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关于中医有没有理论的问题
摘自《任应秋论医集·医学小议》
究竟中医有没有理论?这个问题,解放前不说了,解放后,包括部分领导在内,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也很难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说穿了,就是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问题既提出来了,究应如何对待呢?谨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祖国医学能经受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还说它没有理论,是很难说服人的。从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凡是局限在经验范围内的自然科学,许多都被淘汰了,但是祖国医学却长时间经受了亿万人的临床检验,不仅在我国扎下了根,而且在世界上也不断地开了花。去年在广州召开的医学辩证法会议上,有个别人提出中医是经验医学,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单纯经验的东西能长久存在,目前还举不出例子。我认为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甚至于本草的性味、制方的原理、针灸的治疗等,无一种学说不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合乎科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恒动”观念,它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包括人体这一物质体在内,都是永恒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从自然界来看,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人体来讲,有生、长、壮、老、已运动规律,这一恒动观念,在中医学里很突出,是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
其次是“整体”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人身是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以脏腑学说为例,每一脏或每一腑是个整体,而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甚至脏腑与四肢七窍、皮肉筋骨、气血津液之间,无一不是整体,所以它们无论在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整体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有人认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这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实际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指导思想。
去年是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全国和全世界都曾举行纪念会,认为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能够在科学界维持73年之久,一直具有指导意义,很值得推崇。那么产生于数千年以前的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至今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不断得到一些外国医学专家的肯定,难道这不是科学上的奇迹吗?为什么还有人对中医理论持怀疑态度呢?像这样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理论体系,很值得有民族自尊感的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有一个是传统医学组织,他们已把中医划在传统医学里面。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传统医学,但传统医学里面有两种情况,有的传统医学还保持在原始的状态,没有上升为理论,或者虽有一定的理论,但存在着较多缺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已濒于灭亡。例如印度的传统医学也有它的理论,它认为地、水、风、火,是构成自然界和人体的四大物质,我国孙思邈的《千金方》曾引用过这一理论,但与我国的五行学说相比较,尚未能形成体系,所以终于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而不复存在了。
世界上传统医学,划分为亚洲系统、阿拉伯系统、欧美系统和南美系统,祖国医学属亚洲系统的一个分支,但世界上的传统医学都不能与祖国医学同日而语。为什么呢?首先可以从它的现实意义来看。我国是属于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几千年都是靠祖国医学维持它的繁荣昌盛。这就客观地证明了它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我们保存的文献来看。在文化大革命前,据全国59个国家级图书馆以及两家私人藏书统计,有7661种中医文献,去年全国图书馆会议统计,虽经文化大革命这个大灾难的破坏,中医图书还存有一万多种。像这样丰富的文献,是任何国家的传统医学所没有的。有这么多的文献,其中还有像《灵枢》《素问》《伤寒》《金匮》《难经》《脉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怎能说中医只有经验而没有理论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的实践检验是如此,在真理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承认中医有理论了。
第二,我想谈谈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不是有科学基础。谨从三个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
1.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它的五脏六腑跟现代医学的脏腑器官是不能对号入座的,它的一个脏,一个腑,都有多种功能。而现代医学过去基本上是一个脏器一个功能。有人认为中医的一个脏腑多种功能只是中医的特点,并不是中医的优点,所以他们是不支持中医的脏腑学说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证明一个脏器仅有一种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一个脏器具有多种功能是正确的。例如心脏,它既主血脉,又主神明,又主阳气,特别是它主阳气这一功能,十分重要。《素问》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不同于“六经”的太阳,而是说心脏必须具备盛大的阳气的意思。在广州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会议上,我就强调心脏应该是以阳气为主的问题。心固然主血脉,假如没有阳气存在,心脉就无法推动,所以冠心病着重瘀血一个方面来研究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假如阳气不虚,血脉就不可能瘀。所以《素问》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洞,同虚。心阳一虚,就要大大影响血液的循环,循环不利,血便凝滞而瘀。故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乌头汤,这些补心阳的方子,在临床上是很有效的,所以心主阳气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它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再说说心主神明,《素问·本病论》(按:当为《灵兰秘典论》或《刺法论》)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从现代医学看,好像是属于脑的范围,但祖国医学根据临床的实践,却以之属于心。例如“温邪上受,逆传心包”,临床上就会见到神识不清的症状,如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一类安神清心的方子,神志不清的症状很快就可以消失。这就说明一个脏器不单纯是解剖概念,它是包括某些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心脏是如此,其他脏腑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现代医学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已经知道肺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器官,肾也不是单纯的泌尿器官了。当然从科学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心主阳气,心主神明这些功能,我们还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把它弄清楚。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目前说不清,道不明,就否定它。如果这样做,未免太偏激,太武断了。
