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崔蕴华《说唱、唱本与票房:北京民间说唱研究》
本书主要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唱本为中心,研究北京民间说唱的种类、渊源及其地方文化特点。从历史渊源看,北京地区的说唱发展于金元,转变于明,至有清一代遂成大观。满族皇室的重视、整体文化生态的鲜活,均促进了北京说唱文艺的繁荣。
从艺术方面看,北京地区的说唱在情感表达、文体创新、诗体创新等方面颇有新意;当一种说唱艺术传唱市井、口传心授之际,坊间刻本、抄本亦会随之盛行。这些泛黄的民间小册子承载了本地民众的人文意涵与生命形式;最后,本书从文献记载及田野调查两个层面分别探讨子弟票房的历史状态与当代状态。
《说唱、唱本与票房:北京民间说唱研究》,崔蕴华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第一章 北京说唱的概念界定与历史特点
第一节 说唱的概念界定与曲种划分
第二节 北京说唱的发轫期及其特点
第三节 北京说唱的成熟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 北京说唱的文化生态语境与地域风范
第一节 北京说唱的地理文化背景
第二节 北京节令庙会中曲艺的艺术功能
第三节 说唱文学中的地域风情与民俗
第三章 北京说唱的唱曲行腔与表演实践
第一节 技艺传承与表演程式
第二节 表演场域
第四章 北京说唱唱本的文学价值与文体创新
第一节 北京小曲:鲜活的民间情感
第二节 清代鼓词:鼓词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关系
第三节 子弟书:北京说唱对中国传统叙事诗的创新
第五章 北京唱本书坊的盛行与类型
第一节 文化语境与民间书坊
第二节 唱本书坊的传播类型
第六章 说唱票房的自娱空间与当代生存
第一节 文献记录:清代以来京城的子弟票房与娱情空间
第二节 田野调查:当代北京子弟票房的生存状态
附录
瞻前顾后——张卫东谈子弟书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崔蕴华
谈到“说唱”,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想到流行音乐中的rap,哼唱起周杰伦的《双截棍》。说唱其实是带有本土文化渊源的民间文艺形式,如北京地区的大鼓、江南地区的弹词。英文中把这些中国说唱艺术翻译成Ballad,如美国学者艾伯华教授将广东说唱称为Cantonese Ballad。也有翻译为Chantefable,如马克·本德尔教授将江南地区的说唱—苏州弹词称为Suzhou Chantefable。Chantefable 是法国一种散韵结合的民间吟唱艺术,被戴望舒称为法国的弹词。
北京自元以降作为皇朝都城,人文荟萃,百物辐辏。数百年间民间文艺不断融汇,衍生出形态各异、花繁枝茂的说唱形式。这些说唱时常窜入胡同小巷,洋溢着市井喧嚣;又会在特殊时刻穿越前门,荣登皇家乐署。说唱之文辞时而温情脉脉,半遮半掩,时而诙谐粗犷,直面心性。
这些说唱与茶社庙宇、八旗风物共同组成地域性的文化空间,充满了象征意味。“这个地点之所以是象征的,乃在于它是一个存在地理边界同时沉淀着象征情感的空间;景物、建筑与人的构造包含着集体记忆。”
作者所著《情感流转:中国文学与人文意涵》。
这些“记忆”的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口头表演式记忆,主要包括至今仍然在舞台演出的一些说唱形式,如湖广会馆演出的大鼓类说唱、宣南书馆演出的传统评书,以及活跃于各个社区的自发性票房过排活动;其次是流传下来的唱本式记忆,这些唱本大多单薄漶漫,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昔日的辉煌;最后是史料及笔记中的点滴回忆。《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文人著作中常常散落着一些片段式回忆,如对某种说唱的表演、存在形式、人物等颇多记录。
本书便以上述三种记忆文本为主要出发点,对北京地区说唱的历史渊源、文学成就、艺术实践、书坊传播及生存现状展开论述。
记忆不仅是个人的追忆,更是文化的与群体的。对于过去的文化记忆不仅仅是文献的堆集与庋藏,更是现代人前进的根基。今天,传统说唱艺术已经逐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以北京地区为例,岔曲、京韵大鼓、连珠快书、梅花大鼓等先后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法律的框架下被保护与传承。由是,传统说唱逐渐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在国家法典的文字确证之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探究与学理考辨。本书试图对北京地区传统说唱进行整理,梳理其内在脉络与实践场景,希望可以填补相关的文化记忆,对文化的保护多些人文关怀与艺术考量。
崔蕴华
本书可算是我从事说唱文学研究的“三部曲”之三了。2005年,我出版了说唱三部曲的第一部——《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该书对清代北京地区的说唱——子弟书进行了研究,亦可算海内外子弟书研究的首部专著;随后经年,我将视野从北方扩展至南方,以子弟书、弹词、木鱼书为核心,对东部三大流域的说唱文学进行了对比、梳理与考论,于2011年出版了三部曲之二《消逝的民谣:中国三大流域说唱文学研究》;本书则将研究视域重返京城,试图从渊源、表演实践、文学价值、票房活动等多个层面对北京地区的主要说唱艺术及唱本文献进行探讨。
作者所著《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
本书的相关研究从2006年陆续开始。多年来,我先后去北师大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地查阅文献资料。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位于地下一层,资料翔实,环境优雅,在那里常常一天只有我一个读者,实为美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北海边,我常常查阅完资料,从南门进入北海公园,在夕阳下流连于白塔与静心斋之间。文献阅读之外,当然还多次聆听了各种大鼓、岔曲,尤其是目前还在过排的说唱票房。
感谢多年来对我的研究给予帮助的各位前辈师长。台湾政治大学陈锦昭先生曾于2006年惠寄信函,信中对我的第一本专著作中的错误一一指出,令人感动。治学当如陈先生!陈先生治学严谨,对北京民间说唱——子弟书更是潜心钻研,成果卓然;感谢中国政法大学陆昕先生。陆先生乃藏书名家,当他听说我研究北京说唱之后,将其家藏李家瑞先生旧本《北平俗曲略》送与我,《北平俗曲略》成为我展开相关研究的珍贵资料,足见先生慷慨之风;还要感谢张卫东先生。张先生儒雅博学,淹通音律,我曾多次聆听张先生讲授昆曲、八角鼓等艺术,恍惚如入古人之境,不知魏晋。对于我这样的“学院派”,张先生对艺术之“通”与“达”实在值得学习。
作者所著《消逝的民谣:中国三大流域说唱文学研究》
还要感谢多年来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与亲友。
最后感谢商务印书馆编辑廖小芳女士的辛勤付出。
崔蕴华
2016年秋于北京
作者简介
崔蕴华教授
崔蕴华,山西长治人,文学博士,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北美CHINOPERL学会会员。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2013-2014),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访问学者(2015.12),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法治文化硕士点学科负责人。
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篇,出版有专著《情感流转:中国文学与人文意涵》(2013)、《消逝的民谣:中国三大流域说唱文学研究》(2011)、《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2005)。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3)、教育部哲学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6)、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2006)等。曾获第二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1)。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民间文化、法治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