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不敢一个人看

今天继续来推荐书,一本很冷门的,偏学术的书,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一本给孤独写的传记,写给每一个人,却不忍心一个人时去看的书。

这本书就是豆瓣评分7.6 分的《孤独传》副标题是,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讲透了关于孤独的一切。

另外一个冷知识要告诉你,孤独这个词,这种感觉,是 18 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也就是说,孤独的感觉只有近代人才有,是不是很奇怪,凭什么?

现在生活其实挺奇怪的,手机、电脑、iPad、游戏机、综艺、电影、音乐,啥都有,前所未有的,给人类提供服务,但是我们却感觉很孤独。

而且越是孤独的人,感觉都挺忙的,身边的朋友也很多,但正是应了那句话,“真正的孤独,就是身边人来人往,而你却感觉不属于哪里。”

我相信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比如,小时候你做了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却没有被父母理解,这种不被认同,会让你感到孤独。

再比如,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也会让你感到孤独。身边的朋友聊的火热,而你缺插不上话,甚至都提不起兴趣,那你也会感到孤独。

更恐怖的是,家里人感觉你过的很好,如果还抱怨,就属于矫情了,这个时候就更孤独了。

孤独都快变成现代的一种城市病了,我们人前越是热闹,回到家里就越发难以独处。

当我们依然这个很正常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孤独给人带来的后果到底多严重。

比如,2018 年,英国专门设立了“孤独部长”,专门应对孤独带来的问题。日本也在 2021 年设立了“孤独大臣”,这个本来很小的事,居然开始影响一个国家,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来认识这个问题了。

想解决一个问题,第一步肯定是先从了解开始,下面我们开始,好好拆解一下“孤独”。

1、孤独的本质是什么?

先来回答开头的冷知识,为什么说孤独是现代人独有的感觉?

这个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 1800 年以前,孤独仅仅代表,孤身一人,身边没其他人,你顶多算是独处,但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为什么身边没有其他人,还没有孤独的感觉,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还有上帝存在,就算没有人,还有上帝陪伴,所以人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孤独之所以难受,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因为“没有被满足”,特别是个人的情感需要被忽略了。

为什么现代人又会觉得自己孤独呢?

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大家都出来打工,跟原来的家庭关系疏远了。

第二,现在都崇尚自由,人也更加独立了,也就导致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

第三,因为商业化,以前对家庭的依赖,开始降低了,现在大部分事,花钱就能解决,谁还想被束缚呢?

基于这 3 个原因,让每个人都自由了,同时也让每个人更孤立了。

没有了诸多关系关联,孤独自然也就变成了,越来越流行的情感状态。

到这一步其实还好,人顶多就是更独立了,但是,为什么还有孤独带来的负面感觉呢?比如,你会情绪低落,你会感觉没意思。

孤独之所以带来负面情绪,主要来自被孤立的“脱节感”和感觉人生无趣的“无意义感”,觉得自己跟世界格格不入,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你想要跟他人建立联系,却很难建立起真新交流的关系,也就是说,虽然孤独是个人感受,却和群体有关。

造成孤独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失恋、感觉没有归宿、陷入消费陷阱、逃不出社交媒体等。

但是还有两个,你绝对想不到,而且对个人的影响深远。

2、两种最典型的孤独现象

前面我们说到,孤独是近代人才有的感觉。

因为商品经济,极大满足了人的欲望,但被商品带来的满足感总会停止,当有一天你感觉追逐购物,不能带来满足感的时候,孤独感会成倍的出现,记住孤独的本质就是“没有满足,无法满足”的状态。

第一种,爱情导致的孤独

商品无法满足人,人就更加渴望其他精神补充,这个时候自由恋爱,对理想的爱人,成为了新的替代品。

为什么爱会让人觉得完整,其实有文化传统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男女本是一体的,因为受罚才被一分为二,因为被切成两半,所以人都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完整了,这就是“爱”的起源。

不要觉得我在讲故事,爱,本是就是情绪和故事烘托出来的。

但是想找到理想爱人,太难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历史结婚从来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包办婚姻才是主流。

如果把人生的意义放在找灵魂伴侣上,这个本身浪漫的事,反而会给人带来深深的焦虑和孤独感。

还有什么比“求而不得”更痛苦的事吗?

