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北楼底、东西车格,海阳南榆山附近三个村庄的实景 2024-04-11 02:14:48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赞 (0) 相关推荐 【山东老建筑-赵疃:地雷战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疃地雷战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所辖海阳市赵疃乡赵疃村.南濒黄海,东西北群山环绕,盆子山北麓是蜿蜒崎岖的山谷沟地,赵疃.文山后等村坐落在谷内.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在赵疃以 ... 胶东乡村:海阳“南榆山”脚下有个“北卧龙” "卧龙",是胶东村庄中的常见名称.关于其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山为龙,村庄坐落在群山之间,故谓之"卧龙".还有一种解释是:"卧龙&quo ... 看图:埠落和窑头,海阳市留格庄镇两个村庄的实景 在大连,有很多胶东人,他们到大连的时间有早有晚. 有的是祖上好几代之前就已经来到金复海盖定居,有的是近代大连开埠建市之后才去了当地打拼,还有的则是建国后陆续迁居.工作于此. 由于年代较近的缘故,相对来 ... 兄弟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兄妹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猫(瞄)南北狗(钩)东西 兄弟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 兄妹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 猫(瞄)南北狗(钩)东西 夫妻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 婆媳瞄南北(看南望北)钩东西(探东尋西) 猫( ... 看图识唐诗(176)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在剑南忽有传言收复河南河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听喜极而哭泪水沾湿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儿女忧愁都不见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随手卷着书本高 ... 看图识唐诗(369)李商隐·汉南书事 李商隐·汉南书事 西师万众几时回,讨伐党项的征西部队何时班师回来, 哀痛天书近已裁.哀民罪己的诏书新近已经多番剪裁. 文吏何曾重刀笔,圣明朝代哪有朝官会来自刀笔吏的? 将军犹自舞轮台.还落得武将们在遥 ... 看图识唐诗(468)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高卧山林正愁春天就要过去, 搴帷见物华.拉开帘子观赏山中自然图画. 忽逢青鸟使,忽遇见梅道士派来的使者, 邀入赤松家.邀请我去他那个仙人之家. 金灶初 ... 看图识唐诗(684)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望着你远去的小船只见茫茫云水, 挥手泪沾巾.我不停地挥手告别泪水沾湿佩巾. 飞鸟没何处,你 ... 看图识唐诗(753)杜荀鹤·乱后归山 杜荀鹤·乱后归山 乱世归山谷,经历了外间无数战乱回归山里, 征鼙喜不闻.令人欣喜的是战鼓声没有听闻.诗书犹满架,诗书仍旧堆满书架, 弟侄未为军.弟侄也未被迫从军. 山犬眠红叶,山犬在地里的红叶堆上酣睡 ... 看图识唐诗(891)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君思颍水绿,你思念碧绿的颍河水, 忽复归嵩岑.忽又对归嵩山动感情. 归时莫洗耳,途经颍水不要用清水去洗耳, 为我洗其心.依我之见必须把内心洗干净. 洗心得真情,洗心会得到 ...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 (▲从山上俯瞰的场景) (▲北楼底村和西车格村交界处的风光,远处看到的山尖就是南榆山) (▲村庄里的街景)
这组图片要介绍的仍是胶东半岛的村庄,只不过与之前一组图片一个村庄的模式不同,此次要介绍的村庄有三个。这三个村庄都位于烟台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名字分别叫作“北楼底”、“东车格庄”、“西车格庄”(在当地方言中,车格庄一般简称为车格)。之所以把这三个村庄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又都在南榆山附近,基本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而北楼底、东车格、西车格、南榆山,这四个地名把“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占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了。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这三个村庄相传都是在明代建立。其中,东西车格庄的名字来自于“车岭山”,而北楼底的名字则与古代的一座楼基有关。起初,它们的名字都没有方位前缀,后来为了区分彼此(北楼底与朱吴附近的楼底同名),就加上了“东”、“西”、“北”的前缀。 (▲北楼底、东西车格的位置示意)山区的村庄规模一般都不大,东西车格各有一百余户人家,而北楼底的人口相对较多,一度曾超过三百户。就姓氏而言,东车格有王、刘、姜、孙、李、阎等姓,西车格有孙、丛、曲等姓,北楼底有张、杨、王等姓。相对而言,张、杨、王、孙这四姓的规模要大一些。作为南榆山毗邻的区域,这几个村庄的历史自然与“榆山大会战”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东西车格庄的大事记中都有这样一条记载:“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而北楼底村,听老人说,在榆山大会战中,曾是我军前线指挥部驻地。
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当时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的作战思路是:“以部分兵力围困发城,置主力于榆山,布成围攻吉格庄之势,诱敌来援,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在运动中歼灭赵保原的有生力量。”而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要围攻吉格庄,地处其上游的北楼底、东西车格是必争之地。因此,才有了村庄大事记中记载的情况。当然,榆山大会战(1941年)距今已过八十年,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清新的乡村田园风光。由于距离公路干线较远,这里受外界的喧嚣影响较小,来到这三个村庄之中,颇有一种舒缓悠扬的感受。以下图片就是当地的实景,虽然只是在村里和山上随机拍的画面,但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恬然的气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