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的辨证论治

咳喘的辨证论治
咳嗽和哮喘都是呼吸系统的疾病,首先重视表里辨证。
概要
如有表证则需解表,根据风寒、风热的辨证结果,施以辛温和辛凉发散的药物。
咳嗽多以声音辨证,咳声清高病多在肺,咳声重浊病多在脾。
哮喘多以气息辨证,根据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的理论,呼出困难多从上焦心肺治疗,吸入困难多从下焦肝肾调理。
咳嗽
表证咳嗽,风寒束肺用三拗汤;风热袭肺用桑菊饮;风燥伤肺用桑杏汤。
里证咳嗽,脾肺气虚用六君子汤;肝火犯肺用黛蛤散;肺寒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肾水侮肺用附子理中汤。
哮喘
表证哮喘,首分寒热。
寒哮用射干麻黄汤;热哮用定喘汤。
里证哮喘,肺肾两虚用金水六君煎;肾不纳气用都气丸、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肾水泛滥用五苓散。
                                黄衍强  2021.1.17日
心得体会
咳喘两个字概括度很高,包括咳嗽和哮喘,
咳嗽和哮喘都是呼吸系统疾病,病位在肺,这两种疾病治疗起来都不是非常容易,
记的我在童年的时候,春天放风筝,跑来跑去,之后就开始咳嗽,咳嗽的还比较严重,迁延日久都不愈,
哮喘就更加棘手了,外不治癣,内不治喘,可见其病机是错综复杂的,
今天看了老师写《咳喘的辨证论治》这篇文章,简明扼要,
我们再来稍微发挥一下,
因为咳嗽和哮喘都很复杂,可能文章会有些长,
咳嗽概说
我们先来看咳嗽,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里面就记载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等
《诸病源候论·咳嗽论》里面记载的,除了五脏咳之外,还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
直到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把咳嗽归纳为外感和内伤,这就很实用,
他在《景岳全书》中是这样说的:“咳嗽之要,止惟二正,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现在我们在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时候,最先辨别的就是外感和内伤,
外感和内伤都是波及于肺,而引起的咳嗽,所以咳嗽的基本病机就是邪犯于肺,肺气上逆,与肝、脾关系密切,时间久了,会累及到肾,
外感一般是六淫侵袭,内伤一般是痰、火引起,总之无论是外感和内伤,都是影响到了肺,而引起的咳嗽,
清代程仲龄在《医学心悟》中对咳嗽有一段很形象的描述,他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意思就是说肺在五行中属金,就像一口铜钟,无论是外面的邪气入侵,还是体内病理物质影响到肺,那么肺都会像铜钟一样,受到撞击而产生鸣响,也就是咳嗽,
再多说几句,挺重要的,上面说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
治疗外感咳嗽的时候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物,因为外感为外面的邪气入侵,需要宣发出去,如果所以用收敛的药物,反而把邪气闭到体内,
那么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就是解表的,宣散的方法,解表宣散的药物容易损耗人体的正气,这时候如果用这些药,反而不会解除病证,当辨别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咳嗽,然后把致病因素解决,咳嗽就会自然痊愈,
我们再来看看咳嗽具体的辩证论治,
外感咳嗽
首先来看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
风燥又分为凉燥和温燥,
风寒袭肺证
第一个就是风寒袭肺,咳嗽的声音比较重,咽痒,咳的痰颜色为白色,质地稀薄,可能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清鼻涕等表证,也就是感冒症状,舌苔薄白,脉一般是浮紧的,
因为是风寒袭肺引起的咳嗽,所以治疗的时候要疏散风寒,配合宣肺止咳,可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用药如麻黄、杏仁、甘草、百部、白前、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等,
风热犯肺证
