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观121帖—史上最全的柳公权碑帖汇集

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提起他的书法作品,可能大多数人只能说出《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两种。众所周知,与同为四大家的欧、颜、赵三家和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大家相比,柳公权知名的传世作品确实非常稀少,能供大众作为书法范本学习的,也就数这两种碑帖了。

但是,柳公权一生的作品,数量其实也是非常可观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其中大多数都湮灭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还有一部分,在千年的日月轮替、斗转星移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不为人所瞩目。

为了还原柳公权恢弘的书法图谱,让广大书友和普罗大众了解柳公权一生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体系,笔者经搜集甄别前人所整理的柳公全作品资料、查阅古今文献典籍,并广泛查览网上信息,存真去伪,悉心考据,历时一年有余,整理出了柳公权所创作的,以及与其相关的书法作品121种。当然,柳公权一生的作品可能远不止这121种,但从现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或者笔者个人能力范围内能查到的资料中,能窥探到蛛丝马迹的,也就这121种。希望这个数量在持续的发掘整理中能不断增加。

这121种作品中,有108种是公认为真品或经笔者考证确为真品的,有11种为主流观点所判伪的(笔者存保留意见),另有2种为后世集柳作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其中《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柳公权只作了篆额,主碑文为裴休所书;《韩复墓志》和《柳愔愔墓志》也并非柳公权所书,只是撰文,但这两方碑,都是柳氏子弟所书,且都有柳体风格,书者应该是跟随柳公权学书的晚辈,且柳公权所撰文字中处处流露出真切情感,对于了解柳公权生平有一定价值,因而姑且列在其间。

然而,不忍谈及却不得不谈的还是让人痛惜的存轶问题。柳公权121种碑帖名录中,当前存世的仅有43种(这还包括11种为世所判伪的作品,2种柳公权仅撰文非书碑的作品,及两种后世集字碑。算下来真正存世的也就28种)。所谓存世,并非作品完整保留到了现在,而是只要有痕迹存留就算。按照存世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碑刻作品原石及拓本均存世的,比如《玄秘塔碑》;二、碑刻作品原石不存,仅存拓本的,比如《神策军碑》;三、碑刻作品文字涣漫无存,亦无拓本存世,仅存原石的,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仅有一例《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四、墨本作品存原迹的,比如《<送梨帖>跋》;五、墨本作品原迹不存,只存作为法帖的复刻件或其拓本的,比如《圣慈帖》;六、新近出土的碑刻,比如《杨承和神道碑》。存世的碑帖中,基本上每一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有的大部分文字完整,且字迹清晰,这类碑帖是柳体书法的精髓,成为历代学习柳体书法的珍贵素材和范本;有的整体面貌尚存,但字迹大多涣漫难识;有的只存残片;还有的字迹完全湮灭无存。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尤其是柳体书法研习者来说,不管损毁程度如何,这些碑帖都是宝贵的财富,值得倍加珍惜。

笔者将通过碑帖名称、书写年份、书写时柳公权年龄、形制、存佚情况、载录典籍、撰文、碑帖存地、备注说明等九个要素对每一种碑帖进行说明。121种碑帖,分为四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是有确切年月可考的碑帖,总计七十五种,将按照时间先后顺讯进行排序说明;第二部分是无法考据年月的碑帖,共计三十三种,只能随机排序;第三部分是主流观点判定为伪作的碑帖,只做简单名称罗列,不做说明;第四部分是后世集柳字作品。

存世碑帖以紫色字体标出,可点击碑帖名称的链接,查看碑帖的专题说明文章和图片介绍。

一、以下七十五种为有年月可考的碑帖,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赠越州都督符元亮碑》

年份:贞元十四年(公元789年)

书写年龄:2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集古录目》,《宝刻丛编》等

撰文:无考

原碑帖存地:越州(今绍兴)

备注:

《河东节度使李说碑》

年份: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书写年龄:2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等

撰文:郑儋撰

原碑帖存地:洛阳

备注:

《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

年份:元和六年(公元811年)

书写年龄:3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宋代政和年间被大名尹所毁。拓本今无存

见载:《金石录》,《宝刻丛编》等

撰文:裴珀撰

原碑帖存地: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备注:二月立

《重复大云寺记》

年份: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

书写年龄:3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柳宗元撰

原碑帖存地:

备注:

《左常侍薛苹碑》

年份: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书写年龄:4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孟简撰

原碑帖存地: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备注:闰正月立

《蒙诏帖》

年份: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书写年龄:44岁

形制:行书

存佚:墨本《蒙诏帖》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刻入《兰亭续帖》、《汝帖》等

见载:《唐文拾遗》卷28(作《年衰帖》),《式古堂书画汇考》,《东观余论》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备注:又名《年衰帖》、《翰林帖》。2008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蒙诏帖》曾在故宫武英殿的第三期书画展上被展出

《大觉寺塔铭》

年份: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书写年龄:47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瀚撰,胡正篆额

原碑帖存地: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备注:六月立

《金刚经刻石》

年份: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书写年龄:47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石宋代已毁。原拓本藏敦煌,清光绪二十二年为法国人希博和盗往国外,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为唐拓孤本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天下金石志》,《金石林时地考》,《弇州山人稿·法帖考》等

