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随笔道宣德炉
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 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又在历史上遭到了多种劫难,因此至今难以见到真正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灿若黄金的“风磨铜”。宣宗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瓷器中,选出了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两次下令补铸,到宣德四年才完成,宣炉的数量应在1.8万件。
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
2017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回调、平稳、谨慎、理智”仍然是关键词,买卖双方都变得更为保守与理智。随着国内拍卖公司持续深入调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进一步区别、分离,各归其位。拍卖市场更倾向于力推“掐尖儿”级的精品,去粗取精,普品所占比重被压缩,处于发展阶段的宣铜炉拍卖市场亦不例外。但值得肯定的是,精品一出,热情不减,表现出极好的冲高力,进而成为亮点。
对于“巴格”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宣炉汇释》,“巴氏仿铸尚不劣,而里世不见于著录,未知为清何时人,炉亦稀见于世。”民国赵汝珍也曾评价:“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均极摹制,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
纵然宣德炉不得交易买卖,但造假的猖獗程度丝毫不见减少。文物专家们和造假贩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也在不断更新。过去用漆片伪造宣德炉表面的纹饰,专家们想出来一个用开水浇来破解的方法。商周时期用“泥范法”造宣德炉,专家发现如果上面有“范缝”那么就可以认定为真品。结果研究报告发表后没几年功夫,市面上的伪造宣德炉全都用了“泥范法”。到80年代,专家用X光透视宣德炉内部,能发现残留在器物中的垫片,这又成了鉴定新标准。结果可想而知,到90年代,市面上的假宣德炉又全都含有垫片。每当研究出来一个新的鉴定方案的时候,造假者总是如影随形,让人防不胜防。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