2.从系统论来看。系统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是个门外汉,但我也知道系统论核心的问题就是统一整体观。而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各个脏腑的本身也是个整体。如心的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这三种不同的功能,也是统一的整体。正因为心主阳气,它才能推动血脉,这就是阳气和血脉的整体统一关系;心所主的血脉,又是神志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神志又是统一的整体;阳气可以推动血脉,但阳气又必须存在于血脉之内,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助血行,血载气行,没有血脉,阳气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阳气,血脉就不可能运行;只有气血运载正常,才能维持神志的清明,反过来,亦只有神志清明,才能统摄阳气和血脉。这就是心脏的统一整体观。……所以本世纪出现的普通系统论,基本可用于阐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因为它强调研究事物要从整体着眼,它把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叫做系统,而此系统本身又可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本身是个小天地等整体观念,在普通系统论中都获得了证明。中医既具备了这样的统一整体观,能说它没有科学性吗?
3.再从控制论看。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研究已经由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各个细胞达到了亚细胞和分子细胞的水平。这是科学的发展,对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由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于割裂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紧密关系,因此单是凭解剖学,单是凭生物化学,单是凭组织学,现在看来还不能完全地、正确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所以控制论认为不能单纯用分析的方法,提倡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所以提出“不打开黑箱”研究系统的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是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的医学理论体系。由于辨证论治中受控量或被调查量,基本上只限于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变量系统,此系统在被调查过程中,可于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就是要在于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调查诊断,我看这和黑箱理论在方法上有很大程度是相似的。只是它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够完善和精确就是了。
第三,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理论问题。看来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性。这认识得到了统一,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要把它摆到恰如其分的位子上。试就阴阳五行这个问题来说,有人提出它是祖国医学的核心,这个提法应该慎重考虑。我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的认识论,或者说是方法论。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不讲阴阳五行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讲阴阳五行。儒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讲得厉害,他是搞社会科学的,人称他为“汉代孔子”。他讲阴阳五行远远比《内经》讲的还要细致,但并没有听说儒家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河南的张衡是个天文学家,也讲阴阳五行,他也没有提到阴阳五行是天文学的核心。农学家、地理学家、历法学家都讲阴阳五行,都不曾说阴阳五行是他们的核心。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祖国医学在那个历史时期,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在医学理论中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这一认识论,并把它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脏腑学说、病机学说等,都是通过阴阳五行这个认识论来阐明的,它在祖国医学中所起的作用如斯而已。
(上图为任应秋处方笺)
五行学说颇具有相互的系统论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五行学说基本具有整体观的因素,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就是五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五运即五行,五行的相生相胜五个方面的固定关系,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
2.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五行中间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它,又被生,既胜它,又被胜,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运动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它对于事物的正常生化,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故张介宾《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虽然是几百年前提出的,却很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但我们也要承认五行学说有很大的缺点,就在于把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五个方面来概括它,对认识事物有很大的框框,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五行学说本来是特殊的功能属性和特殊的关系,当作是一般的东西加以使用,就在认识过程中违反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法,因而在指导人们从系统整体观点观察问题的同时,势必发生限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有指导实践意义,是无可非议的,但因它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却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其中还有某些错误论点。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更科学地把它整理提高。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一概否定,以及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两种错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