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有哪些过不去地方要纠结

“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我觉得,从楷书过渡到行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实上,楷书是我们规规矩矩来写,楷书也是认识汉字认识现代汉字的标准依据。而事实上,行书才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用的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因为楷书写起来太慢,行书不快不慢,所以大家最喜欢写的是行书,最喜欢品评和欣赏的也是行书,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优秀作品最多的也是行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最常用的字实际上是行书。在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里边,行书是我们使用率最高的书法。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我们知道,在学习楷书阶段,我们已经对书法的笔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起码我们在楷书的笔法里边,书法的基本笔法原则,基本上都得到了一些解决,那么楷书的笔法大多数情况下跟行书里边的用笔,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我们开始学行书的时候,也应该像写楷书那样继续学习行书,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有人会说了,行书就是行书楷书就是楷书,为什么要像楷书那样学行书呢?这个还真不是我们瞎想象的。行书要当楷书写,楷书要当行书写,启功先生曾经也是这样说过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学者张志和在《谈怎样临写圣教序》这篇文章中回忆启功先生对楷书和行书的关系时说:"恩师启功先生说过,行书要当楷书写,这个道理也须明白,所谓行书,就是在楷书基础上加快运笔速度将楷书的标准笔画作些变通,有一些笔断意连,游丝牵线的变化笔法,使字更生动,但对于初学行书,功力不到,很容易导致运笔浮华,点画失位,而显得紊乱。所以不妨把行书当楷书写,容易写得稳妥,久之,自然也能逐步达到形神俱似。"张志和先生为我们介绍的启功先生关于行书和楷书关系的这一段话,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所说的楷书要当行书来写,也是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让我们能够在写行书的时候写的,不要过于的油滑而要稳重一点,这就必须要把电话写得非常的饱满。不过,我们认为,我们当代学习书法和启功先生时代学习书法的方法有了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

到底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对于笔画的分析比较科学,也比较系统了,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找到了学习书法的最基础的一些规律,能够准确的反映对书法用笔和结构的操作化把握。因为我们把笔画分解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统一之后,这三个环节,无论是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还是篆书里边,都是共同存在的。所以,每一种书法的笔画,它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学习行书的时候,当然跟楷书也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行书的时候,要按照行书自身的一些特点去学习行书,而不是像楷书那样直接的去写楷书。这就好比我们学了楷书,比如我们学的是欧阳修的楷书,但是我们要换一种楷书,学的是谁呢?是学颜真卿的楷书或者是柳公权的楷书,或者是学虞世南的楷书,这些楷书都叫楷书,但是笔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些笔画结构的共同规律。因为不论楷书还是行书,笔画里边的结构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起笔,有行笔,有收笔。如果我们看准每一个笔画起笔是怎么起笔的,行笔又是怎么行笔的,收笔又是怎么收笔的,把这三个部位准确地把握正确,那么我们临摹字帖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因为这种书法训练方法在楷书阶段也是这样训练的,所以这个方法,在学习行书的阶段,仍然是最有效最核心的方法。通过对起笔、行笔、收笔的分析,我们对楷书的书法也是这样学会的,那么,我们沿着这个路子再继续学行书,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所以就这样一个原则性方法来讲,我们学习新书和学习楷书没有什么区别,也是科学上是成立的。行书和楷书唯一的区别就是,行书里边笔画连带的互相呼应的成分要比楷书多得多。在楷书里边,是不强调牵丝映带这样一种笔法的,但是,在行书里边似乎就是一种常态情况了。怎么样像写楷书那样,把楷书里隐藏的那些笔画给它拉出来,再给它有一些环绕或者牵丝,这样,就是行书的笔画了。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行书,每一个字的结构都是有牵丝映带的,但是行书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确实是非常连带和紧密的,这是它跟楷书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学习行书方法上,笔画分析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话,那么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字帖的问题,选择字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般的字帖选择原则是“通学一家”,意思就是说,首先在一个书法家的系列当中去学习,不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这样选择字帖,这是一个一般的原则。比如说我们学的是颜真卿的楷书,我们不但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还要学习他的《颜勤礼碑》等等好几种楷书。那么,我们接着学行书学谁呢?我们还是学颜真卿的行书,我们学的是欧阳询的楷书,那么,我们接着还是学欧阳询的行书,这叫“通学一家。”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除了我们同学一家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选择与楷书不是一家的行书作品来学习,这也是一种更多的书法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在行书选择字帖上面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选墨迹,一种认为是选碑帖,到底是墨迹好还是碑帖好,其实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碑帖比墨迹要好一点,因为对我们初学者来说,碑帖可以省去墨迹里边复杂的用墨关系让笔画、笔法和字体的结构更加的简练单纯一些,我们通过单纯的笔画,可以较快地理解行书的笔画用笔,这样,我们也容易初步的入门。把笔画写好,把每个字的结构写好,我们练了很多的字之后,那么行书的书法语言,基本上的规律和大体的一些特征我们就会有初步的直观感受了。之后呢,我们就可以大量的去临摹包括墨迹字帖了。我个人的建议,如果我们开始选择碑帖,那么,我们就选《圣教序》这个字帖比较好。《圣教序》这个碑刻拓本是从唐代流传至今,较为全面介绍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一个字帖,它的字迹比较清晰,行书的代表性很强,因为它是从王羲之最优秀的书法作品里边选择出来的一些代表性的经典,总字数1600多个,没有一个重复写法的字。虽然不是原稿墨迹是一个集字而成的字帖,但是它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这里边的字是经过集字者认真筛选出来的一些字。同样出现的字,在集字者在选择的时候,会把一个最好的字或者跟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能够互相呼应的字才能选上,所以,我们学习这个字帖作为练习行书的字帖,范本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历代书法家最喜欢学习的一个行书字帖。