第二个是风热犯肺,咳嗽的比较厉害,咽痛,痰比较粘稠,颜色或为黄痰,咳嗽的时候会出汗,伴有风热感冒的症状,比如身热,恶风,口渴,头痛,流黄鼻涕,舌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引起的咳嗽,治疗的时候就要疏风清热,风寒的时候要散风寒,风热的时候就要散风热,因为是咳嗽,所以也要宣肺止咳,可用《桑菊饮》加减,
用药如桑叶、菊花、桔梗、甘草、杏仁、芦根、薄荷等,
风燥伤肺证
第三个是风燥伤肺,咳嗽一般是干咳,咽干,口干,就是一派缺乏水液滋润的表现,没有痰,或痰很少,而且还不容易咳出来,甚至燥热灼伤了肺络,这时候的痰就会带有血丝,这时候可能也会伴有一些表证,但是恶寒不会那么严重,只是微恶风寒而已,还有鼻塞,头痛,身热等症状,舌苔薄,舌质红,因为有燥热,所以是红色的,因为燥邪伤津,所以舌头上面也是干干的,脉浮数,
治疗就要疏风清肺,一定要润燥,然后止咳,可以用《桑杏汤》加减,
用药如桑叶、杏仁、沙参、麦冬、栀子、川贝、淡豆豉等,
这是温燥,
还有一种风燥是凉燥,就是燥证与风寒合在一起,也是干咳少痰,或者没有痰,因为燥者,水不足,所以痰液也就少了,也会咽干、鼻干,这是干燥,再伴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舌上面也是没有水分,所以也会舌干,
这时候有风寒表证,辛温解表就会伤及人体的阴液,本来就燥,所以用药需要两头兼顾,应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可用《杏苏散》加减,
用药如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甘草、紫菀、款冬花、百部等,
内伤咳嗽
再来看内伤咳嗽,
内伤分为痰湿、痰热、肝火、肺阴虚,
痰湿蕴肺证
第一个是痰湿蕴肺,咳嗽的声音比较重浊,痰多,质地粘稠,早上或者吃东西以后就会咳嗽、咳痰,吃了甜食油腻的食物会加重,因为痰而咳嗽,把痰咳出来,咳嗽就会减轻,还比较容易咳出来,可能伴有胸闷、痞满,体倦沉重、大便溏,这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就是痰浊、湿浊充斥,阻碍气机,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因为痰湿而引起的咳嗽,所以就要燥湿化痰,然后配合理气止咳,可以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痰热郁肺证
第二个是痰热郁肺,咳嗽气息会比较粗促,就是有热,需要加大呼吸量,往出散热,所以会气息粗促,痰的质地粘稠,黄痰,可能咳痰不是那么爽快,伴有一些热证,比如口干,想喝水,面色红,如果热比较严重,灼伤肺络,也会有痰中带血的症状,胸肋胀满,而且咳嗽的时候可能会有引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实就是湿热,
痰、湿、水、饮这些都是湿,都是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
既然痰热在肺里,就要清热肃肺,同时豁痰止咳,大家注意,这里用的是“豁痰”这个词,有种滑利顿去的感觉,可以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肺属金,所以清金就是清肺,用到“清”字,一般就是指的有热,就是针对热这个病机,才会用“清”字,所以就是清肺热,然后化痰,
药物如黄芩、栀子、桑白皮、麦冬、川贝、知母、瓜蒌、桔梗、茯苓、甘草等,
肝火犯肺证
第三个是肝火犯肺,咳嗽阵作,胸胁胀痛,咳嗽的时候引痛,感觉痰在咽喉处,有滞碍难咳出的感觉,伴有有火的症状,面色红,口干口苦,因为肝主情志,所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咳嗽会随着情绪波动增减,这是定位在肝很重要的一条症状,舌苔薄黄少津,就是火把水给蒸发干了,所以少津,脉弦数,
肝脉为弦,数为热,故为肝火,
既然是肝火犯肺,那就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可以用《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药物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青皮、甘草、青黛、海蛤壳等,
肺阴亏耗证
第四个是肺阴亏耗,既然是阴虚,那就是水液不足,就会有干的表现,所以也是干咳,痰少而粘,或者痰中带血,这也是虚火灼伤肺络的原因,
咳嗽的声音比较短促,伴有口干咽燥,或者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的证候,
既然是肺阴虚,那就滋阴润燥,化痰止咳,可以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如沙参、麦冬、桑叶、玉竹、天花粉、甘草等,
哮喘
我们再来看哮喘,
哮喘概说
哮喘的病机专主于痰,
哮喘发作的时候,是因为外面的邪气,引动了体内的“伏痰”,潜伏在体内的痰湿,痰随着气往上走,但是这个痰又堵塞了气道,就这样谁也不让着谁,流通不利,所以就会有痰鸣声以及气息喘促,
