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六棱长颈瓶长什么样
哥窑举世闻名,乃宋代名瓷之一,此倭角小洗为其经典之例。然哥窑样貌,众说纷纭,其名称未明示所属地区,难以判断确切窑址,或为浙江龙泉一对瓷人兄弟所立,瓷征究竟为何,尚未能定述。
目前从民间发现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看,有的“北宋官窑”也生产“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陶瓷器物,在此,不妨称为:“官窑哥釉”。有些人认为:尽管是“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只要是“官款”,便是“官窑”!这种说法虽然在字面上理解是正确的,但细细一想又感觉有些牵强,值得商榷。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2.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的纹样;3.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称为“攒珠聚球”。4.哥窑器皿口部边缘露出胎色呈黄褐色,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
哥窑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攒珠聚球”。“攒珠聚球”指的是哥釉的气泡非常密集,神似“攒珠”。“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布满于器物表面。
经典哥窑釉面滋润如酥,冰凉柔滑,光泽柔和,气泡自然开裂,紫黑色胎,釉面厚,圈足与胎体同为紫黑色,表面含有铁红锈色(铁足, 火石红色),呈现哥釉虽历经千百年,光泽依然柔和如新之特征,金丝铁线满布,开片裂纹自然均匀,细小(百极碎, 鱼仔纹),釉面与胎体紧密贴合,梅花型五面突出,外观浑圆,大器端正,充分显示古人高超设计与烧制精工技巧。保存良好,底色如白玉,裂纹自然千变,器型世上仅见,哥窑难得之技巧。关于哥窑瓷器最有特色的断纹来历,龙泉当地演出的戏剧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章氏兄弟都烧制青瓷,虽然品质都很好,但因为哥哥忠厚,所以他烧制的瓷器销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为了出气,偷偷往哥哥的窑洞里泼凉水,于是出窑后的瓷器上出现了这种奇特的断纹。说起断纹时,说还有一种说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导致了瓷器开裂。在看来,这是外行的传说,实际上这种断纹烧制的工艺极其复杂。
哥窑的产地和年代,是学术界近百年的未解之谜,因文献资料、出土器物资料错杂难分,而备受争议。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唯哥窑不见于宋人记载,直到明代宣德年刊《宣德鼎彝谱》,其中才提到“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