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宜昌工业纺织重镇,机械兴旺,电力起步,医药兴起,烟酒兴隆,茶食热闹——典型的轻工业城市...
1930年代的宜昌工业
纺织重镇,机械兴旺,电力起步,医药兴起,
烟酒兴隆,茶食热闹——典型的轻工业城市
1930年代是什么样子呢?
在大家的印象里,大约就是上海滩,许文强,丁力,冯程程。
在1980年代,忽然看到英俊潇洒的许文强,在旧上海里拼拼杀杀,那一派的老上海的风貌竟是风情万种,甚至那时的女子竟然千娇百媚。
再后来,大家喜欢张爱玲,喜欢读那些穿心入骨的小故事,看那时的浮华与悲哀。
于是人们知道了,30年代,上海滩真的是奢华种种,仪态万千,却也小民贫困,生活时艰。当然也知道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孝林。倒是好人家的默默无闻的生存了的一代人无人记起,甚至连他们的后人也不见得知晓他们的名字。
其实,过去也就不到100年呢。
宜昌的1930年代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也与上海滩差不多。
沙市曾有小上海之称,宜昌相比之下比沙市更加繁华,所以自然也就与旧上海差不多。
为什么一般的宜昌人都不知道这一段历史呢?或许是因为鸦片,因鸦片而繁华的城,不值得炫耀,所以宜昌人对此讳莫如深,于是现在的宜昌人都以为宜昌以前很穷,只不过是一个偏僻的深山小城。
杜月笙和宜昌有关系吗?嘿!还真有关系。
解放前宜昌市最出名的工业企业,永耀电厂便有他的投资,谈宜昌工业,杜月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刘梅森家是开杂粮行的,1929年,刘梅森觉得应该实业救国,于是找姻亲黄耀基合作,拟筹资10万元办发电厂,并邀请知交程招文,佘步光,陈跃峰入股,每人3000元,刘梅生自己投资5000元,其余76000元由黄耀基凑足。
刘梅森
正筹备期间,黄耀基伙同四川军阀贩卖鸦片,在汉口海关被查抄,鸦片被没收,股本金也就没了,黄耀基也消失无踪影。
无奈,刘梅森只好求助当时的商会主席李坤元,李坤元推荐川军第21军驻军军需处长冷开泰接办,冷开泰出面向川军头目陈兰亭,范绍增,刘瑜,杨森等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另找上海滩青帮巨头杜月笙,顾嘉棠投资,凑足20万元。
资本凑足之后,在四新路新建厂房,招工20多人,于1929年底全部完工,1930年1月1号开机发电。
不过,四新路远离长江,供机器使用的水需要人工从长江挑水,既不经济又费时间,于是冷开泰又向顾嘉棠告急,要求再投资20万元,顾嘉棠同意投资,选定一马路与怀远路(红星路)拐角处为新厂址(即现在的宜昌电力),并配以机械取水,全部工程于1931年竣工,开机发电,发电能力为600~700千瓦,总经理为顾嘉棠委派的亲信唐绍基,刘梅森为总务主任,工厂发展到60多人。
宜昌当时已有10多家工厂自备发电机供本厂用电,为提高用电效率,统一供电,永耀电厂经过大量的工作,整合了市场,将宜昌供电进行了统一。
永耀电厂也成为了宜昌近代工业史上第1家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
纺织业
这一时期的企业,基本上是与商业相关联而发展起来的。
宜昌市商业发达的行业首先是匹头业,也就是纺织业,这一行业,由外商大量倾销布匹而兴旺,宜昌城区,董市,猇亭古老背,宜都也都有人工织布的历史,随着织布机械的引入,这些地方生产布匹的能力增加,宜昌城区从这些地方采购坯布,进行踹染,形成印染行业。
到1936年,宜昌市已有织布业约60家,有印花染房48家。
1890年,宜昌市进口棉纺织品及纱233.8万两(海关银),进口毛织品40.8万两。
1901年,进口棉纺织品及纱927.2万两(海关银),进口毛织品36.9万两。
这一巨额的进口数字便是刺激宜昌人发展纺织工业的原因。