那么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就是痰,主要病位就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哮喘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
属于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所以发作期要祛除邪气,祛痰利气,缓解期要扶正治本,
发作期
我们先来看发作期,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
冷哮
第一个就是冷哮,喉中有痰鸣声,也叫作水鸡声,呼吸喘促,哮以声音言,就是痰鸣声,喘以气息言,就是呼吸喘促,所以哮喘一般都是共同存在的,这种冷哮,就是由寒而引发的哮喘,除了痰鸣声和呼吸急促之外,还伴有胸闷,因为受寒引起,外寒特别容易引动内饮,所以天冷受寒容易发作,喜欢喝热水,面色发青,这都是寒邪引起,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
弦脉亦主水饮,紧脉主寒,故为寒痰也,
既然有寒气,那就要散寒,有痰就要化痰,所以治法就是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可以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药物如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甘草等,
热哮
第二个是热哮,喉中痰鸣如吼,气息比较粗,因为有热,人体自动调节,需要加大呼吸,把热宣散出去,咳嗽可能会严重一些,痰质粘稠,一般有热的话,痰的质地都是粘稠的,伴有口苦,口渴,这时候喜欢喝凉水,汗出,面色红,这都是有内热之症状,舌苔黄腻,舌质红,黄腻一般提示有湿热,痰热和湿热都是一种病理产物,脉象滑数或弦滑,
滑脉亦主痰饮,数脉主热,故为痰热,
因为发作期为实,以痰为主,病位在肺,所以治疗就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可以用《定喘汤》加减,
药物如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苏子、半夏、白果、甘草等,
寒包热哮
第三个就是寒包热哮,就是外面有寒,而里面有热,也是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喘,呼吸急促这都是哮喘一般共有的症状,就不赘述了,有黄粘痰,或者黄白相间,黄为热,白为寒,从痰看,亦是寒包热,伴有热证,比如烦躁、口干、大便干,这是热,那么还有寒,这个寒怎么提现,就是同时伴有表证,就是风寒感冒的症状,比如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舌苔白腻,舌边尖红,脉弦紧,
本来就有痰热充斥,然后又感了风寒,所以就造成了寒包火的格局,所以引发了哮喘,就是哮鸣音和喘息并见,
既然有热那就清热,有寒那就散寒,同时用,所以治疗方法就是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解表散寒针对的是寒,清化痰热针对的是热,可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里饮的经典方剂,在这里针对的是那层寒,加石膏是针对热,石膏是肺胃热盛之良药,
药物如麻黄、桂枝、细辛、生石膏、杏仁、半夏、甘草、大枣等,
风痰哮
第四个是风痰哮,喉中痰液很多,哮鸣音就像拽锯声一样,或者像吹哨笛声,咳痰粘腻,或者是白色泡沫痰,没有明显的寒热征象,起病急,忽然就来,就像风一样,忽来忽往,发作前感觉眼睛、鼻子、咽喉、耳朵发痒,这也是风邪引起,所谓“风盛则痒”,然后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就会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所谓风痰,就是有痰湿,有风邪,
哮鸣音,痰多,舌苔厚浊,脉滑这都是痰湿之象,
忽来忽起,发作迅速,泡沫痰,眼睛、鼻子、咽喉、耳朵痒,这都是风邪之象,所以称之为风痰哮,
这种类型的的病机就是肺中有痰浊,然后又有风邪引触,造成了肺气的升降失司,
既然有风有痰,那就祛风涤痰,同时降气平喘,可以用《三子养亲汤》加味,
药物如麻黄、杏仁、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等,
虚哮
第五个是虚哮,虚哮就是哮喘伴有虚弱之证,首先就是哮鸣音,虚哮的哮鸣音就像鼾声一样,因为有虚的因素,所以声音低,气息短,只要一活动,喘就会加重,这种一活动就加重也是虚弱之证的典型表现,另外,只要是发作期的,哮鸣音都很明显,缓解期的哮鸣音都不是很明显,或者有轻度的声音,
