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的一种简单证法及其是否有必要证明 冷眼热风二0二

1+2=3的一种简单证法及其是否有必要证明  冷眼热风二0二  冯叙九  2021/1/21

一.与等式1+2=3有关的文章囘顾

首先囘顾一下”1+1=2另一种证法”(冷眼热风二百)和”试着初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冷眼热风二0一)这两篇文章,尤其是第二篇文章是在第一篇文章的基础之上证明起来的.而第一篇文章则是利用太极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公理或公设证明的.那么太极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是以什么作为一种基础的呢?当然作为哲学理论的核心太极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其基础是既牢固又广泛的.我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其中之一种基础,这就是古人的结绳记事法.

“结绳记事”(附录(1))一文说:

“结绳记事,指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结绳记事已经不知不觉地用上了初等原始数学.那里的"1"就是根据事物数的特性打了一个结,而"+"就是表示再或又的意思.古人打了一个结再打一个结或又打一个结这不就成了1+1了.至于"="等号或等式不就是相当于现代天平的横梁或称杆,当它们处于水平状态时就是左右相等的了.

二.等式1+2=3简单证明

现在就再来简单证明1+2=3.

”1+1=2另一种证法”(冷眼热风二百)不就证明了1+1=2成立吗?也就是2=1+1成立.将2=1+1代入等式1+2=3左侧的2,等式左侧就成为1+2=1+1+1式子了.

现在随便到那个幼儿园去对小朋友们说:1表示一个小朋友站在操场上或体操房.而"+"表示又一个或再一个的意思.那么问他们这个等式1+2=1+1+1右边1+1+1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囘答:三或3个小朋友在操场上或体操房玩.如果你说1表示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再问等式1+2=1+1+1右边1+1+1是什么?他们定会异口同声地又囘答三或3个苹果放在桌子上.这就证明了1+2=三或3,这不也就是1+2=3得证之了.

三.等式1+2=3还需要证明吗?

我在”1+1=2另一种证法”(冷眼热风二百)一文末尾说了”有人说1+1=2无需证明,他这话没有错.我现在就是用无需证明进行了证明!”后来我在”试着初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冷眼热风二0一)一文又说了”我们古人结绳记事,他打了一个结再打一个结已经用上了1+1=2.因为头一结叫做1,第二个结也可叫做1,那么二个结放在一起就不能再叫1了.那怎么办呢?约定俗成,大家都称为二或简称2好了.于是就有1+1=2了.所以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在労动生产实践中的日用品而不是数学家厅堂上的工艺品!

现在1+2=1+1+1一式拿古人的结绳记事来说,打了头一个结叫做一或1打了第二个结也可叫做一个结或1个结,打了第三个结虽然仍可叫做一个结或1个结.但这三个结放在一起就不能叫做一或1了.也不能叫做二或2了.那怎么办呢?只能叫别的了,经过约定俗成大家就叫三或3好了.这样绝不会有任何混淆,于是就又有了1+2=3这个第式.那么1+2=3还需要证明吗?

等式1+1=2和等式1+2=3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在労动生产实践中就可以轻易得到还需证明吗?我再说一次: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労动生产实践中的日用品而不数学家厅堂上的工艺品!

四.等式1+1=2和等式1+2=3与哥德巴赫猜想不一样

人们往往把等式1+1=2和等式1+2=3与哥德巴赫猜想混淆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

其一.1,2,3都是很小的数字.

其二.等式1+1=2和等式1+2=3是非常明白确定简单的等式.

其三.等式1+1=2和等式1+2=3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在労动生产实践中遇到周围身边事物就可以轻易得到的.

其四.哥德巴赫猜想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強哥德巴赫猜想还是弱哥德巴赫猜想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们不仅包含个位数字还包含多位数字和高位数字甚至还包含无穷大的数!那么多那么大的数字哥德巴赫猜想是不是都成立?大概没人一下子就知道的.这才是需要数学家来证明的.

五.关于等式1+1=2和等式1+2=3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现在在网上仍然可见到许多证明等式1+1=2和等式1+2=3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本人认为哥德巴赫猜想是需要弄清楚的是需要证明的,因为例如微观基本粒子数目是无限的,宏观宇宙中的星球也是无限的,就连人类也已有七十多亿了.那么这么大的数字哥德巴赫猜想还成不成立有人知道吗?这些不进行数学证明人们怎么会知道呢?而等式1+1=2和等式1+2=3可就不一样了,人们很容易就弄清楚弄明白的.

至于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他用的筛选法是一种数论,我就不知道了.大概陈景润先生掌握的方法太多了不是所有方法都能达到1+2=3这一结果的.不过我确实不知道这么一个简单问题为什么要费数学家那么多的脑筋处心积虑地证明呢?也许我太孤陋寡闻愚昧无知了.

六.最后想说点心声

我在有生之年发现点思想混乱就想写点东西告诉广大读者.这些也就是计算机,宇宙学及最后的简单数学公式.可有些文章发表时遇到说有敏感词要修改才能发表.可我又不知如何修改.还有文章要申请原创才能公开,不申请原创就是私有不给公开.这样直到最后部分一些文章才集中申请了原创,不过有个别重要文章需要修改才能申请原创公开,我也不知道如何修改.现在我问我儿子能不能看到我的文章.他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我的图书馆.他反问我读者怎么看到我的文章?我囘答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已尽力了.我也累了由它去吧.其实我老伴也非常反对我写文章,说是无用.我告诉她,我也没办法.我控制不住要想问题.就说这点吧.

附录(1):结绳记事   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93%E7%BB%B3%E8%AE%B0%E4%BA%8B/2333887?fr=aladd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