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抉择之中。

如你所见,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的瞬间起,就被迫进入了无数个选择题的漩涡之中:

是先穿衣服还是先下床;

穿什么衣服;

在面盆处拧热水还是只要凉水就好;

用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或是公司;

上午和下午的工作安排具体如何;

早餐吃不吃沙拉,晚饭是否在家吃……

抛开这些琐碎的事不提,也暂且不论选专业、选学校、买房买车选伴侣选定居城市等重大项目,单纯是维持正常工作或学习就已经和各种决策场景牢牢绑定。

虽然我们不记得蹒跚学步时发生的种种,但从动物幼崽的行为也可见一斑:它们在陌生场景中开始自我探索时,优先选择开阔明亮且视野较好的一侧,还是逼仄窄小、自身暴露面积更少的一侧?

在发现食物时是先静观其变,等同伴测试过毒性后再去,还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大口进食?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时常会感到迷惑和矛盾,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让我们举棋不定,既不能太过期望选项A带来的报偿,又不能完全忽视选项B可能遭遇的损耗;

还有些决策场景根本没有给我们以明晰的选项,相当于自己硬生生劈开一条通道;

特殊情况下,我们几乎不用动脑子,就能在电光石火之间下决定——有时候,这能救我们一命。

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抉择,往往也是最难的抉择:洪水滔天,脱缰野马般漂浮而撞击的原木、早餐车、泡沫盒随着泥浆浮沉,你远远瞧见,有个孩童紧紧抱在树杈上,树枝纤细,恐怕难以持久,但想想自己处境也不好过,不过勉强自保而已,那么,救是不救?

在湍急的乱流之中,是什么使我们投出了最后的一票呢?

本我,自我和超我:内心的三国演义

人格三分论,是弗洛伊德在1923年的著作《自我与伊底》中首次论及的,他基于此前的大量实证和理论推演得出结论:人格由相辅相成的三大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伊底(id),正是“本我”的音译。这一部分必须要首先提到:它是人格组成中最具原始野性的一部分,由本我主导的行为,几乎就是刻在人类基因中原生态兽性的外显。饿了要吃饭,渴了得喝水,包括对性爱欢愉的强烈追逐,都属于本我的治下。

可以说,本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得“快乐”,它以疏解心理紧张、释放心理能量为要务,犹如一只野性难驯的猿猴,虽有一点灵气,但毫无道德约束可言——比拟于人类的婴孩时期,庶几近之。

自我(ego)则相对文明得多:随着阅历渐增,本我也逐步感受到秩序的可贵,经过种种伦理冲击、知识灌输,本我的一部分分化而形成新的组织,其情形类似于大型企业单位驻扎在某地的、专营业务的派出机构,用以处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因而多了几分理性、现实,少了几分顽劣、任性和荒诞。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隶属于自我。在生活中,大小一应事务,都交由意识打理,换言之,自我是人格结构中厥功至伟的大管家。

超我(super-ego)代表了人类性格中最优质、最纯净的一部分,它基本上可以看成“良心”和“理想”的同义词,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最上层,是主持德操和司法教育的机构。

超我是进一步提纯的自我,必须在规整严谨的社会秩序中接受道德规范的洗礼才能形成。

需要额外说一句的是,超我实质上在三者之间地位超然而作用玄妙。有句话形容克制爱慕之情的矛盾心理:“爱是想伸手采摘玫瑰,而缩回手。”

这里主持大局、避免爱慕者沦为登徒子的人格正是超我。经过锻冶和淬炼、变得如钢似铁的超我,能够牢固维持自身框架,稳稳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很显然,在三者之间,本我和超我属于非现实派,其实力不容小觑,而最容易受窝囊气的则是自我。

自我必须立足于现实,在不违背外部世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委曲求全、小心服侍另外两位。难怪弗洛伊德也称这种体系是“一仆三主”。

而我们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也是出自人格的三个部分之手:它们组成的联席会议常年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大多数时候能处于风平浪静、相对体面的脆弱屋宇下,偶有擦枪走火,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但历经风雨,终于回归一统。

短暂斗争和长期合作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与魏蜀吴三国演义有点类似,但前者处于“合作期”的时间远远多于“斗争期”。

前面已经提到,诱发人格三分彼此斗争的原因在于三者的“政治纲领”不同。本我对现实条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心一意想要寻欢作乐,哪管身后洪水滔天;超我则是手持无情铁棒的卫道士,稍有逾矩便痛下杀手,根本不容徇私舞弊。

因此,自我就成了软柿子和小媳妇角色的唯一扮演者。

我们时常说,要锻炼一颗强大的内心,追寻更坚实有力的自我,原因不外乎是想使三分格局更为稳定。

真理落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而维持孔武有力的自我,就越能留够本我肆意妄为的空间,同时拮抗超我无处不在的监管——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是相当可怖的,如果自我不够强劲,则人格极容易发生失衡,进而引发心理疾病。

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携手并进之时,对普通人来说也将获得身心宁静和谐的美妙时刻。

这一时期是我们追求智力水平上升、获取新知、拓展人脉、修炼技能的良机。

人格处于彼此争辩和撕咬之时,情绪管理能力也会骤降,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使我们身心俱疲,交流活动不得不中止。

接续开篇那个洪水中是否救援的决策场景:位于人格结构最下层的本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保,因为生物以生存和繁衍两项任务为最高优先级;超我则下达了尽力救援的指示,义薄云天、急公好义、大公无私……

水泊梁山聚义厅一向是超我念兹在兹的理想园。

救助意味着自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但能树立一座人性的不朽丰碑;不救助虽然可免于一死,但眼睁睁看着稚嫩生命消逝于洪水吞噬之下,余生恐怕寝食难安。

这时,自我必须得站出来了。它尴尬处境类似于话剧《天下第一楼》中的卢孟实,得好生安抚老掌柜临终托付的两个活宝少爷。

适当经历焦虑恐惧,反而更有利

强大的自我,是在焦虑和恐惧之下锤炼出来的。

也许我们通常需要应付的,并不至于如洪水那样极端。

不过,等而下之的难关却如浪潮层层涌入我们的生活:有谁没有被考试、选拔和竞赛所刺激得茶饭不思过呢?

泥足深陷于考前焦虑的高三学子,垓下之战时被汉军围困、夜奏乡音时的西楚士卒,砖瓦校舍迎来数百次空袭警报,辗转躲避的西南联大师生,瞬息变化的竞技类游戏中对局的双方……

越是痛苦不堪,越是硝烟弥漫,越是穷途末路,越能以至高温度淬炼人格。

历经战阵的军马,听到鞭炮鸣放也不会自乱阵脚;抗击过台风的榕树,遇到寻常风雨冲刷则不为所动。

锻炼自我、完善人格构造的根本方法,在于适当经历焦虑和恐惧。

没有条件也可以创造条件——气温适宜时不妨约上有经验的驴友一同远足;空闲时间不妨逼迫自己进入创作状态,自行发布征稿任务;单位或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不必在乎得失,先逼着自己加入了再说……

时常听闻女性择偶标准中有“成熟、能扛事”一说,其实,遭逢巨变而脸上风平浪静的男人,无一不是从妈宝进化而来。

毕竟,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是自我的征服史。

[1] 明成龙. 本我自我超我概念在服装中的理论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4.

[2] 马前锋,孔克勤. 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J]. 心理科学,2007.

[3] 王明慧.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格理论之对比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

[4] 张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J]. 大众心理学,20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