撰文:郑虔题额

原碑帖存地:庆元府(今浙江鄞县)或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四月立

《<洛神赋十三行>跋》

年份: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书写年龄:48岁

形制:小楷刻本

存佚:曾刻入《快雪堂帖》,《博古堂帖》,《宝晋斋法帖》,《绛州帖》,拓本两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松雪斋集》,《宣和书谱》,董其昌《容台集》,《戏鸿堂法书》,《画禅室随笔》等

撰文:柳署衔起居郎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正月题

《圣瑞感应记》

年份: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书写年龄:48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于世

见载:《唐统记》、《太平广记》等有载

撰文:韦处厚撰文

原碑帖存地: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南郊太清宫

备注:唐穆宗驾幸南郊,打算去太清宫祭祀。当时长安县的主簿郑翦负责皇帝的护卫和起居,在行宫的西院值班。忽然来了个白衣老人对他说,“这下面有口井,正是皇帝要去过的地方,你快把他填上,不然你会犯下大罪。”郑翦十分害怕,赶快找人来挖开地皮,一看下面已陷下去了好几尺,原来是一口古井。惊讶之余再去找白衣老人,已不见了。于是赶紧把古井填好。当时功德使护军尉刘弘规把这事奏报给皇上。皇上在太清宫祭祀完毕回到皇宫,在宫门下马后,文武大臣都祝贺皇上平安还宫。穆宗就命翰林学士韦处厚撰写文章,命当起居郎的柳公权写下来刻成碑,竖在那口填实后的古井上,碑文名叫《圣瑞感应记》。皇上还为此特赏给郑翦穿红袍

《二帖九十六字》

年份:大和元年(公元827年)

书写年龄:5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王广渊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涅盘和尚碑》

年份: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书写年龄:5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墨池编》,《天下金石志》等

撰文:武翊黄撰

原碑帖存地:洪州(今江西南昌)

备注:七月立

《<送梨帖>跋》

年份: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书写年龄:51岁

形制:纸本小楷墨迹

存佚:收刻于《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墨池堂选帖》、《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邻苏园帖》

见载:《唐文拾遗》卷·28《式古堂书画汇·考》等

撰文:柳署衔司封员外郎

原碑帖存地:不详

备注:三月题。为柳公权唯一遗留下来的墨书真迹

《平西郡王李晟碑(上、下)》

年份:大和三年(公元829年)

书写年龄:5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石先立于李晟墓附近,但多年来流落荒郊野外,受损严重,现存于高陵区博物馆内,得到了妥善保护。原碑虽存,但碑文自明代已多漫漶,后经人重剜,间架尚存,神采已逊。近拓石花满布,而文字完全可读。拓本皆为近拓,明代之前的古本无存。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拓本

见载:《金石录》,《墨池编》,《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庚子消夏记》,《攈古录》,《石墨镌华》,《太平寰宇记》等

撰文:裴度撰

原碑帖存地:陕西高陵县

备注:柳书并篆额署衔翰林侍书学士

《太尉王播碑》(神道碑)

年份: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书写年龄:5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宝刻丛编》,《通志·金石略》,《墨池编》等

撰文:李宗闵撰

原碑帖存地:陕西三原县

备注:柳署衔翰林学士承旨

《太尉王播墓志》

年份: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书写年龄:5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牛僧孺撰

原碑帖存地:耀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备注:四月立

《将作监韦文恪墓志》

年份: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书写年龄:5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庚敬休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二月立

《太清宫钟铭》

年份: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书写年龄:5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冯宿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十二月立

《河中节度使薛苹神道碑》

年份:大和六年(公元832年)

书写年龄:55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宗闵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

《升玄刘先生(从政)碑》

年份:大和七年(公元833年)

书写年龄:5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集古录目》,《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丛编》,《宝刻类编》,《天下金石志》,《金石林时地考》等

撰文:冯宿撰唐玄度篆额柳署衔右司郎中

原碑帖存地:同时立二碑,一在东都(今洛阳),一在京兆(今西安)

备注:四月立。冯宿撰唐玄度篆额柳署衔右司郎中。同时立二碑,一在东都,一在京兆

《义阳郡王苻璘碑》

年份:大和七年(公元833年)

书写年龄:5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存于近世,高1丈,宽5尺5寸3分,楷书31行,行62字。碑虽有剥落,但全文可读,为柳碑中之较完好者,惜在文革中为动荡所毁。有拓本传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集古求真》,《八琼室金石补正》,《寰宇访碑录》等

撰文:李宗闵撰

原碑帖存地:陕西富平县

备注:

《柳愔愔墓志》

(此碑非柳公权书,仅为撰文,书者柳知微,应为柳公权子侄辈族亲,从柳知微为其妾陈兰英书写的墓志看,其笔法结构酷似柳公权,故列此碑于此)

年份: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书写年龄:58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此碑原石已亡佚,仅存拓本,志盖为覆斗形,顶部24*24厘米,上篆书“柳氏淑女墓铭”六字。志高25.5厘米,宽26.5厘米,正文17行,行17字。柳愔愔是柳公权哥哥柳公绰之女,此碑是柳公权为侄女撰文

