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大缺货愈演愈烈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综合

据台媒工商时报报道,全球微控制器(MCU)大厂意法半导体发生大罢工事件后,对MCU市场影响开始明显发酵,目前不论8位、32位MCU都出现交期大幅拉长状况,最长甚至上看10个月。
外媒报导,意法半导体日前劳资双方在加薪协议上破局,引发意法半导体在法国的三个晶圆厂劳工大罢工事件。由于先前意法半导体就因为新冠肺炎封城,将欧洲产能大幅减少,目前又发生罢工问题,导致MCU市场供需更加不平衡。
供应链指出,由于意法半导体供给减少,使8位、32位MCU交期大幅拉长,目前普遍落在5~8个月之间,部分产品甚至需要10个月左右的交期,显示市场需求表现明显超越过往水准。
据了解,过去MCU市场交期大约皆落在4~6个月之间,但随着意法半导体产能受罢工影响,订单开始移转到其他MCU厂,不过当前台积电、联电及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大厂不论在8吋及12吋产能,以及大多制程皆呈现吃紧状况,因此使MCU交期开始不断拉长。

国产MCU现状

华大半导体MCU事业部的总经理谢文录日前在接受半导体行业观察采访的时候表示,中国每年的MCU市场容量达到400亿元左右,国产MCU目前总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产品也主要是聚焦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自给率几乎为零。根据他的观点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芯片的研发周期长,整机的生命周期长,厂商不需要总是更换芯片,现在用的芯片是五到十年前的平台;
第二,MCU属于主动器件,在汽车、家电、工业设备等领域,MCU的价格虽然很低,但由于所用MCU芯片的价格占整机成本的比例非常小,因此这些行业的用户对采用国产MCU的态度就非常谨慎;
第三,MCU已经不再是高毛利产品,国产MCU与进口MCU的价格差距已经不足以驱动高端用户选择尚不成熟的国产MCU。这就出现了“越不用越不成熟,越不成熟越不用”的恶性循环。因此,国产MCU长期被禁锢在低端领域,持续进行着国产厂商之间的低层次竞争,而始终无法跃上一个台阶去与进口MCU竞争更高价值的市场。
第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多数国产MCU企业还停留在开发板、烧写器和基础固件库上,至于开发环境(IDE)、RTOS和中间件,依旧依靠第三方更高层应用的支撑。在物联网、专业算法库、行业应用以及大学计划等方面,国产MCU企业与国际MCU大厂依旧相距甚远。
第五,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多数国产MCU企业还是停留在依附ARM建立的生态环境的层面,甚至很多企业的产品直接以与国外大厂软硬件兼容为卖点。比如,F103这样一款流行的32位MCU,国内现在居然有大约20款左右的仿制产品。这样的方法固然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市场,尤其在市场缺货和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但是这样的做法,会面对芯片硬件和支撑软件等领域的侵占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
谢总还讲到,虽然MCU由于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已经很低,但是国际MCU大厂基本都以IDM整合型元器件制造商的模式开展业务,往往卖出一颗MCU的同时还能顺带卖出MCU周边的多颗价值远超MCU自身的模拟芯片、功率器件、传感器等产品,从而实现公司整体上的高收益。但大多数国产MCU厂家还是只能仅仅依靠MCU自身的利润来造血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或者只能依靠某些MCU的局部创新来做到个别细分市场或应用的冠军,但是却无法撼动MCU整体市场的格局”,谢文录补充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