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升降失常万病生 2024-04-28 02:56:06 © 伏羲龙祖 周天医周天秘药局 赤日扶正 周天医护法神 周天门 觉知之门 越过这道门 做自己的神医 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外感与内伤杂病的主要病机。自然界物质能够构成统一的整体,主要依靠内部气的运动,即“气机升降”。气机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阴出、阳入,并以中土为枢轴,火、金、水、木为轮周的协调运转所体现。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因此,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可用这一理论为指导加以探讨。1、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太阳病主要指表症。前人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因此,首先就明确营卫出入之机。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太阳中风,是病人感受外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汗出。太阳伤寒,是病人感受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入内,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无汗。上述二证皆当调和营卫。对营卫相离因卫气外趋者,当引卫入营,以桂枝汤治疗。方中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辛甘化阳,助营阴外接于卫;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助卫阳内接于营。其中桂枝、生姜发散风邪 ,则营卫相合,自汗可愈。对营卫相离因营卫郁闭者,当发表散寒,以麻黄汤治疗。方中麻黄发散寒邪;桂枝、炙甘草辛甘之品助营阴通达于外,以汗驱邪出表;营卫郁闭于外,则肺失宣降于内,故伍以杏仁增强宣肺平喘之功。至于又有“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何仍要发汗,并“先其时发汗”,则因本证卫气并非总浮于外,而是时或外浮,故时或自汗出。但此时是营阴从卫气疏漏处外泄,故虽汗出,营卫仍不和,必借助药力,复发其汗,使营阴泛达于卫,阳得阴恋而能入,卫气即不再外浮。其“先其时发汗”,即选择未汗出时服药发汗,无非因此时营卫相距较近,营阴外达与卫气相合更为便捷而已。如此则药效易于取得,且汗出亦不会过多。徐灵胎所说的“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合营卫相合”之理,即在于此。2、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 “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风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症;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腑气不下,风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腑证。无论经证、腑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阳明病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条文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汤主之”。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则豁然开朗。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但由此却又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从而涉及气机升降的基本理论。《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为阳明病。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升于肺,再布于全身。今脾气不升,则胃中水谷津液由小肠偏渗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不能还于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缓解。津液偏渗亦使脾脏自身津液亏乏,故趺阳脉既因胃气不降而脉浮,复因脾气不升、脾阴不足而脉涩。胃气不降是病态的亢奋,故曰“浮则胃气强”;脾气不升而津液偏渗,故曰“涩则小便数”;究其原因是胃强不降导致脾弱不升,故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可见,张仲景在阳明篇论述脾约,是使读者体会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内在联系。3、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前人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理也。”凡在内的脏器,在外的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而为少阳所主,故章虚谷说:“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壅塞,必然表现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少阳病提纲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仅属少阳相火上炎,不足以反映少阳病病机,应援引小柴胡汤证分析。本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症状表现在周身表理上下,既有胆病,又有三焦病。往来寒热,是自觉发热与恶寒反复出现。腠理在皮肉营卫之间,邪阴三焦,入于腠理,外并于表则恶寒发热,内并于里则但热不寒,出入于表里之间,故恶寒与发热反复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多属胆病。由胆木之气不舒,或木火上炎,或胆木犯胃所致。胸中烦而不呕,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咳嗽,则多属三焦气道不利,水气升降失调所致。因此,条文在论述少阳病病机时与《金匮要略》相呼应,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把少阳统三焦而主腠理之理提示得一清二楚。4、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就伤寒论而言,太阴病以“脾家”即脾脏的病变为主。太阴病提纲对此提示得十分清楚:“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自利。“自利益甚”是言腹满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状,每随下利之盛而愈加严重。足见下利是左右太阴病全局、决定病情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条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由此推知,即使腹满而吐,食不下己见,但无自利一症,则是否属太阴虚寒症尚应加以斟酌。就临床所见,腹满而吐,食不下确有属脾与属胃的不同,如阳明腑实症就有这类症状。两者除从这类症状的自身特点加以区别外,就是以是否兼见下利,并伴随下利而加重为辨证要点。