见载:不见于著录

撰文:柳公权撰文,柳知微书

原碑帖存地:某私人收藏

备注:从末款“从父兄乡贡进士知微书”可知为柳知微所书,柳知微为柳愔愔从兄,应为柳公权从子。按《集古录》所载,柳知微所书碑还有《陈兰英墓志》(今存拓本)、《孔府君岑父神道碑》

《赠太尉王智兴碑》

年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

书写年龄:5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裴度撰史维则篆额

原碑帖存地:未知

备注:十一月立

《宣武军节度使王公神道碑》

年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

书写年龄:5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等

撰文:裴度撰丁居晦篆额

原碑帖存地:洛阳

备注: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年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

书写年龄:5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石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现存于西安碑林。无传世拓本,有近拓本出版

见载:此碑因新近出土,不见于任何古代著录

撰文:令狐楚撰

原碑帖存地:西安

备注:四月立,邵建和刻,柳署衔翰林学士兼侍书朝议大夫行尚书兵部郎制诰

《杨承和神道碑》

年份:开成元年(公元836年)

书写年龄:5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2021年3月16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枣园北路一处工地挖出一方唐代石碑,因挖掘机施工造成文物断裂。3月17日,西安市考古院人员赶赴现场,发现散落于施工范围的三处石块,茬口均为旧茬,经拼对,为柳公权书丹的石碑。出于确保文物安全的考虑,西安市考古院组织专业人员立即进行清理、搬运,晚22时,安全送至文物库房。根据新闻画面中的碑面文字分析,字体为柳体楷书字体,碑文撰写者为唐代宰相王起,书者为柳公权,墓主为从一品杨承和。按碑额名称为《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神道之碑》,此处杨公为杨承和,我们可暂简称为《杨承和神道碑》

见载:不见于古代著录

撰文:宰相王起撰文

原碑帖存地:西安

备注:据考据史书,杨承和曾任右神策军护军都尉副使、深冀行营都监押、内殿枢密使、右街功德副使、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将军等职位,并享爵弘农郡开国侯。以所任职位判断,杨承和应为宦官。杨承和曾参与过诛杀刘克明,拥立江王李昂(唐文宗)事件。杨承和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曾集王羲之字在唐兴寺刻字立碑。   杨承和还有一方传世碑刻《邠国公功德銘并序》。该碑兼具欧体与柳体风格,也算是唐楷中不错的碑帖。目前原石不知所在,拓本藏于北京图书馆,经折装墨紙尺寸:28.1 x 15.8厘米,刻于唐长庆二年,由杨承和撰并书,陆邳篆额,强琼镌

《阴符经序》

年份: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书写年龄:6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宋时石在西京范雍家,当时已残缺,仅余数10字,今佚。亦无拓本传世

见载:周必大《文忠集》

撰文:郑澣撰丁居晦篆额

原碑帖存地:宋时在西京(洛阳)

备注:七月立,孙文杲刻

《柳尊师墓志》

年份: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书写年龄:6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柳公权撰并书

原碑帖存地:陕西华原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米芾《宝章待访录》载:“右真迹,在钱塘唐垌处。”

备注:柳公权撰并书

《礼部尚书冯宿碑》

年份: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书写年龄:6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今原碑后半磨泐垂尽,前半尚可拓。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拓本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宝刻丛编》,《石墨镌华》,《金石林时地考》,《金石三跋》,《庚子消夏记》,《集古求真》,《八琼室金石补正》,《碑帖叙录》等

撰文:王起撰

原碑帖存地:西安碑林

备注:款识为柳公权书并篆额署衔翰林学士朝议大夫守谏议大夫知制诰

《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

年份:开成三年(公元838年)

书写年龄:6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撰文:李绛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正月立

《淮南监军韦元素碑》

年份:开成三年(公元838年)

书写年龄:6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丁居晦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七月立

《淄王傅元锡碑》

年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书写年龄:6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宗闵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七月立,柳署衔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

《唐宪宗女庄淑大长公主碑》

年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书写年龄:6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等

撰文:杜牧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

《山南西道驿路记》

年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书写年龄:6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刘禹锡撰

原碑帖存地:

备注:七月立

《赠兵部尚书李有裕碑》

年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书写年龄:6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天下金石志》等

撰文:李景让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柳署工部侍郎知制诰

《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

年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书写年龄:6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宋代原碑存于河北道都转运使公廨围中,政和年间为大名尹梁子美所毁,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今石存而柳刻不存,仅存碑身两侧残留柳公权字迹。拓本亦不存于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天下金石志》等

撰文:柳公权撰并书唐元度篆额

原碑帖存地: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备注:柳署衔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奉文宗诏撰并正书,碑楼原存于河北都转运使公廨围中,今佚

《太子太保李听碑》

年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书写年龄:6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右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十二月立

《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年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书写年龄:63岁

形制:小楷墨书

存佚:原迹早佚,曾刻入《宋拓越州石氏本唐小楷七种》、《勤懋殿帖》等,复刻拓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宣和书谱》、《金薤琳琅》、《学书迩言》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江西观察使赠礼部尚书罗让碑》