李明义先生的《宜昌海关10年报告》中记载,1901年进口洋货的布类,主要的品种如下:
本色细平布 343588件,927688海关两
白色细平布 78731件,314924海关两
美国斜纹布 20231件,80924海关两
厚棉鞋纹布 82872件,372924海关量
意大利棉布 108707件, 597889海关两
英国印度阔幅平布 39040件,117120海关两
英国和印度棉纱 273683件,6569019海关两
所以宜昌人创业首先选择了纺织业。
1905年,便有了宜昌的第1家纺织厂,即宜人组织机厂的诞生。
从1905年到1936年,历时30年,宜昌有记载的纺织企业达到了37家,包括无资料记载但有数字统计的小企业,多达348家,这只是宜昌城区的数字,还不包括董市猇亭宜都等等。
纺织业中:
织布业60家
袜业30多家
制线业50多家
印花染坊48家
服装业160家
这些企业聚集在南正街,璞宝街,天官牌坊(即民主路),二架牌坊(即新民街),学院街,北正街,陶珠路。
尤其集中于北正街,二架牌坊和陶珠路。
看这个规模,宜昌市有没有点像一个纺织企业的重镇呢?
这即是宜昌市第1代纺织企业最为红火的年代。但可惜没有生产产量的数据。
在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宜昌人去往江苏浙江,学习江浙一带改革开放大办乡镇企业的经验,但宜昌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本地曾经有那么多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其实就是乡镇企业的雏形。
这时的宜昌似乎有点像后来的江浙特色小镇,工业拥有着巨大的活力,只不过因时代的变迁而被泯灭掉了。
如果改革开放之后,能有这么多的小纺织企业复活,发展出独著特色的纺织品工业,或许宜昌真能成为纺织工业基地,而延续当年的奇迹。
机械建材
宜昌机械工业的起步,也是因为纺织业。
宜昌宜人织机厂的老板黎阴三的织布机坏了,便找打铁的李开荣修理,后来请李开荣仿制铁制织布机。
于是,1907年,李开荣开办李正顺机器厂,制造出第1台铁木混合的脚踏织布机,李开荣开创了宜昌机械行业的先河。
后来又生产面机,轧花机,弹花机,碾米机等等。
一直经营近半个世纪,后来与10多家同行合并为联众机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新华机器厂。
到1936年,宜昌市机械行业有5家企业。这5家分别是李正顺机器厂,龙发昌机器厂,铁木织布机,吴道生翻砂厂,丁同兴剪刀店。
同时期没有资料的机器翻砂业还有6家,铁器制造业40多家,铜器制造业30多家,白铁制造业10家。这几乎都相当于机械半机械企业。
这些企业加起来差不多有90多家,核心的5大家企业,为宜昌市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了宜昌机械工业的基础,整个机械行业的庞大规模,让宜昌在以后的发展中,机械行业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优势的地位。
建材行业最大的改变是,德国商人孔林孔尼兄弟1925年引进了英国制砖机和德国18门轮窑,在宜昌白沙垴建砖厂,首次将机械制砖,轮窑烧砖的技术引进宜昌,使宜昌建材行业迈向现代化上了一个台阶,这是开埠以来外国人对宜昌工业发展的一次贡献。
印刷
到1936年,印刷厂已有24家。
因商业、工业发展起来了,企业需要印刷包装品,报纸刊物的印刷需求增加。
30年代请客送礼已是风行,对礼品包装的需求越来越高,食品,甜点,茶叶,药材等等物品的包装,越做越讲究,这便刺激了印刷企业的竞争与提高。
30年代的广告业也很发达,许多企业都需要印刷传单,海报,商标等等,企业账务也是规则齐全,需有表格,记账簿等等,所以对纸张和印刷品的需求都比较大,一些售卖纸张的店铺也参与到印刷行业。