此因脾为阴土,其气当升,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土之气不从左升,则胃土之气亦不从右降,其理与胃土之气不降而后脾土之气不升相同。所以,太阴虚寒下利多伴有腹满而吐,食不下的胃气不降之症。〈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即指胃气不降。〈灵枢 阴阳清浊〉篇说:“阴清而阳浊。”胃为阳土,阳土之气不降,故曰“浊气在上。”不过,太阴病的胃浊不降与阳明自病者有标本不同。太阴虚寒是清气不升为本,浊气不降为标,故腹满可时减;虽吐,却非食已而吐;虽食不下,亦只是食欲不振,而非不能纳谷。此外,腹痛亦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得按痛减,而非痛无休止,得揉按更盛 。可见,解决之证的关键不在主纳食之胃,而在主运化之脾,故条文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辈概括了一切温运脾阳,升清以降浊的方剂。5、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其原因虽因水中之水火与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质上无非火衰与水衰两个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基础上的续发,故少阴病不外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种类型。少阴寒化证,是由心肾阳衰,特别是肾阳衰微所致。“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是其基本病机。肾阳衰微,不能蒸腾肾水以达于上,达于外,则在下出现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现口渴,故曰:“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失此不治,在下阴凝不化,在上、在外阴液更为缺乏,则在上、在外的阳气由于失去阴液的携恋而不能下、不能入,反而上浮、外越,形成戴阳证、格阳证。在上的脏器为心、肺、胃,心阳不降则烦,肺阳不降则咽痛,胃阳不降则干呕。上部的阳气不得降于下,甚则“面色赤”。肌表的阳气不得入内,则发热汗出,甚则“身反不恶寒”。治此证当从本,壮阳气、蒸津液为主,故皆以生附子、干姜为主药,轻证以四逆汤。格阳重证,方用通脉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干姜,并以炙甘草从中焦化营血,则血脉可通,且脾为营之本,补脾生营,则在表的卫阳得营阴之恋而内入,反不恶寒的格阳证即愈。戴阳重证,方用通白汤,以葱白与生附子、干姜为伍,葱白色白而味甚辛烈,有辛润肾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即先引津液上达,则在上的阳气自能得恋而下降,与肾气相交通,面色赤的戴阳证即愈。少阴热化证,是由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且心血不足,不能携恋心火下行所致。心火上炎,神不守舍,阳不入阴,故“心中烦,不得卧”。治此当补肾水,养心血为主,佐清心降火之品,方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白芍补肾养血,黄芩、黄连清心降火,更有鸡子黄滋养阴血,发挥媒介作用,于是水升火降,诸证即愈。6、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厥阴病有寒证、热证,特别是有寒热错杂证。探讨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是《伤寒论》 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厥阴寒热错杂证,是在少阴虚寒证阳虚阴亦亏的基础上产生的。造成阴亏的原因有二:一是少阴阳衰,不能蒸化阴液,无阳则阴无所生;二是下利日久,阴液丧失过甚。少阴篇在论述虚寒证时多次指出:“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利止脉不出,数更衣,反少”以及“利止亡血也”等一类阳损及阴、阳亡阴亦竭的症状,即已为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因阳虚必导致下寒,阴亏则导致上热。病至厥阴,虽相火不足,但阴尽却又有阳复的自然之机,相火即可乘势得以伸张,因而又急需肾水上济以滋柔。恰在此时,肾阴严重亏虚,即肝血亦因肾阴亏虚而生化不足,从而造成阴不恋阳,水不济火,水不涵木,相火独亢,冲逆向上的局面。相火是厥阴气火,气为阳,血为阴,气火应降而反上逆,阴血应升而不上荣,故亦属阴不升而阳不降的气机逆乱。本证下寒是本,阴血不足是标,治病求本,故应以温下寒为主。但阴液不足,单温下寒又恐更耗阴血,故应补阴、滋阴、坚阴。此时标热不除,又会下吸肾水,故又应清其上热。所以,总的治则是温下寒,清上热,滋阴血。乌梅丸辛升,苦降,酸滋,三法合和成方,可供临床治疗这类证候时组方的参考。厥阴寒证,有肝气虚、肝阳不足、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证,又有血虚寒凝的当归四逆汤证。一偏在气,一偏在血;一偏在经脉,一偏在血脉。厥阴寒证亦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治同少阴格阳证。厥阴热证,或因肝气郁久化热,或因阳复太过,皆易灼伤营血,上为咽痛喉痹,下为下利便脓血。可见厥阴病不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皆属气血升降失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 赞 (0) 相关推荐 《伤寒论集注 第2部分》 清·张志聪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君火神气虚微而病邪内结也,故不可攻之.攻之而利遂不止.则火气上虚,土气下泄,火土阴阳不相通贯,故死.若攻之而始虽下利,继则利止,土气得以渐升,火气不致殒灭,上下阴阳犹能交会,故愈. ... 中医五脏的“生理病理”与“用药指南” ——脾(胃)、肺、肾 秦伯未 肖相如频道 今天 导读:今天继续跟着秦伯未先生学习五脏的发病与用药法. 03 脾 1. 司中气:①气虚为倦怠无力,懒言,嗜卧,行动气短.②气滞为脘腹胀满. 2. 主运化:中阳不运,为食后艰化, ... 伤寒六经赅尽诸病赋 伤寒六经赅尽诸病赋 凡病不外六经, 精于伤寒法, 乃可通治杂病, 盖杂病之规矩准绳, 已毕俱于伤寒法中也. 如虚损之证, 保液则复脉宜投, 护阳气则建中是赖. 痰饮之证, 开太阳则青 ... 伤寒六经赅尽诸病赋 凡病不外六经, 精于伤寒法, 乃可通治杂病, 盖杂病之规矩准绳, 已毕俱于伤寒法中也. 如虚损之证, 保液则复脉宜投, 护阳气则建中是赖. 痰饮之证, 开太阳则青龙有效, 摄少阴则真 ... 水好血自清,水浊万病生 这不是银行,这是医院住院窗口,到这里钱就不是钱了!花小钱喝点有益于健康的小分子团水你还犹豫,花大钱买命时都变得无可奈何,人最可怕的活反了! "健康"的关键在"血液&quo ... 民间高手篇: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quo ... 民间高手篇: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quo ... 【转】民间高手篇: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quo ... 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医品阁 今天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 ... 万病皆由脊柱生!早晚各50下,抗衰老,脊柱健康,人年轻 万病皆由脊柱生!早晚各50下,抗衰老,脊柱健康,人年轻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 中医言:"百病源于气."发脾气,伤人又伤己,伤身又伤心. 一个人的脾气,能影响他的生活,决定一生的福气. 经常发脾气,态度恶劣,对人暴躁,福气自然远去. 人生在世,最大的福报,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