年份: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书写年龄:6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墨池编》,《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王起撰

原碑帖存地:西京

备注:二月立

《德宗女宪穆公主碑》

年份:开成五年

书写年龄:6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京兆金石录》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赠太师崔邮碑》

年份:会昌元年(公元841年)

书写年龄:6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刘禹锡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五月立

《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年份:会昌元年(公元841年)

书写年龄:6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石唐会昌元年成刻,后于北宋初年被京兆城中好古之士迁入府城孔庙。后吕大忠迁移入“府学之北墉”,与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诸多唐代名碑一起作为碑林藏石,而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于西安碑林。除宋代年间断裂以致每个行各损一至二字之外,碑身基本完好。是碑有多种拓本及单行影印本行世。宋代拓本属于比较珍稀的拓本,具代表性有北京文物商店藏本、现藏北京故宫的王存善本、现藏日本三井的孔广陶本、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徐渭仁本和现藏辽博的罗振玉本

见载:《金石录》,《石墨镌华》,《通志·金石略》,《刻类编》,《金石萃编》,《庚子消夏记》,《关中金石记》,《天下金石志》,《金石林时地考》,《金石史》、《金薤琳琅》,《金石三跋》,《寰宇访碑录》,《集古求真》等

撰文: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原碑帖存地:西安碑林

备注:十二月立,署衔正义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士

《西明寺宣律师碣(西明寺故大德宣公律院碣)》

年份:会昌元年(公元841年)

书写年龄:6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颜厚本撰

原碑帖存地:长安西明寺(今西安)

备注:

《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

年份:会昌三年(公元843年)

书写年龄:6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石早佚。因原石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故流传极少,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原拓分装两册,下册宋时已佚,上册仅至“来朝上京嘉其诚”之“诚”字止,以下全缺),现存国家博物馆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庚子消夏记》、《碑帖叙录》等

撰文:崔铉撰

原碑帖存地:长安(今西安)

备注:四月立,柳署衔同《玄秘塔》

《昊天观碑》

年份:会昌三年(公元843年)

书写年龄:6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王起撰

原碑帖存地:长安昊天观(今西安)

备注:七月立

《赠太子少保高重碑》

年份: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书写年龄:67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宝刻丛编》等

撰文:侄高元裕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十月立

《武成郡王赠太傅李载义碑》

年份: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书写年龄:68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等

撰文:裴璟撰文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柳公权书并篆额

《相国凉国公李石碑》

年份:会昌六年(公元846年)

书写年龄:69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德裕撰柳署衔工部侍郎

原碑帖存地:河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

备注:三月立,柳署衔工部侍郎

《商于新驿记》

年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书写年龄:7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韦琮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正月立,柳署太子宾客

《太仓箴》

年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书写年龄:7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丛编》、《复斋碑录》等

撰文:李商隐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西安)

备注:

《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

年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书写年龄:7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李回撰

原碑帖存地:山西三原县

备注:

《赠王师王起神道碑》

年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书写年龄:7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宝刻丛编》

撰文:李回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原碑帖存地:陕西三原县

备注:四月立,李回署唐户部尚书平章事,柳公权署衔太子少师

《赠太尉牛僧孺神道碑》

年份: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书写年龄:7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宝刻丛编》、《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珏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十月立

《司徒刘沔碑》

年份: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书写年龄:71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无存,拓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庚子消夏记》、《八琼室金石补正》、《碑帖叙录》等

撰文:韦博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好畤县(今陕西省乾县)

备注:柳署衔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唐元度摹载并篆额,李从庆刻字,十二月立

《赠太尉牛僧孺墓志》

年份: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书写年龄:7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杜牧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备注:

《韩复墓志》

(特别说明:此碑为柳公权撰文,而非柳公权书。书者柳仲年,应是柳公权子侄辈族亲,观其书风,受柳公权影响极大,因此将此碑权列于此)

年份: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书写年龄:7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该碑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于2008年从民间征集而来,墓志盖为青石材质,志盖中部篆书“唐故左庶子韩公墓志”,志石高66厘米,宽67厘米,厚13厘米。墓志文正书32行,一行32字,共1024字。从内容上看,叙事平实,语言流畅、生动自然。据墓志记载,墓主韩复祖籍为昌黎人,后移籍京兆府万年县,是唐朝宰相韩休的曾孙,也是柳公权的堂外甥,历任安州刺史、洋州刺史,官至左庶子。柳公权在撰文中,呼唤其乳名,回忆他的成长,通篇是对亲人的追思。墓志中还详细记载了墓主死于糖尿病的情况。此碑目前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见载:不见于古代著录

撰文:柳公权撰文

原碑帖存地:京兆(今陕西西安)

备注:据考,此碑应为柳仲年所书。按《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所载,柳仲年书写过的碑还有《兵部尚书王承业墓志》、《同昌公主碑》、《唐赠内侍周景齐碑》、《司刑寺修狱记》、《懿宗女卫国文懿公主碑》、《懿宗惠安王太后墓文》。书碑对象中,不乏显贵者。说明柳仲年在当时也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书家

《唐普光王寺碑》

年份: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书写年龄:73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等

