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所需要的一种文化
评课所需要的一种文化
唐建新
在哈尔滨会议上,出现了多次全国性会议所没有过的情况,即评课中的互不理解互不相让。
一般情况下,在全国性会议上做课,是不容易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的。见仁见智,互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正常的情况。而这一次的哈尔滨会议上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某省的教研员在本省教师上课外省教师给以了不太认可的评议后,执意孤行,坚持辩解,找出很多理由来说,主持人两三次打断,要求不得再行辩解,仍然强词夺理。二是另一个个省的教师被其他省的教师在互动时给以了不高的评价后,居然在次日早餐时提出要评议者所在省教研员叫出评议者来当众赔礼道歉,甚至提出还得在会议上赔礼道歉!有人推测后一事情可能与该省教研员幕后做推手有关,我不这么认为,但是,也的确由此可以看出该省参加会议者的基本修养是严重缺乏的。
做课的老师应该广纳百川,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意见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通过这样的活动往往会使得自己活得平时很长时间的不到的启迪;评课者则应该改变观念,站在欣赏的角度去发现做课者值得肯定的长处,也是的自己在观课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当然,很多参加会议的人员是希望会议拿出一个值得大家遵循的标准,以直接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学。一些老师也习惯于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法宝。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是难以统一认识的。分歧往往就产生于此。
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评课标准,应该说很难有。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侧重也不太一样,对于一堂课来说,自然就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存在。要说统一的东西,那就是比较抽象的诸如学生的学习收获,学生获得快乐体验,等等。
站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不同的人又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追求。本人就认为一堂语文课应该在三个层面上让学生学有所获:一是语言文字上有新的进账,即学习积累到了一些新的字词句段等语言素材;二是智力上得到开化,读书明理,明白了一些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新认识;三是在情感意志上得到点化,增加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主持人要我点评几句时,我说了这样三层意思:
我们应该将求全责备的评课改变为发现与分享式评课,一起分享做课者的辛勤劳作以及付出的富有启迪的智慧;只要继续求全就一定会责备,就一定认为这是永远的严于律己的苦海无边的遗憾艺术;二是用课文内容来教学生,让学生体会经典文章的超越时空的内容魅力,为学生的终身的精神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架;三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形式主义的桎酷下解放出来,所有的名词术语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很容易使人疲惫的,只有内容才有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