虚哮因为是虚弱,所以咳痰无力,痰可能是清稀的,也可能是比较粘,可能是偏阴虚,也可能是偏阳虚,还会伴有瘀血的证候,比如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
偏阳虚的面色苍白,口不渴,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的颧红,咽干口渴,烦热,舌质偏红,脉细数,
这种虚哮,疾病时间久了,痰气瘀阻,同时肺肾两虚,导致摄纳失常,
所以治疗就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可以用《平喘固本汤》加减,
药物如党参、黄芪、沉香、胡桃肉、虫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花、陈皮等,
前面说哮喘的核心病机就是痰,所以发作期的证型里面都用化痰的方法,
还有一点就是根据哮鸣音判断,有的类型的哮鸣音是不一样的,比如冷哮是喉中有水鸡声,热哮是喉中痰鸣如吼,风痰哮是声如拽锯,或声如哨笛声,虚哮是声音如鼾,可以根据不用同的哮鸣音也可以帮助判断哮喘的性质,
缓解期
然后我们再来看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
第一个是肺脾气虚,缓解期一般没有发作期那么急,也没有很重的哮鸣音,都是患病时间长了,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虚弱,
所以缓解期,就以治疗这些脏腑的虚弱为主,调理身体,使身体平和,疾病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治愈,
肺脾气虚的表现,首先肯定有反复的哮喘发作史,再有一些肺脾气虚的症状,比如气短乏力、自汗、怕风,易感冒,这是肺气虚,还有饮食不佳、大便溏稀,这是脾虚的症候,而且脾于肺是相生关系,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有“培土生金”法,就是通过健脾而增强肺气,
那么治疗的方法就是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可以用《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如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芪、防风、五味子、甘草等,
肺肾两虚证
第二个是肺肾两虚,这也是有哮喘的发作史,会有肺气虚,肾气虚的表现,
肺气虚比如有气短,活动加重,心慌,不耐劳累,肾虚可能是肾阳虚,也可能是肾阴虚,
肾阴虚的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虚的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纳气不深,感觉气沉不下去,这叫肾不纳气,也是肾气不足的一个表现,
治疗就以补肺益肾为主,可以用《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药物如熟地、山萸肉、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胡桃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
治疗哮喘所有的方剂里面,几乎都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是古方《二陈汤》的组成,是治疗痰湿的基础方剂,这也侧面印证了哮喘最关键的病机,或者病理因素就是痰,
再概括一下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桑杏汤》
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哮喘
发作期:
冷哮:《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虚哮:《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现在是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率会比较高,大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平时注意饮食,不要伤了脾胃,因为脾胃足,抵抗力就强,情绪也要保持平和,情绪不良的人,那么他的消化系统,也就是脾胃往往也不会好,脾胃不好,那么肺气就不足,抗病能力就下降,然后呢,尽量不要熬夜,熬夜对身体消耗太大,总之饮食规律,心态平和,睡眠充足,再加上适当锻炼,那么大家就会身心健康,
祝大家元气满满,身心俱佳……
                                2021.1.18    写于北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