湿、疏肝理气。建议多艾灸中脘、足三里、太冲这些穴位,改善郁积状态。
阴虚热汗的症状为:
大便正常,舌红苔少,失眠多梦,这种症状也是典型的阴虚症状。建议多吃鸭梨、西瓜、百合、莲子等滋阴的食物,
还可艾灸阴郄、太溪、涌泉
1、 孕 妇
女子以血为本,孕妇要养胎,其血气更旺。
血为气之母,血旺则气旺。气血两旺,阳气亦盛,阳盛则热;阳加于阴,则汗多。这是自然现象,不必调理。
2、 宝 宝
宝宝常会出现头汗多,俗称为蒸笼头。
这是因为宝宝生机旺盛,活泼好动,而且腠理疏松,所以出汗常比成人多。
这是正常生理现象,所以是不需要进行干预的。
说完了多汗的人,那无汗的人又是什么情况呢?汗憋着不出,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俗话说“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夏天正常出汗,既可排毒,又能润肤,还可缓解压力。
但是有的人不管怎样就是不出汗,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营血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就会出现无汗症。许多月经不调,经量少的女性朋友就是血虚少汗之人。
还有些人则是因为久居空调房,造成营卫失调,寒邪外袭,客于毛孔。寒性收引,导致毛孔闭塞,汗不能出。
此时需要温通阳气,调和营卫。使用艾灸就是比较好的方法,艾灸能温阳通阳,健脾补血,灸后脾胃和,血气顺,阳气通,毛孔打开,汗即可出。
建议艾灸∶阴郄穴、合谷穴、后溪穴、复溜穴
汗为心之液,精气之化生,如果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需要查明原因,进行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