我们在尘世商品物欲中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世界,又找不到完美的爱情,这更加刺激了人的孤独感,和被孤立了,被遗忘了,人生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种,社交媒体导致的孤独。

这个大家应该最熟悉了,虽然我们一直被即时满足,但是放下手机那一刻,你依然会瞬间破防。

就像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过程才是最快乐的,当你付完尾款以后,心满意足的放下手机,得到是却不是满足,而是无尽的空虚感。

现在除了即时满足,之外做任何人,人都会觉得无聊,不愿意等待。

我们虽然有微博、微信、抖音,这些社交每天,虽然让联系更便捷,本应让我们更紧密的关系,变得更加孤独了。

原因就是出在即时满足上,只有我们在处于聊天状态,才不会想起孤独,只要一会没有消息,就好像要跟社会脱节了一样,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感觉,就是让你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根源。

现在有关现象挺普遍的,叫作“错失恐惧症”。意思就是生怕错过了有趣的、令人激动的事情。

这种又想分享自己伪装的生活,又羡慕别人发布有趣的动态,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焦虑。

有时候不知道反而是好事,一旦知道了,就不自觉的会产生对比,之后就是羡慕带来的自行惭愧,要么是讽刺带来的心理失衡。

这种攀比也经常会导致,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从而感到自卑和孤独。

有一种说法是,每个在网上的都是孤独的,这个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发个朋友圈,都希望有人来点赞,如果没有,甚至遇到杠精,又会感觉别孤立。

有些人,网上聊的很嗨,但是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却大幅下降。

而且越是缺乏面对面社交的能力,他们就会越是沉湎于网络社交,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其实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也很吃惊,接下来聊聊,我们该怎么办?

3、如何应对孤独?

说到如何应对,首先肯定是要正视它,无论什么问题都一样,只有直面真实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法。

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被吓到,也不要逃避。

在中文里,“孤独”最初是两个词,“孤”是指“幼而无父”,“独”是指老而无子。后来这两个字才放到一起表示独自一人。

我们中国人,其实有一个文化好处,就是我们对孤独的理解,不只有孤立,孤单的含义,还有一种高手的孤傲,甚至有人向往这种感觉。

比如,古代的独孤求败,并没有那种苦闷的孤独,也不是消极的孤独,而是昂扬的斗志和傲骨。

比如“生命因孤独而圆满”“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孤独是人生的修行”“孤独是一种力量”“越孤独越自由”等等,好像孤独本身就是一种能够让人生更加圆满的东西。

看起来有种,把孤独浪漫化的倾向。

在看现代,其实孤独相关的话题,并不都是指向城市青年,更多的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类似群体的孤独问题。

在《孤独传》这本书,里面给出了一些方案,而是都具有普遍性,对每个人都有帮助,也希望帮到孤独的你。

解决的思路也很简单直接,就是要,“有意识的保持跟真人互动的频率。”

除此之外,还有健身,寻找无理由的爱好,多去绿色空间走走,保持充足睡眠,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丰盈起来。

除了这些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外,想要有效的应对孤独问题,还需要明白孤独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上面有个简单直接的定义”没有满足”,这个是孤独者最强烈的感受。

与人交流,被人关注,自我关怀,才是缓解孤独的最好方式。

之前,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博主去了一次养老院,回来崩溃大哭了几天,因为他在哪里感受到的就是孤独。

他每次去,都会被老人围着不停的跟他聊天,虽然聊的内容都很无聊,但是他们还是想不停的说,因为他们平时没有人说。

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什么比,被人忽略更残酷的了。

所以,如果你孤独了,建议你先走出第一步,不一定马上要交朋友,可以拿起手机,跟你的父母打个视频电话,不用你说什么,他们自然会滔滔不绝说不停,你只需要听就行了。

在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聊天内容中,你慢慢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一家人的感觉。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角色也在慢慢转变,过去你害怕父母,慢慢随着他们的老去,开始害怕你,在你面前小心谨慎,生怕惹你不开心。

甚至会在某些时候,在讨好你,甚至还会哀求你,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孤独者。

他们真的很怕,你不理他们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惩罚就是被忽略,被遗忘。

最后,我想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一句话:“孤独并不意味着缺少共同体,而是没有满足共同体的理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在共同体中塑造和认识自我。

在孤独中也伴随着渴望,否则就谈不上“没有满足”。

最后,没别的,感觉内容不错,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你的每个点赞,都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