撰文:李邕撰

原碑帖存地:

备注:柳署衔左散骑常侍

《泥甚帖》

年份: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书写年龄:74岁

形制:行书

存佚:仅见于《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唐摹宋拓,抚古开今,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巨大。在传世的各种宋拓碑帖中,王文治对越州石氏刻帖评价极高:“余目中所见佳刻,无过越州石氏,然此本在人间者不可多得……似此纸墨皆精而神情迸露,殆人间仅有之物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正是越州石氏刻帖。褚德彝在题跋中写道:“越州石氏所刻晋唐人小楷流传尚多,而颜柳白米书至为罕见。此本墨色暗古,纸质紧薄,定为宋拓。”此帖为折叠式册装,共十九开。帖前记“顾光旭书签,试砚斋收”,帖后有钱德孚、钟惺、陆梦龙、马之骏、董其昌及清代毕泷、王文治、陆心源(存斋)、褚德彝等人题跋、观款数则。此册先后经两次装裱,八次易主。莫云卿、董其昌对此帖重若拱璧,日夜浸淫其中,窥得唐宋之法

《魏公先庙碑》

年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书写年龄:75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陕西布政使杨馝在布政使司署重立半陷土中的唐颜真卿书《郭氏家庙碑》,掘土得之,石裂为五,四片可序次其文,一石十行,文不相续。嘉道间(1796-1850)又得二石。一九四七年三月,民政厅(即前清布政使)仪门房屋拆除,颜真卿书《马璘残碑》、清雍正十二年杨馝《复置颜柳碑记》、清光绪十七年陶模《陕西藩署増置颜柳碑记》等六碑运至西安碑林安放(参路远《西安碑林史》,第四四五页),独独不见柳公权《魏公先庙碑》踪影。不知何故,《魏公先庙碑》民国间竟然神秘地失踪了。五石初拓本藏故宫博物院·,乾嘉时整幅拓片藏北京图书馆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校碑随笔》、《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天下金石志》、《寰宇访碑录》等

撰文:崔玙撰,柳公权书并篆额

原碑帖存地:西安布政司署内

备注:

《掖庭局令刘荣璨碑》

年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书写年龄:75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类编》等

撰文:柳公权撰,书并篆额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备注:

《岭南节度使韦正贯碑》

年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集古录目》、《宝刻类编》、《天下金石志》、《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萧邺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七月立,柳署衔左散骑常侍

《河东监军康约言碑》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通志·金石略》、《宝刻丛编》、《宝刻类编》等

撰文:柳公权撰并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柳署衔左散骑常侍

《国清寺额及批答》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诸道石刻录》、《宝刻丛编》、《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待考

原碑帖存地:台州

备注:八月八日立

《吏部尚书高元裕碑》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旧在洛阳存古阁,解放后移洛阳文物工作队,1978年埋于文物工作队地下,今为水泥道路覆盖。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幅拓片和装裱本

见载:《八琼室金石补正》、《增补校碑随笔》、《攈古录》、《宝刻类编》、《金石萃编》、《墨池编》、《寰宇访碑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撰文:萧邺撰

原碑帖存地:洛阳

备注:十月立

《唐起居郎刘君碑》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等

撰文:刘三复撰

原碑帖存地:

备注:《金石录》此碑条目下有注云:“右唐起居郎刘君碑。刘氏世墓在彭城丛亭里。绍圣间,故陈无己学士居彭城,以书抵余曰:'近得柳公权所书刘君碑,文字磨灭,独公权姓名三字焕然。’余因求得之,碑残缺,然可识者犹可十三四,不忍弃故录之。”

《护国寺观音院记》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段成式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薛平德政碑(司徒薛平碑?)》

年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

书写年龄:76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通志·金石略》、《宝刻丛编》

撰文:撰者不详(或言李宗闵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撰者不详

《淮南节度使崔从碑》

年份:大中八年(公元854年)

书写年龄:77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集古录目》、《墨池编》、《通志·金石略》、《宝刻丛编》等

撰文:蒋伸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柳署衔权知太子少傅

《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碑额

年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

书写年龄:78岁

形制:篆书碑刻

存佚:原碑保存基本完好,清末时,曾被横断一道,使不少字受损。碑现存陕西户县草堂寺内日本三井美术馆藏有宋代精品拓本

见载:《集古录目》、《集古求真》、《通志·金石略》、《增补校碑随笔》等

撰文:裴休撰并书柳公权篆额

原碑帖存地:初立京兆府,咸通三年(八六二)又在咸都立碑

备注:十月书,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又在咸都立碑。此碑非柳公权书,仅篆额阴文9字。柳署衔金紫光禄大夫守工部尚

《顺宗女濮阳大长公主碑》

年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

书写年龄:78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丛编》等

撰文:柳公权撰并书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备注:

《复东林寺碑》

年份: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书写年龄:80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此碑于宋时为火所炙,字迹剥落,至清初始碎裂,碑阳文方格,共5石,存字300余,另有元时摹刻本,是根据旧拓本摹刻的,存字400余,拓本后跋云:“皇元后至元三季,岁在丁丑四月已朔初八日戊寅当代住山沙门庆哲重,鄱阳丁信可摹刻”原石在江西庐山,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整纸本

