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条支地在阿拉伯半岛

【何新史地新考】

条支,我窃以为乃是波斯语“大食”taji 的异文,汉代条支,指大食及波斯地区。

西亚古代是城邦地区,小国及城邦林立,那里古代没出现过跨地域多种族的统一大帝国,根本没有什么“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帝国”以及“萨珊帝国”——此都是近代西方的虚构伪史概念。所以在中国古代史籍关于西亚中亚的交通地理记载中皆子虚乌有、渺无踪影。

辨伪学者老周近期地理考证说,汉代条支地在阿拉伯半岛。汉使节甘英曾经到达这里——此说给人启发。

按汉代关于条支地区的历史记录如下: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史记》大宛列传)

[何按:弱水即死海,物入水皆不沉,故云水弱不能胜物。西王母即地中海拂懔之西女国。]

“乌弋山离... 西与犁靬、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安息国... 西与条支接。”(《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

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后汉书》西域传)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

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后汉书·西域传》)

按西海在古地理书中多种意义,不同时代所指海域不同。曾经包括青海、里海、咸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都曾称西海。

而《史记》及两《汉书》时代所记之汉代西海,是指阿拉伯半岛西界之红海。

汉唐之拂菻即罗马,君士坦丁堡。

大秦、黎轩即大马士革,包括西奈、黎凡特、叙利亚绿洲地区。

而条支即阿拉伯半岛及波斯地区。

南宋地图条支及大秦在西海(红海)边缘。

 

老周认为,中亚及西亚地区“只有阿拉伯半岛西部符合史籍对条支的地理描述,和甘英使团的路线、里程也能符合。”

其说略见下图:

按周说可备一说。

但细考西亚地形图,则甘英自安息的伊朗高原区域至红海边,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须跨越高山——扎格罗斯山脉和内夫得沙漠(希贾拉沙漠和叙利亚大沙漠),技术上并不比海道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漫漫旅途实际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亚历山大神兵才能办到)。

实际上,从阿拉伯河到霍尔木兹海峡的沿海平原也符合《汉书》描绘的条支地形的地理特点,即:“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

唐代于波斯/安息以东的阿富汗地区设立条支都护府,设地在阿富汗加兹尼,当时阿拉伯半岛大食兴起。

大食国兴起后,威胁波斯国及唐帝国之西域。波斯王向唐朝求救,所以大唐在加兹尼设立条支都护府,条支即大食的古名。李唐设置波斯都督府及条支都护府,即为防御此时正在勃起之大食帝国也。

李白诗:“洗兵条支海上波”,反映了唐帝国在西亚地区的战争。

大食(阿拉伯人)东侵,波斯王卑路斯与兄阿罗撼逃亡吐火罗,并再三求助于唐。

(据《旧唐书》记,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卑路斯的父亲亚兹德格尔德于公元638、639年以及647、648年多次向唐朝求助。)

波斯王卑路斯于唐高宗咸亨时(670—674)入唐朝,被授右威卫将军及波斯都督府都督。

其曾奏请于长安设置波斯景教(拜火教)寺。后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