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奇迹都给了哪些人?看后我决定转了...

去年12月的一天上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骨科主任桑宏勋正在2楼看诊,手机响了,是一个西安的电话。

图片来源:soogif.com

桑宏勋顿时感到亲切。西安,四医大,那是他战斗了26年的地方。

“喂,请问是桑教授吗?”

对面是一个陕西老汉略显拘谨的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谁了:

王志清!

13年前,在西安的,王志清的儿子患了严重的脊柱侧弯,扭成麻花,就是他和团队做的手术,难度很大,他们至今历历在目。

“桑主任,我儿子又出事了。这次请你一定要救救他!”

图片来源:《亲爱的2014》截图

两个月前,远在天津打工的王志清接到儿子电话:

“爸,我生病了!”

他从千里之外赶回西安老家,看到儿子脖子突出来一个大瘤子,他眼泪就开始往外流,忍不住在儿子面前嚎啕大哭:

“儿子,你生病了,怎么不告诉爸爸?”

原来,早在两个月前,儿子就发现自己脖子长了瘤,刚开始只有鸡蛋大小,他怕爸爸担心,一直没说,没想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长成了拳头那么大。

头晕脑胀、四肢乏力、手部麻木随之而来,多动几下就胸闷气急,200米的路都走不了。

在当地医院,他们做了详细检查,明确了是神经性纤维瘤,高度怀疑已经恶变。医生说手术风险极大,有可能下不来台。

王志清不信,又带着儿子辗转700多公里到了西部某城市,挂到了知名的专家号,专家给出的意见是:风险太大!只有实在不行了,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才会冒险开刀。

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把儿子带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多出去走走。但王志清不肯:

“就算他走了,我也不能让他带着瘤子走!”

王志清和儿子的感情,旁人无法理解。儿子8岁时,他和妻子就离了婚,两父子相依为命。

图片来源:soogif.com

到了17岁的时候,儿子出现了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脊柱扭成了S型,当时诊断也是神经纤维瘤压迫所导致。

手术后,儿子无法搬重物,只能在老家找些力所能及的活干。

没想到,在他30岁这一年,神经纤维瘤还是没放过他……

这些年有人介绍过对象,但儿子都说不要,这一次肿瘤复发,王志清终于明白了原因。“他自己肯定是查了资料,知道这个神经纤维瘤病会遗传,怕拖累人家女方,怕遗传给孩子……”

绝望之际,儿子突然想到:

爸爸,我们去找桑叔叔吧!

对啊!王志清眼前一亮,13年前,儿子严重脊柱侧弯畸形,当时就是骨科的桑教授主刀做的手术,自那之后,他的手机一直保存着桑教授的电话。

王志清马上跑到,却被告知,桑教授早在2016年就被人才引进,到深圳去了。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拨起了那个珍藏13年的电话,幸好,号码没变!

电话那头,桑宏勋听完大概情况后,说了一句:

你来吧,我们想办法给他治!

听到这句话,王志清不争气的老泪直往下掉,他对儿子说:“走,找你桑叔叔去,13年前他能救你,这次也一定可以!”

赶往深圳的路上,王志清很清楚,这次手术,成则已,不成的话,儿子的下半生就搭进去了,桑教授的名誉也会受损。

但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好不容易抓住的一丝希望,不可能放弃。

入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时,儿子脖子里的肿瘤已经长得非常大,气管、喉结都被顶到了左边。

肿瘤是从颈椎里的脊髓神经根长出来的,疯狂往外生长,压迫气管,向下一直长到胸腔,顶住右肺。

从大脑通往全身的神经,都要经过颈椎,肿瘤长在这个关键的位置,真是握住了命运的“咽喉”。

它压迫到神经,就会导致四肢乏力、手部麻木,稍一活动就胸闷气急;压迫到右侧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上半身的血液回流受阻,躺下时头就肿胀得厉害。

如果不理它,会有什么后果?

一来,肿瘤会越长越大,严重压迫到神经、血管,导致上肢和颅内缺血,这就跟中风一样,很可能偏瘫。

二来,这是个恶性肿瘤,可能会出现转移,扩散到全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图片来源:soogif.com

但要摘掉这个肿瘤,又有多难?

肿瘤长的位置很刁钻,周围是重要的大血管,稍有差池,就会血管破裂,血如泉涌,即使侥幸抢救回来,因为失血导致脑细胞受损,也可能成为“植物人”。

肿瘤所在的位置还“神经丛生”,迷走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这些神经可不像血管那样切断了还能再连接起来,一旦损伤,要么肢体残疾,要么将来呼吸、心跳控制不好,连喝水、说话都成问题。

这个肿瘤还很大,切除后有可能出现气道塌陷,甚至还需要切除部分肺脏,重建胸廓。

总之,要想把肿瘤安全“剔”出来,犹如虎口拔牙,稍有不慎,非死即残!