宜昌先后出现过各种报纸,如三户日报,商务日报,工商日报,建国日报,宜昌日报,国民日报,武汉日报宜昌版,川鄂日报,鄂西商报,益世报,鸣报,宜昌公报,宜昌快报,鄂西中山报,星光日报,彝陵日报等等。
这么个小小的宜昌城,先后办过二三十份报纸,可见当时印刷业的活跃。
印刷厂一般聚集在南正街(即欧洲城),学院街。
1939年统计的印刷厂多达30多户。
电力
1930年代是宜昌电力工业起步的年代,宜昌城区的永耀电力公司采用的是柴油发电,同时期开始自备发电的企业在宜昌市有18家之多,后被禁止使用,统一使用永耀电力供电。
宜都光耀电灯公司与永耀电力一样也是柴油机发电。
远安正大煤矿于1932年创办火力发电厂。
1936年春,五峰县长邧经芗,参议员张宝善,商会会员吴尊山合资在渔阳关曹家坪建清江流域第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0千瓦,第2年秋试机,因设备不配套,未能成功。
尽管如此,但该厂仍为清江流域,乃至于湖北省最早修建的水电站。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一支长江上游水利电力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勘察和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电力勘测报告》,拟定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
五峰水电站虽未成功,却对宜昌水电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鞋业
宜昌早年为牛羊皮的集散地,川东,恩施,宜昌地区的牛羊皮多从宜昌转口外销。宜昌点军的牛扎坪和朱市街这两个名字的来源可能正源于此。
1901年,宜昌出口山羊板皮11.27万张。
1930年代为宜昌皮革业鼎盛时期,有制皮革坊近20家,制作皮鞋的有10家,这些皮坊多集中在东门和肖家巷一带,因为牛羊屠宰业集中在那里,可以就地用鲜皮加工。
宜昌的鞋业多集中在通惠路,有兴昌,三井,平和,大东升,五福,荣发祥6家鞋店,二马路有家福,天禄两家鞋店。乐善堂和南门后街也有有上10家皮坊.
与现在鞋店概念不一样的是,鞋庄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
兴昌鞋庄是鞋业中生意最旺的,年可做布鞋2万余双,皮鞋5000双左右,批发零售兼营。
鞋业可以称得上宜昌轻工业的又一大特色。
后来,这些皮坊和鞋业一起并入了宜昌市皮革公司。
医药
宜昌一直是药材出口的转运地,1886年出口药材19.1万两海关银,1891年出口30.3万两。
宜昌也是鄂西最大的药材批发地。
到1936年,共有药材业68户,宜昌药材业甚是兴旺。
1928年,江西人傅喜诚和儿子傅忠心开办傅济春药材号,在店中生产各类膏、丹、丸、散等类成药100多种,这便是最早期的宜昌药业。除自己的门市部销售外,也销往医院和外地。
1931年,成立兴盛祥药材号,开始批发业务,年收购各项药材30万斤,加工与销售。
到1931年,宜昌市的药材行业68家中,大的三家为批发,其余为零售。
正因为宜昌药业的较大规模和充分竞争,支撑了宜昌药业的迅速发展,到1954年,兴盛祥与怡安,义安顺三家药材批发店合并建厂,厂址是在西坝,由傅荣兴取名为“民康”,即之后的民康制药厂。
烟酒茶食
30年代的宜昌城,整体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与现在的消费型城市的不同在于,宜昌消费的许多商品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
从封建时代进入资本时代,以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宜昌商业,才走过了不到百年的历史,而工业,起步于世纪初,到1930年代也不过才30年的历程。