见载:《金石录》、《宝刻丛编》、《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林时地考》、《集古求真》、《增补校碑随笔》、《庐山记》等

撰文:崔黯撰

原碑帖存地:江西庐山

备注:四月立

《安国寺模<西明寺<金刚经>>》

年份: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

书写年龄:82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宝刻丛编》等

撰文:佛经

原碑帖存地:洛阳安国寺

备注:六月立

《九峰镇国禅院额》

年份:咸通二年(公元861年)

书写年龄:84岁

形制:正书匾额

存佚:原额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淳熙三山志》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福州

备注:八月八日题

《襄州刺史薛係(或为丝)先庙碑》

年份:咸通二年(公元861年)

书写年龄:84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宝刻丛编》等

撰文:郑处诲撰

原碑帖存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备注:郑处诲撰

《太子太保魏謩碑》

年份:咸通五年(公元864年)

书写年龄:87岁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令狐绹撰

原碑帖存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备注:

二、以下三十三为年月无考的碑帖:

《圣慈帖》

年份:不详

书写年龄:不详

形制:草书

存佚:刻入《大观帖》,今存复刻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唐文拾遗》卷28,《法帖释文考异》,《钦定重刻淳化阁释文》卷十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伏审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不详

形制:草书

存佚:刻入《大观帖》,今存复刻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唐文拾遗》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不详

备注:

《西明寺<金刚经>》

年份:不详

书写年龄:不详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旧唐书》,《墨薮》,《古今纪要》,《唐会要》,《金石录》,《宝刻类编》,《宝刻丛编》,《墨池编》,《书小史》,《册府元龟》,《记纂渊海》,《玉海》等

撰文:佛经

原碑帖存地:长安西明寺

备注:

《平卢节度封敖(残)碑》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京兆(今陕西西安)

备注:

《李公夫人武功苏氏墓志》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金石录》、《宝刻丛编》、《清河书画舫》、《渭南集》等

撰文:从弟涤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赐好田寺镇乌克让诏》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唐公碑》

年份: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宝刻类编》

撰文:

原碑帖存地:西京(今陕西西安)

备注:

《大中寺碑》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灵岩寺题》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不详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空寂寺题》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不详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心经》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

存佚:今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宝刻类编》、《通志·金石略》、《清河书画舫》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砥柱铭》

年份: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今无存

见载:《广川书跋》、《通志·金石略》

撰文:《砥柱铭》文,为贞观朝魏征所作

原碑帖存地:西京(今陕西西安)

备注:按《广川书跋》所记:“薛纯陀奉敕书《砥柱铭》,当时如虞伯施、褚登善,号能书者皆避而让之。其后柳诚悬爱其书,恐失其次第,则又别书于石。” 又记曰:“唐《砥柱铭》,贞观十二年特进魏徵撰,秘书正字薛纯陀书。其字因山镵凿就,其洼平随多少置字,故不成行序。宛转索于嵚崎间以摹。故石虽存而颇难得世知。贵之,唐以书学相高。刻石之文此其最大者也。笔力有馀,点画不失,尚多隶体气象,奇伟犹有古人体法。其后柳公权书刻招提,今已讹缺不可读,惟纯陀所书在浊河间得完盖。摹击之工不至,虽涛浪射发,风雨摧剥,尚不废也。”

《华山灯记》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不详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尊胜陀罗尼经咒》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不详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

见载:《通志·金石略》、《宝刻类编》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

《度人经》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阴符经》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高似孙《纬略》

撰文:《阴符经》传为黄帝所撰

原碑帖存地:无考

备注:《黄帝阴行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

《寄药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宫相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检领帖》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兰亭贴》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紫丝靸鞋帖》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刻入《兰亭续帖》等,今存复刻拓本

见载:《宣和书谱》卷3有载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又名《年衰帖》

《简启草稿》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原贴无存

见载:《宣和书谱》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百丈山“天下清规”四字》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摩崖石刻

存佚:石刻今存,位于江西奉新县百丈山百丈寺后200米处

见载:

撰文:

原碑帖存地: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

备注:

《大智院法正禅师碑》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碑拓本皆无存世。《全唐文》录有碑文全文

见载:《天下金石志》

撰文:黄武翊撰文

原碑帖存地: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

备注:

《柳公权黄山石刻》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摩崖石刻

存佚:待考

见载:《馀杭县志》

撰文:

原碑帖存地:安徽黄山

备注:按:《余杭县志》:“大书'黄山’二字,今存。”

《奉荣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草书

存佚:刻入宋拓《大观帖》等,今存复刻拓本

见载:《唐文拾遗》、《墨池编》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一名《赤箭帖》。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十六日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刻入《大观帖》,今存复刻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辱问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刻入《大观帖》,今存复刻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见载:《唐文拾遗》、《法帖释文考异》、《钦定重刻淳化阁释文》等著录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

《兰亭诗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行书

存佚:刻入《兰亭续帖》。墨书《兰亭诗》卷,绢本,末有蔡襄、黄伯思、李处益和清人之跋

见载:《唐文拾遗》卷28、《宣和书谱》卷3、《清河书画舫》等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帖6行,47字,书写年月失载