图片来源:soogif.com

面对这样一场大手术,纵然身经百战的桑宏勋也是亚历山大。

术前一天,他把王志清请来办公室:

“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

王志清摇摇头,说了一句:

“失败了,我就抱着他的骨灰盒回老家,瘫了,我就养他一辈子,哪怕要饭,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的一口吃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把能用的高科技都用上了。

他们先用3D技术在电脑里精准重建了肿瘤及周边组织,并用3D打印机按1:1的比例打出来。肿瘤长啥样,包住哪些血管、神经和内脏,都一目了然了。

通过手术模拟系统,医生演练了无数次手术的步骤,对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进行模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一一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

术前,骨科邀请十几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了两次全院大会诊:

胸外科、心外科、普外科、影像科、颌面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病理科、输血科、肿瘤科……

第一次会诊,王志清忐忑不安地在会议室外等候,生怕专家们说救不了。第二次会诊,桑宏勋邀请他进去一起听,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当场听到这些巨大的手术风险时,王志清心里还是直发抖。

图片来源:soogif.com(图文无关)

术前那段时间,儿子一直在训练用左手吃饭,“万一手术后右手残废了,左手立马就能顶上。”

为了预防大出血,普外科的王元喜教授提前一天对一些血管进行阻断,这样可大大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室备了1万多毫升血,一个30岁的人,全身的血大约是4000毫升,够换两三次了。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手术在12月15日一大早进行。

那天,王志清早早起来,为儿子刮了胡子,父子俩轻轻地抱了一下,儿子说:“爸爸,你去看个电影吧,看完我就出来了。”王志清什么话也没说,把儿子送进手术室,就开始了度秒如年的等待。

手术室里,医生们戴上了一副特殊的MR眼镜,MR就是混合现实,既能看到真实的手术视野,又能把电脑里重建的3D影像投影到眼前,虚拟的肿瘤和周围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等,透过眼镜都看得真真切切。

虚拟的用来导航,看准了,瞄好了,再对着真实的下刀。

比如说,医生将指示笔放在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眼前的3D图像就能知道皮肤下面有哪些重要神经血管,避免切错。

但有了高科技导航,不等于高枕无忧。

从下刀那一刻起,你就得跟死神赛跑。

因为把肿瘤切出来的过程中,要同时离断颈内动静脉和锁骨下动脉,这意味着身体“停水”——血液供应被切断了。

如果不能1小时内争分夺秒地切完肿瘤、重建血管,右手很可能坏死,要截肢,大脑也会因缺血而大面积损伤。

重压之下,内心的湖面更要波澜不惊。

医生们相互打气,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图片来源:soogif.com(图文无关)

先把肿瘤完整切出来,立即用7厘米的人工血管重建右侧锁骨下动脉,恢复了右上肢的血供,再吻合修复重建颈内动静脉,

同时,仔细地分离保护了臂丛神经和迷走神经,保证了右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右侧膈神经由于完全被肿瘤包绕侵袭,只能忍痛切除。

最后,再将打断的锁骨和胸骨进行连接和钢板固定。

每个步骤,都干净利索。

△ 完整切除的肿瘤组织,三维重建和3D打印模型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关系

从早上8点多进手术室,直到下午4点,骨科主任桑宏勋才下台喝了第一口水,4点半,胸外科主任张建华被强制下台休息,骨科副主任樊晓海和副主任医师李匡文则一直奋战到手术结束,足足12小时。

而王志清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大气都不敢喘。

“我很想跪在手术室门口,但又怕影响其他家属和医生。”

这个陕西汉子,就这样不吃不喝地等足了一天。

得知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他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我就知道,桑教授救了他第一次,一定能再救他一次!”

手术很成功,医生准备的1万毫升血,只用了2200毫升,一直待命的心外科体外循环团队,也安静地撤离。术后,患者被送进ICU观察,1天后就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之中。

“我是他父亲,我只能给他一次生命,桑教授给了他两次,任何感谢的话,都太轻了。”

——王志清

最宝贵的信任

神经纤维瘤(简称NF),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遗传性肿瘤,比较罕见,目前尚无治愈手段,只能视乎肿瘤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比如切除肿瘤)。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王志清儿子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他已经有了一个最宝贵的“护身符”:信任。

当遇到严重的疾病,面临生命危险时,病人可能会迟疑,家属可能会逃避。医生,往往是那个最想救回你的人。

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自己的病人死掉,没有一个术者,不希望病人顺顺利利从台上下来。

但医疗都是有风险的,唯有你对团队全心托付,他们才能全力以赴。

第二次冒险救回王志清儿子后,桑宏勋最大的感慨是:

“病人这么信任,我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救人。”

患者和参与手术的多学科团队(左5为桑宏勋教授)

哪有那么多奇迹,你刚好信任,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信息来源:深圳卫健委、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