如果有人喜欢墨迹的字帖,那么,这个选择也是不错的,我建议我们就从王羲之最著名的行书字帖《兰亭序》开始学起。《兰亭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个著名的散文作品,它的文章美书法也美,我们在学习这个字帖的时候,不但可以享受到书法之美,也可以享受到文采之美,这种书法和文采都很美的字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少的。而且,《兰亭序》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具备了中和之美的优势,就是既不是太夸张,也不是太柔弱,而是在刚柔之间选择了一种温和而冲淡的这样一个美学的取向,所以,对我们奠定一种平和而激不激不厉的这样一种书法的审美,向未来的各个方向继续发展,是一个较较好的基础性的字帖。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学一种个性太过于张扬的这样一个字帖,那么我们的发展方向就会受到一些限制。

我们打个比方来讲。有一种“辣”字帖,也特别的“辣”,有一种字帖特别的“甜”,而《兰亭序》这个字帖,就是又不是太辣,也不是太甜,而是不咸不淡,比较中合的一种味道,那么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中合的味道,把它掌握的恰到好处,既不是太辣又是太甜,适应的口味就比较多了。如果将来要发展其它个性很强的风格,向着更“辣”的方向或者向着更“甜”的方向去发展,你的“中和”味道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起点,因此上我们学习《兰亭序》这个字帖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现在我们学习书法的教学里边有一种倾向,好像认为大家都在学习《兰亭序》,你也学我也学,是不是这样学下去大家写出的面貌都一样,有点太腻了呀?我觉得这个想法真是想多了,历代很多大书法家,他们都要学很多的字帖,不是说我们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只学《兰亭序》这一个字帖就够了,不是的,永远不会是这样,我们还有一些很多的行书字帖,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贴》、米芾的《蜀素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等,我们都要去学,如果我们不去学这么多的字帖,我们的行书也是学不出来的。所以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也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而且为了满足或者是证明他们说的正确,就认为哎呀《兰亭序》不要学了,要学米芾的等等,这一说法我认为都不是正确的说法。如果按照他们那样一种说法,如果大家都去学米芾的字帖,那么人人都去学米芾,我们将来学出来的书法,是不是千千万万个人都是米芾了?这样一个面貌是不是也很腻了呢?事实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一生要学很多的行书字帖,不可能只学《兰亭序》这么一个行书字帖,刚才我们说过了,学一个行书字帖是完全不能满足我们学习需要的,就像学习楷书,我们学习一个字帖也是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看书学习需要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字帖的时候,如果自己喜欢别的字帖,那倒另当别说了,比如说,我就是喜欢米芾的行书字帖。那我们就去学米芾的行书有什么不好呢?其实,学习书法,选择任何一个字帖都是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学习的是最经典的书法字帖,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学所有的行书,最后都是万法归宗。

因为我们学所有古代行书字帖或者行书书法体制,都是从王羲之和王献之这样一个体系中得来的。因此,不论学哪个字帖,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二王这样一个体系上面来,只不过,后面的唐代的宋代的这些行书都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他们在王羲之这样一个基础上,向着不同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当然是一种百花盛开的盛况了。但是我们一开始去学《兰亭序》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此外,我们把二王系统的书法学好,将来对于我们开拓更广阔的书法领域也是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书法的传统有两个传统,一个叫做“帖学”传统,这个传统可以叫做老传统,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长久的一个书法传统。还有一个传统叫做新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碑学”传统,我们现代书法更提倡把碑学和帖学两个传统结合起来,叫做碑帖融合的书法新道路。所以我们学好《兰亭序》对我们将来走上帖学系统的发展或者走向碑帖相结合的发展,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所以,一个是我们学习行书从楷书过渡到行书要把方法掌握好二一个就是我们把字帖要选择好,在选择字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量的选择中合一些的字帖,就是不要太个性化特别强的或者风格特别强的。当我们有了比较好的书法基础,就是行书书法基础或者书法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之后,我们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风格这也不完全是因为要开创自己的书法风格,风格毕竟是学书法比较靠后一步的事情,我们刚刚开始学习书法,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经典里边去,把经典的精华学出来学进去,最后我们掌握了经典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用一法去破万法。然后找到自己的新法。(本文4497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