从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工业,自然便只有轻型工业。
30年,只是一辈人成长的时间,也是一辈人砥砺奋斗的时间,足以成就一代伟业,所以在1930年代,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工业的发展,正茁壮与兴旺。
虽然因为鸦片的被禁和税收的移至汉口,宜昌城的资金流动大幅度减少,但工业却是蓬勃发展与日益茁壮的。这一现象,或许因为有一大批历经市场淘洗的优秀商人,他们不知不觉的转向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工业生产,从而带动了一整个行业的向前。
天生祥,1911年在南正街开始做雪茄,到抗战前,宜昌已有大吉祥,烟昌祥,信义长,福利,楚亚等10多家烟厂,一般每家几十人到百名工人,主要都是生产雪茄。
天生祥卷烟号最大,到30年代,工人已有80多人,高峰时达百人以上,生产的雪茄名罗汉牌,有天、官、赐、福、寿5种烟,除门市销售外,大量批发给长江中下游各埠,鄂西、鄂北、川东、湘北等部分商号,是当时的名牌产品。
从1913年的一家槽坊,到1936年的31家槽坊,12家酒行业和11家汾酒业,说明这20多年间宜昌酒业也是发展的高峰期。
大公桥盐局附近荆州人办的小槽坊,后来成为了宜昌市酒厂即后来的西陵酒业总公司。
1939年,宜昌市茶叶商户共17家,其中三家茶行,14家茶庄。最大的是通惠路的天昌茶庄。
天昌茶庄从采购毛茶,到做成成品茶,常年保持几十个工人制茶。
茂昌眼镜即为 原天昌茶庄的位置
制茶品种主要是绿茶,除销往武汉、四川外,宜昌本土的一两百家茶馆也是茶叶的消费主力。
1936年,五峰渔洋关有茶号9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名气。
1912年到30年代,宜昌市区有大小30多家糕点铺,其中,吉利祥是最大,生意最红火的。
吉利祥地处北门外正街,建成厅堂、作坊、货站等等系列房屋,生产与销售作坊及专柜人员30人以上,生产的月饼品种多达10多个,中秋节前一周里,每日可销月饼1万多个,不仅本地客商争相购买,外地客商也慕名而来采购。
其他节令糕点和吉庆食品也各具特色,如灶糖,喜饼,蛋糕,蜜饯等等,品种多达好几十个。
张剑秋及其实业
张剑秋,宜昌人,生于1890年,早年在政府任职,在军阀混战,社会不安定的时代,他毅然抛弃仕途,投身实业。
1922年,张剑秋与三弟张绍怡开办泰升广货号,扩充为宜昌最大的百货号,地址在鼓楼街,以批发为主。
1925年,张剑秋与其四弟张彤云开“志成”化妆作坊,取“有志者事竟成”之义,设在北正街,制作香水和雪花膏,是鄂西首家化妆品企业。其雪花膏取名“扇美牌”,香水取名“志成牌”。
张剑秋的印染作坊就设在泰升店后屋,即将白布,床单,被单,窗帘,门帘,蚊帐,毛巾,运动衫等印刷花色图案,花型一般是张剑秋自己绘制。
1925年,张剑秋与阮吉安、张彤云合股创办打磨电镀厂,厂址设在白衣庵街,有职工20余名,经营铜、铝、铁等材料的翻砂铸造,并打磨、抛光、镀铬等多种工艺,为客户加工部件。
1928年,与阮吉安、张彤云集资创办益丰米厂,引进德国造及国产的几台柴油机碾米,每天吞吐量高达三四千斤,柴油机白天碾米,晚上发电,供1000余只灯泡照明。
因碾米厂效益可观,又与朱大顺榨坊合资建祥大碾米厂,生意也不错。
1928年,张剑秋创办清新电话公司,这是湖北继武汉之后的第2家电话公司,设置德国西门子100门交换机两台,共200门电话,后被收并为宜昌电话局。
从张剑秋所办的实业可以看出,其行业多,分布杂,未形成拳头产品,而且抗战的爆发又使实业中断,再延续事业极为困难。
旧中国能够大力发展的实业,一般是与军阀及政府相关联的企业,缺了这一项,企业做不大,这也是实业不易发展做大的原因。
2021.9.16
说明:工业企业统计表太大未在此文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