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孤儿。

大家好,我是江晓。

何为事实孤儿。百度百科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以上重残是指一级二级残疾或三级四级精神、智力残疾;重病由各地根据当地大病、地方病等实际情况确定;失联是指失去联系且未履行监护抚养责任6个月以上;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是指期限在6个月以上;死亡是指自然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失踪是指人民法院宣告失踪。

我认识的慈善组织中,经手的事实孤儿有很多很多,现在我国也把事实孤儿的保障纳入了儿童福利的保障制度。

但不符合“事实孤儿”这一基本定义的事实孤儿也有很多很多。

比如父母双双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或者各自已经离婚在外地已经各自组成家庭的,又或者父亲或母亲一方判刑入狱多年,另一方抛弃孩子远走他乡,杳无音讯的。这些孩子好一点的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照顾,差一点的有叔叔大伯婶婶大娘看管,最不济的就是走街串巷吃百家饭的弃儿的。

这些孩子,这些年都统称为“事实孤儿”。

记得去年当地有一起命案,四个男孩子打架,其中一个被捅死,三个是初三的学生,一个是职高的学生,多大仇多大恨?小小年纪能下手捅死人?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当时我就调查了这四个孩子背后的四组家庭,三对离异,孩子均被半抛弃状态,常年跟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还有一个父母虽然没离婚,但常年在外地打工,各打各的,也处于分居状态,孩子还是依然跟着家里老人。

命案的起因是因为职高的学生在中午无意路过那所初中的校门口,正巧赶上学生放学,职高的学生随手拦住一个学生问,哎~伙计,你有烟吗?得到学生否定的回答后,职高的学生也就离去了。

那么巧合,晚上大家又在同一个广场上遇见了,初中那个孩子觉得在和两个同学逛街,你中午截我问我要烟就是在攻击我欺负我,我现在这边三个人,肯定能把你揍一顿出气。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结果没想到,对方身上带了刀具,在混战过程中,一刀捅死了这个初中的孩子。

后来具体怎么处理的我没有细问,只是这件事情是不是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国事实孤儿人数庞大,没人做过具体统计,于心不忍,也真心不敢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

有人说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太对了。看看这些孩子们,可怜不可怜,造成他们可怜因素的不是别人,而是生了他们却不养他们的父母们。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就像前几天我发的那篇《你生孩子不是为了讨好男人》的文章,文章里面那些多胎家庭所“饲养”的孩子也和事实孤儿没有两差,没有父母的陪伴,满眼看到的只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姆,可怜不?你说作为成年男女,你不亲自养他,你选择生他干什么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性器官发育成熟了吗?

这类孩子虽然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将他们的福利保障越加完善,但说实话,别人给予的再好,受到的善意再多,也抵不过爸爸妈妈的笑脸,也比不过一个温暖而有烟火气的家。

由于事实孤儿成长的特点,他们从小就没有亲人的陪伴照顾,没体会过父母和家人的那种和谐温暖,没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支持;长时间来在冷漠和孤独的环境中形成的性格是孤僻和怪异的,和在正常家庭养育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冷傲,欠缺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情商,感受不到来自别人的善意,性格偏执,极端思想严重。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就像我上述提起的那起命案,职高生直截了当不算尊重的问一个初三生索要香烟,初三生对于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认作为攻击性的欺辱。其实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这种路上的搭讪,也算是男人之间一种关系方式,虽然不算友好但也完全上升不到攻击性可言。但在事实孤儿眼里,这种细微的感觉就会被无限制的放大,因为事实生活中没人在意他的想法和内心感受,他就要把这种憋屈发泄出来。

曾经香港一家调查机构对1000名20到35岁之间的“事实孤儿”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示,“事实孤儿”的犯罪率是普通孩子犯罪率的三倍,要比普通孤儿也要高出许多。

没有有效的家庭陪伴,没有父母的呵护和关怀,会让事实孤儿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一项调查表明:37.8%的事实孤儿会因为受到嘲笑而自卑;23.3%的事实孤儿经常会难以入睡,会做恶梦;32.4%的事实孤儿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时候这种心理问题甚至会演变成对这个社会的仇恨。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事实孤儿的成长之痛,归根究底来自于不负责任的父母,为了一己私欲,一夜春宵不顾后果的生下孩子,然后又为了自己的潇洒而抛弃了他们。

孩子何错?这个世间真心最要经过层层筛选考试选拔的就是父母了,不是什么人都配生孩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