《尝瓜帖》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行草

存佚:今存复刻拓本

见载:待考

撰文:

原碑帖存地:

备注:北宋朱长文《墨池编》评其书:“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柳书笔法出自二王,行草《蒙诏帖》《尝瓜帖》等的体势结构都与圣教序大同小异,其笔画圆润自然而不失精准,独有一家风格。从王献之留传的行草刻本来看,柳此书更接近王献之结字的古朴,却少了王羲之的神骨美秀之韵。然则柳楷则一变古法,将二王妍美中和的点划和体势锤炼为瘦硬冷峻,极力避免与兰亭类似,从颜取势,变肥为瘦,从欧取法,去险为肃

《贾岛墓碑》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原石拓本均无存世

见载:《富平县志》

撰文:无考

原碑帖存地:陕西富平县大贾村

备注:

《大中双林禅寺门额》

年份:年月不详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匾额

存佚:今不存

见载:《奉新县志》

撰文:

原碑帖存地:江西省奉新县

备注:

《净觉寺额》

年份:年月不明

书写年龄:

形制:正书匾额

存佚:今不存

见载:《新昌县志》

撰文:

原碑帖存地:浙江新昌县净觉寺

备注:

三、以下十一帖为世人判定为伪作的碑帖(但笔者保留意见,待后续进一步考证后再下定论):

《消灾护命经》

《福林寺戒坛铭》

《教弟子言》

《归林寺碑》

备注:199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柳公权楷书归林诗太和帖》

《高帝求贤诏》

《兰亭集序碑》

《太和贴》

《九疑山赋》

《原道碑》

《皇英曲》

《陆士衡演连珠》

四、以下二碑为后世集柳字碑刻:

《宣懿皇后哀册(集柳字)》

年份:辽乾统元年(公元1101年)

书写年龄:柳公权诞辰324年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宣懿皇后哀册,石刻名。为哀悼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的石刻。有汉字和契丹小字刻的各一合,刻于乾统元年(1101)。1930年出土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乡瓦林茫哈地方的辽庆陵的西陵即永福陵中,现存沈阳市辽宁省博物馆。汉文合篆盖呈盝顶形,中央台面刻篆体汉字“宣懿皇后哀册”,旁刻八卦符号,四周斜面刻十二生肖神像。册文为张琳撰,共34行,简述皇后的懿德及才华,被诬陷而逝及平反等史事。契丹小字合形制与汉字者相仿,篆盖刻16个篆体小原字,可拼成义为“宣懿皇后哀册文”7个契丹小字,与册文的题目完全相同,从而揭示出契丹小字的拼音方法。册文为耶律固撰,共30行,目前虽尚不能全部解读,但从已解读的部分可以判断,与汉字册文不是互相对译的。是研究辽史和契丹小字的珍贵资料。拓本载《辽陵石刻集录》

见载:古籍未载

撰文:撰者不详

原碑帖存地:沈阳市辽宁省博物馆

备注:

《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集柳字碑)》

年份: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

书写年龄:柳公权诞辰367年

形制:正书石刻

存佚:普照禅寺主事和尚妙济禅师觉海对寺院进行扩建和修缮,请仲汝尚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的碑文,集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由名记得工仲汝羲精刻于石上。该碑高2.9米,宽1.2米,共1261字。由为集柳公权的字刻成,此碑被称为“集柳碑”。此碑与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齐名,因此历史上有“东柳西柳”之说,临沂的《集柳碑》在东面,被称为“东柳”。此碑为临沂著名石刻,原碑在普照寺内。康熙七年大地震,集柳碑震碎倒地,道光年间,被和尚刮铣,字体失真,同时误剜数字。解放后碑被彻底砸碎

见载:《沂州府志·艺文志》

撰文:仲汝尚撰文

原碑帖存地:沂州(今山东临沂)

备注:在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碑文中,有一段介绍禅师觉海和奉国上将军渤海高公召和式关系的文字,说高公与禅师“昔于过去劫在,无量佛所皆植宿因,至是机缘会遇,针芥相投”

参考文献:

[1] 唐·陈岳.唐统纪[M].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本.

[2] 唐·韦续.墨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

[3]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宋·欧阳修.集古录[M].四库全书本.

[5] 宋·赵明诚.金石录[M].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本.

[6] 宋·无名氏.宝刻类编[M].四库全书本.

[7] 宋·轶名、顾逸.宣和书谱[M].四库全书本.

[8] 宋·欧阳修、欧阳棐.集古录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9]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20-04.

[10] 宋·朱长文.墨池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8.

[11] 宋·樂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12]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08.

[13] 宋·郑樵.通志·金石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 宋·王厚之.复斋碑录[M].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本.

[15] 宋·周必大.文忠集[M].四库全书本.

[16] 宋·赵明诚.诸道石刻录[M].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本.

[17]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M].四库全书本.

[18] 宋·黄震.古今纪要[M].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本.

[19] 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0] 宋·陈思.书小史[M].北京:中国书店,2018-02.

[21]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2]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07.

[23] 宋·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07.

