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虽是女儿身,却秒杀一众男诗人,不愧第一才女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 ◆

内容来源 | 李清照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不是没有道理的,李清照词有3种不同风格,一种是极婉约的,另一种是婉约中带有一些高远的味道,第三种则是完全脱离了女性味道,非常深沉有力。以词的境界和格局来说,是层层向上的,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显然就是第三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在元宵佳节这一天,通过对比的手法,写今日流落异乡的悲凉与往日汴京元宵的欢乐,抚今追昔,大喜大悲之中,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不像是女儿之词,秒杀一众男性词人。

上片首二句描写元宵节晚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片璀璨绚烂,紧接着却“人在何处”,那些故人身在何处,而我又在何方?这是一句长叹,只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然后又写春景,浓烟似乎把柳色都染得更深了一些,这是春景,宋庭南渡到了江南地界,江南的春天我们都知道,是有烟花味道的,所谓“烟花三月”嘛。

梅花已经凋落,所以笛子吹出的是《梅花落》,这曲《梅花落》啊,是幽怨婉转的哀声。“春意知几许”,还能有多少春意呢,虽然柳色已浓、梅花已谢,但还觉得春意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佳节天气真好,暖风拂面,可谁又能保证风雨不会转眼就来呢。人说居安思危,可李清照所面临的时局,连安都算不上,她又怎会有心情去享受佳节的气氛,所以客人们驾着宝马良驹来邀请她赴宴,她都因为“忧愁风雨”都拒绝了。

上片写的是今日元宵,词句非常平淡,却把李清照饱经人生忧患后的黯然心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下片一转,“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想当年,国家全盛之日,每个元宵佳节,我和小姐姐们一起嬉戏玩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头上戴着翠羽,还有金线撵成的雪柳,我就是这条gai上最美的妞儿,那时候多么美好啊。前六句非常具有青春应有的活力,记忆中那个娇憨活泼的少女宛在眼前,元宵节也过得有滋有味,只因国力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肆意地享受生活,用少女心声侧面衬托出了往日汴京的热闹繁华。

再看如今,人老珠黄,形容憔悴,头发乱得像鸡窝也懒得梳理,都不敢在白天出门,怕被人看见了笑话。而且孤苦伶仃一个人,出门去又能干嘛呢,还不如藏在帘子底下,暗中观察,偷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繁华早已成为过去,如梦如幻,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今夜还能苦中作乐,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她的国家破亡了,她的家庭破碎了,还遇到个大猪蹄子,欺骗了她的所有感情,把她晚年最后一点美好的梦幻都击碎了。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笔下也有女儿情事,但从中读到的全是对个人境况的哀叹,对国家破败的哀伤,她忧愁风雨,是忧愁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是对宋庭苟且偏安的哀其不争,从盛日到如今,个人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局势也是截然不同的,时光倏忽几十载,恍若隔世。

这是典型的李清照晚年词,另一首《声声慢》则有所不同,开篇就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凄婉异常,自己就像零落的菊花,憔悴至此。整个人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也作于靖康耻之后,但所抒发的感情更多倾向于个人,读《声声慢》,只要体会过愁滋味,就能读懂,而要读《永遇乐》,除了个人的愁,还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读懂李清照内心的悲。

再如她更早期的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这些就纯粹是女儿话的作品了,婉约、温馨,非常具有词本应有的格调,因为词本来就是写个女孩子歌唱的文学形式,但随着个人经历和心境的变化,李清照不得不在词里剥离女儿情态,融入更多悲怆深沉的意境,其实对于李清照来说,她本意是不愿意写这样的词,她认为“词别是一家”,诗就该言志,词就该言情,她在诗中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词里就没有这样飞扬豪放的句子,可能是她在创作时有意克制,有点可惜,好在后来出现了一个叫辛弃疾的人,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