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26所全球院校长共同探讨设计教育未来

10月29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帕森斯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多摩美术大学以及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6所艺术院校的院校长、清华大学领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与各界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开幕式以及院校长论坛,并在多平台实时直播。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学”与“问”从来就是教育的两个核心要素,相辅相成。清华大学一直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鼓励与国内外友好院校深度合作,通过“发问”相互了解,通过“发问”建立友谊,通过“发问”精诚合作,让我们多样的世界更加精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向各位来宾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的5个主要版块。他强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对师生的国际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可以在各位院校长、教授和同学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高层次、开放性、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赋能艺术教育在全球艺术生态中的发展。

院校长共同开启大会帷幕

随后,现场大屏幕播放了国内外26所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校长发来的祝贺视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邀请线上及线下的各位嘉宾,借此共同开启了“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帷幕。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随即召开。院校长论坛分为上下午两个版块,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方晓风主持。26位院校长分享了各自在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深度思考。

院校长们都十分关注后疫情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着眼于未来。疫情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各院校设想新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更具弹性的教学结构。在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未来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科技与手工的关系,也是各位院校长深入探讨的问题。

论坛第一版块

论坛第一版块由清华美院杨冬江副院长主持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正重塑人类生活方式,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 ,改变着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 。而设计,作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始终蕴含伦理与责任。”

“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展示艺术和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独特贡献,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创造未来。”

“艺术是唤起人们生活热情、给予人们生活向往的火光。设计是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讨论交流全球艺术设计新的课题,建构面向未来新格局。”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技能将是应对疫情的核心。”

“未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应该融入科学的理论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向理性、创新、充满人文关怀方向发展,不是数字娱乐的供给器,而是跨学科融合的平台和实验室。”

“学校打破了物理边界,不再是一系列的教育建筑或容器,而是一个多场景整合,在这里,课堂无处不在。”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和叙事的革命,艺术家、设计师必须和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全球卫生从业者交叉合作,为复杂的全球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一次挑战,基于个人化的思维方式很难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设计文化和设计范式,思考如何把大学和设计学院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

“设计是将现有条件转化为优选条件的过程。任何景观都有可能对生态系统的自然效益做出改善并进行再生。”

“我们应该秉持自然、传统、原生的文化特性,扎根现实语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探寻艺术与设计教育更加美好和智慧的未来。”

论坛第二版块

论坛第二板块由清华美院方晓风副院长主持

“设计管理的范畴因危机而被迫放大,今天我们会发现从国家层面的设计管理,全球比比皆是,这应该对我们整体的创作观有所触动。”

“我们已经意识到困境中创造力的韧性,对于艺术与设计教育机构来说,让更多的人拥有创意思维,将这种教育推广到世界各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何以变?因时而变;何为变?随事而治;何识变?乘势而进。”

“后疫情时代,如何以更低的价格面向全球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如何充分地利用线上课程,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艺术可以向内,但作为艺术的教育一定是向外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引诱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我们要用传统文化与当下理念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丰富我们已有的设计、展望未来前瞻的设计,弘扬华夏之美、展现中国气派,达到'设计强国’。”

“数字技术是另一种工具,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发明并且再创造,产生新的方法,处理好数字技术与物理实体的关系,是艺术与设计院校应该不断思考的。”

“通过实践来学习,以项目为导向,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可以很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今天,设计可以被理解为'创造性项目智慧’。”

“向多样的世界提问是大会的主题,也是艺术工作者以艺载道、以艺传声、以艺育人,探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回应时代之问的态度和行动。”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对当代艺术再反思,敏锐地洞察并把握变革带来的发展契机,让艺术和人类社会升华重构。”

“艺术与设计院校不把每门课程看做孤立的分支,课程之间灵活联通,让不同领域的学生合作,发现自己的专长,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大学与象牙塔外世界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经历疫情的艰难时期,我们更要明确大学的自身定位,艺术与设计院校之间需要增强相互理解。”

“技术发展必定会推动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观众享受艺术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在变革中,大学应该打开视野,承担起新的责任。”

“大数据时代,设计师应该作为赋能者,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而设计,赋予用户更多能力。”

“艺术院校培养毕业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养活艺术市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为他们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做出贡献。艺术家与设计师也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者,他们不断向世界提问,构思多种多样的未来。”

“时尚教育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探索具有世界水平的时尚教育理念,形成艺术、科技、时尚、文化为一体的时尚教育新格局。”

院校长论坛之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作品展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未来两天,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国际艺术与设计学生论坛将陆续召开,构筑多元文化沟通桥梁,在差异与共识中,探求艺术与设计的时代价值。

2021.10.29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

2021.10.30

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

2021.10.29 - 11.15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

2021.10.16 - 10.31

国际艺术与设计系列工作坊

2021.10.31

国际艺术与设计学生论坛

多样的世界蕴含着无尽的期待

多样的世界海纳了无限的可能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

让我们一起

“向多样的世界提问”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杨晓萌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