[24] 宋·董逌.广川书跋[M].北京:中国书店,2018-08.

[25] 宋·高似孙.纬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2.

[26] 元·赵孟頫.西泠印社出版社[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08.

[27]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05.

[28] 明·董其昌.容台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4.

[29] 明·董其昌.戏鸿堂法书[M].上海:上海二马路华新印局,宣统二年 (庚戌1910).

[30]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08.

[31] 明·赵崡.石墨镌华[M].北京:中国书店,2018-08.

[32] 明·郭宗昌.金石史[M].四库全书本.

[33] 明·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M].四库全书本.

[34]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06.

[35] 明·田管、吕光洵.新昌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刊印,1964-06.

[36] 明·孙丕杨.富平县志(中国地方志荟萃 西北卷 第三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

[37] 明·都穆.金薤琳琅[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8] 明·欧阳辅.集古求真[M].江西:江西开智书局,1923.

[39] 明·于奕正.天下金石志[M].大连:辽阳书社,1990.

[40] 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12.

[41]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法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6.

[42] 清·陆心源.唐文拾遗[M].香港:文海出版社,1962.

[43]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2.

[44]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3.

[45] 清·吴式芬.攈古录[M].北京:中国书店,1977.

[46]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7] 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05.

[48] 清·武亿.授堂金石三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05.

[49]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2.

[50] 清·王昶.金石萃编[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51] 清·毕沅.关中金石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

[52] 清·方若.校碑随笔[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06.

[53] 清·方若.增补校碑随笔[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54] 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05.

[55] 清·李希贤.沂州府志[M].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刊.

[56] 清·于敏中.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08.

[57] 清·孙岳颂.御定佩文斋书画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1.

[58] 清·吕懋先.奉新县志[M].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59] 清·蒋廷锡辑.钦定古今图书集成[M].成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60] 杨震方.碑帖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1] 陈龙海.柳公权书碑系年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9(2):114-120.

(0)

相关推荐

  • 隶书《汉甘陵相尚博碑》

    该碑在北魏时期被断作墓门,仅存两段,碑文记载碑主的历官事迹等,碑文书法卓著,为汉代碑刻的上品.中国历代隶书的典范,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及重要的档案资料. 从碑额及碑穿位置看,该碑似被凿为三段, ...

  • 这是我见过的碑帖中,其“撇”画,最特别的...

    这是我见过的碑帖中,其"撇"画,最特别的碑贴:<王基碑>,总体上,结法严整,用笔斩截,风神雄健清隽.非常有欣赏价值.#书法爱好者#

  • 史上最全硬笔书法初学指南五:古帖篇

    #静静地练字# 入门大全 你的入门选对了吗? 版权说明:本文由作者@香矢车菊 独家授权发布.作者撰写此文,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总结几年来与广大书友互动的素材.举办教学的经验,无私分享,并特许授权本公众 ...

  • 史上最全日本收藏宋代建盏图集,43只盏121张图

    ▲ 点击蓝字"建盏"关注建盏君 家族传承 文物等级 尺寸与高清图 日藏顶级老盏最全资料 尽在本篇 图多注意流量 ▼ 1.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建窑曜变盏 传承:德川将军家(柳营御物 ...

  • 史上最全的丛帖始祖《淳化閣帖》全图版学习收藏必备!

    史上最全的丛帖始祖《淳化閣帖》全图版学习收藏必备!

  • 《中医舌诊》,26张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

    掌纹医学,看手知健康,疾病早知道..... 舌质 色:淡紫.淡白: 形:偏嫩.少量瘀点.轻度齿痕. 舌苔 苔质:薄.润: 苔色:白. [临床意义] 阳虚.气虚.气滞等原因导致的气血瘀滞. 舌质 色:淡 ...

  • 史上最全多肉植物浇水指南(赶快收藏)!

    "纯干货,多肉植物浇水的常见问题都在这里了.篇幅很长,值得看完收藏哦." 1. 如何判断多肉植物是否缺水? 多肉植物在缺水的时候会发出自己的信号,如叶片发黄.发皱,如果不及时浇水就 ...

  • 艾灸让你上火了吗?史上最全的穴位灭火法在这里!

    有些灸友反馈,不敢灸,一灸就上火! 灸后可能出现嘴里长小泡.溃疡,可能牙龈肿胀.牙疼难忍,也可能双目赤红.咽喉疼痛⋯⋯ 上火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艾灸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淤堵了阳气 ...

  • 机关干部穿衣那些事儿:史上最全的机关干部着装法则

    职场着装的本质不但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他应付各种大场面的心理准备程度,着装越正式,就代表他已经准备好出现在大场面了,所以,你该怎么做呢? 公务员因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在工作场合衣着的严谨性上,比其 ...

  • 史上最全执笔法,看傻眼了!

    关于执笔,启功曾经说过,怎么舒服怎么来.历代书法名家是如何执行的呢?大多和启功观点相似,因人而异,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 ...

  • 史上最全的5A级景区,速收藏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喜欢作家张嘉佳的回答: "就算什么改变都没有发生, 至少,人生就像一本书, 我的这本也比别人多了几张彩页.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虽然漫无目的的旅行也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