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不乐

忽忽不乐


【拼音】:hū hū bù lè

【释义】: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感觉;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出处】: 《史记·梁孝王世家》“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日孝王。”

【成语典故】

司马迁在《史记·梁孝王世家》里用了不少的笔墨,看起来是通过写梁孝王与汉景帝之间的权力斗争来反映家庭伦理被王位继承所扭曲的政治悲剧,实际上也透露出了他对封建制度下王朝继承固有矛盾的质疑和反思,这个反思其实已经涉及到“人治”的漏洞,当然也有面对这种漏洞史家的无奈。

梁孝王刘武是西汉孝文帝的二儿子,汉景帝是刘武的大哥,兄弟两个感情很好,尤其是他们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刘武。按照汉朝通例,诸侯王连年入朝或是入朝后不及时返回封底,都是不允许的,可是梁王刘武基本上想入朝打个招呼就可以,“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每次更是留住长安很长时间。

问题是,汉景帝有次和梁王宴饮,一时激动就说了句话:“千秋万岁后传于王”,表达对梁王的认可和喜爱。

其实像这样的场面,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激动万分的许诺也许出自内心,但是归根结底和自己的私心不符,更和打算“从龙登天”的大臣们利益不符。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梁王本来就有更进一步的愿望,既然得到了哥哥景帝的承诺,自己高兴,母亲窦太后也高兴。

几年后,汉景帝的太子位置空悬,窦太后强烈要求立梁孝王为后嗣,但是以袁盎为首的一批重臣表示反对。根据褚少孙的补充内容来看,袁盎大举特举春秋战国的例子,“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父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窦太后最终被说服了,看来她的确怕引发后代子弟们纠缠不清的一笔乱账。

可是梁孝王刘武的愿望落空了,他为泄私愤,派刺客刺杀了袁盎,这一举动触怒了景帝,尽管事后刘武一再赔罪,尽管窦太后依然用亲情逼迫,但也阻止不了兄弟两人的疏远和分离。梁王刘武既后悔又怨恨,每天“忽忽不乐”,最后得重病死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