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入道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图源:一只饭包)
熏香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便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
西周时期,政府已设有专司熏香的官员,熏香成为王室贵族的时尚之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对香草认识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流行佩带香草,熬兰为膏,以郁金入酒等。
最迟于战国时出现了在室内熏香的习俗,随着熏香习俗的传承与流播,熏香文化得以发展,各式各样的熏炉也应运而生。
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
凤翔博物馆藏
熏炉顶端有一凤鸟,其下为圆形的炉体。炉体分内外两层,外层为一镂空的蟠螭纹外罩,从中腰分为上下相等的两个半球,中腰上有4个衔环兽首,附着于上半球的下沿。炉体下有空心八角形立柱和覆斗形底座支撑。底座纹饰镂空,有虎纹和人物等形象。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熏炉的风格开始由异彩杂陈的局面逐步趋向统一,出现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
博山炉,汉代人直接叫作“熏炉”或者“香炉”,博山炉的名字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其设计是由山峦层层交叠而成。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正是象征“三座仙山”的意境,并于炉盖上再刻画人物及异禽珍兽。
由于博山炉设计特别,炉盖更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因此它并不像一般的炉香烟直接向上,而其出烟孔是利用山势的层层交叠,多开在曲折隐蔽之处,平视时不见其孔隙,熏烟之时烟会环绕在香炉盖的周围,形成像山岚的形状,之后再袅袅上升,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1
造型优美的博山炉是代表两汉风尚的标志器物,活跃在两汉400年间的历史舞台上,两汉之后因社会巨变博山炉逐渐退出主流社会。
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战国时代出现了较早的熏炉,到了汉代,质地多样、形制丰富的熏炉大量出现。以炉焚香,既提高了香料的燃烧物化能力,又保持了燃烧体的清洁卫生,因而很快风行于世。
四连体铜熏炉由4个方口圜底小盒组成,平面成“田”字形,各小盒互不通连。座足中空,可以见到炉体浇铸的柱状浇口。这种熏炉的盖、炉体盒座足应是分铸的,4个分离的炉体内铸成后,嵌入座足的内范中,在浇铸炉足时才合。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能用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从而获得混合熏香的高级定制效果
西汉中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来自东南亚的苏合香、龙脑香等脂类香料输入中国。这类香料在使用时需于其下放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香料徐徐燃起,炉身较浅的豆式香炉无法适应此种需要。与此同时,香料的制作工艺也愈发精细,与之配合的新的香炉形式——博山炉出现。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
西汉刘胜墓错金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院藏
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西汉刘胜墓骑兽人物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院藏
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成。底盘内有一骑手力士。添加概述 兽昂首,张口欲噬,颈前伸作挣扎状。力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抬首侧望。炉身微鼓,壁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云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物驱使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
西汉降龙博山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为一条身体盘曲的龙,两爪撑地,昂头张口吐舌。一人蹲踞在龙身之上,左手推开龙头,右手托举奇峰耸立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似有力举万钧之势。
汉神兽纹博山炉 河南博物院藏
器由炉、支柱和底盘三部分组合而成。炉体近似桃形,炉盖顶饰一飞鸟,其下有多座相连的山峰,山间饰线刻神兽纹。炉底亦饰线刻神兽纹,并随山势和兽纹的走向,有镂孔多个。其一侧附一矩形纽,纽内套一环耳。支柱为一羽人。羽人下有神龟及四神兽组成的基座。底盘侈口,折沿,浅腹,平底。素面无纹。
鹤踏龟背铜博山炉 魏家庄汉墓出土
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博山炉
海昏侯墓共出土博山炉11件
海昏侯博物馆藏
博山是汉代传说的仙山,当熏炉中焚起香料时,青烟缭绕峰峦之中,水气蒸腾,一派海上仙山,云雾盘绕之象,宛然仙境。造型独特的博山炉,是汉代的神仙思想的体现,当时全民求仙,博山炉也成为了长生不老思想影响下的寄托之物。
汉代是博山炉发展的鼎盛时期,铜制博山炉以西汉武帝时期最为典型,到东汉时期则流行陶制博山炉。
东汉绿釉博山炉
湖南博物馆藏
东汉釉陶博山炉
洛阳博物馆藏
采用立体堆塑工艺,器盖部分以“勇士搏兽”为题材,器座为猛虎回首撕咬。
2
乳香是在南越王墓的西耳室一个漆盒内发现的,共26克。乳香主产于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地区,是乳香树渗出的树胶和树脂凝固而成的香料。汉代乳香是否已经输入中国虽无文献记载,但从南越王墓的发现来看,乳香在西汉初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
汉代的博山炉被设计成深炉腹、高耸的炉盖,炉盖上有细小的孔眼,这种设计与燃烧树脂香料的方式密切相关。树脂香料不可点燃,只能以烤熔化。树脂型的香料改变了古人直接焚烧艾草、蕙草等植物性香料的方式。
3
熏香在净化室内空气之余,还可以改善自身体味。当时女性对于香料的使用趋之如骛,日常的熏香被认为是保养仪容、增强风度的有效方法。
用香来熏衣熏被也是熏香的主要目的之一。古人的服装质地与今人不同,丝质、麻质等较多,易遭虫蛀,因此熏衣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生香使自身清爽,也是防虫的实际需要。
马王堆出土的这套竹熏罩、彩绘陶熏炉,是现存最早炉、罩成套出土的熏香用具之一。使用时,将香料焚烧,罩以外蒙细绢的竹熏罩,缕缕清香透过细绢均匀散发, 既可熏香衣物,又能祛除秽气,杀菌消毒。
4
东汉末年,随着儒学和神仙信仰逐渐走向瓦解,博山炉日渐式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百姓普遍信奉佛教,中国熏香传统习惯和佛教融合在一起。汉代流行的山峦起伏、丛林蔽障、野兽神人出没其间的博山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装饰代之以莲花、宝珠之类。此时出现了青瓷制作的博山炉。
南朝洪州窑青瓷仙人博山炉
南昌县博物馆藏
此器底部盘中高柱承托炉体,上方炉盖雕塑层层瓣片,似如山峦叠嶂,顶上中央直立一仙人。博山炉焚香,散发香气消除室内污秽空气,驱赶蚊蝇。
博山炉至隋唐尚未绝迹。唐代熏炉的造型趋向多元化,制作更加考究,外观更加华美。
韩国百济金铜博山炉,公元六世纪左右,即中国隋唐时期
唐代绿釉莲瓣盘龙博山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到了宋代,统治阶级提倡复古,博山盖式的香炉又一次大规模出现。随着明代宣德炉的出现,博山炉从此销匿。
北宋青白瓷博山炉
三峡博物馆藏
参考资料:
【1】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2】阮晶京 博山炉的历史
【3】刘芳 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