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以散寒、清热、化湿,也可调理头痛!

“ 散寒·清热·化湿 ”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亦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为新患,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外感头痛的灸疗。
外感头痛,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之上,惟风可到”。同时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夹时气犯人,若夹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兼夹寒邪、热邪、湿邪等,外邪上犯巅顶,经络受阻,清阳不展则成头痛。正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1

风寒头痛

(1)症状表现:

头痛拘急,或痛连项背,偏头或满头紧痛、掣痛,喜以绵帛裹头。伴有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或触冒风寒后,恶寒、发热均止,头痛独重,遇风痛剧。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灸疗原则:
疏风散寒。以取督脉、足少阳、手太阴、手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
风府、风池、列缺、外关。
(4)随症加穴:
痛连项背者,加大椎、天柱;鼻塞流清涕者,加迎香。

(5)方义说明:

风府为督脉腧穴,可通阳散寒,调畅脑络气血;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疏风解表;列缺为手太阴络穴,别走手阳明经,取之不仅疏风宜肺,且能贯通表里阴阳之气;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有疏风祛邪之效。四穴合用,共奏疏风散寒之功。

2

风热头痛

(1)症状表现:

头热胀痛如裂,起病急,或兼恶风,鼻流浊涕,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咽痛咳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2)灸疗原则:

疏风清热,以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

曲池、合谷、风池、太阳、印堂。

(4)随症加穴:

鼻流清涕者,加迎香;便秘尿黄者,加天枢、中极。

(5)方义说明:

曲池、合谷祛风清热;阳维主一身之表,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交会穴,散风热,镇头痛;太阳、印堂为经外奇穴,疏解头风、清脑、定痛。

3

风湿头痛

(1)症状表现:

头疼如裹,天阴转甚,其痛阵发性或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起块,肢体倦重,纳呆胸闷,泛恶欲呕,口黏乏味,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2)灸疗原则:
祛风化湿止痛。以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
风池、印堂、中脘、阴陵泉。
(4)随症加穴:
头痛如裹者,加太阳透率谷;纳呆胸闷者,加内关、足三里。
(5)方义说明:
中脘、阴陵泉健脾化湿;风池、印堂祛风散湿,通络止痛。
来源:网络,作者未查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