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那个元宵节

作者:金琳

华北大平原的农村,元宵佳节非常热闹,闹花灯,跑秧歌,各个村里自编自排的小品和节目互相在各个村子里串联着汇演;除此之外,每个家庭中餐、晚饭吃像年三十的夜饭一样,吃团圆饭,第二天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人们开始忙碌一年的生计。

记忆幽深的是我童年的那个元宵节。那个元宵节的第二天早晨,我家的院子里出现了一个装满了馒头、包子、年糕等食品的布口袋。爷爷看到后,摇了摇头,我们全家人看到后,心照不宣,那些东西,从每个人的表情中,显示着谁都没有忘记元宵节晚上的情景。

那个元宵节的白天热闹过后的晚上,村子里在闹“花灯”。晚饭后,我拿上父亲从北京带回的粉红色配着浅绿色花的折叠纸灯笼,里面插上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后,把灯笼提到门外显摆。一出屋门,外面的风刮的纸灯笼摇摆了起来,里面的蜡烛瞬间把粉红色纸灯笼化为灰烬;元宵节前,一直放着。

大年三十都没有舍得把那折叠的纸灯笼点上玩玩,意在等元宵节拿出和同龄的孩子们显摆我的灯笼“高档”,让那些孩子们羡慕,还没有出院子,灯笼就“上天了”,我的眼泪禁不住颗颗滚落,望着只剩了灯笼架的灰尘浸染的手提纸灯笼,舍不得扔掉,母亲看我拿着那纸灯笼的灯架呆呆站在院子里哭泣,说:“小琳,你还在这里哭,外面正在闹莲花灯,你还不出去看,一会儿莲花灯闹过后,你就看不到了”。听到母亲的话,我擦了擦眼泪跑出了家门。

大街上,我跟在一群人后面,挤着看莲花灯;没有看到心中认为像莲花一样美丽的灯,问周围的人:“莲花灯在哪里?”身旁的一个人指着被人们包围着的中间冒烟的地方说:“那不是吗!”孩童的我 只看到了冒烟,看不到“莲花灯”,只见那群人路过的门口有几个冒烟的棉籽,我拼命地挤到人群中间冒烟的附近,看到几个人用扁担抬着一口大铁锅,锅里面放了满满一锅被棉籽油浸着的棉花籽,中间被点燃了的棉花籽,摇晃着像豆粒大的火光,在风的扫射下,时隐时现的向周围扩散着。

看到这一切后,我才明白,这就是被人们誉为的“莲花灯”。人们围着这个“莲花灯”,敲锣打鼓、拿着勺子、提着水桶(防火灾),“莲花灯”路过每个户家,拿勺子的人就把 “莲花灯火”舀出一丁点放在门口,迷信说法,“莲花灯火”放在家门口,象征着一年吉利,每户人家都希望沾这个光。我跟着抬“莲花灯”的人们围村转了一遍后,心中还盼望着另有一盆美丽的莲花灯放在最后展放,一直等到大街上没了人,才失望的回了家。

走进家门,爷爷正对围在他身边的儿孙们说:“我出个闷(谜语)你们猜。”

“爷爷,我如猜出来,你得把你的灯笼让我提提。”我整个晚上,一直心疼着烧毁的那个美丽的纸灯笼,所以向爷爷提出了这个请求。

爷爷有个手提灯笼,是家里“昂贵”的“高级”照明灯,从来不允许家中任何人用。爷爷明白我的心思,立刻答应,顺口说出一个谜语。我眨巴眨巴眼睛,猜不出。不敢再奢望爷爷的手提灯笼。

接下来,爷爷又说了一个谜语:“一宅分成二院,五男二女当家。两家打得乱如麻,打到明清方罢。”

大哥(我大伯的大儿子)立刻猜道:“神仙抛下一块砖,砖上果子万万千,谁能拿得果子起,人要聪明手要尖。”

二哥(大伯的二儿子)不甘示弱:“一校分成两院落,两个院里学生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

爷爷听后哈哈大笑:“孙子们果然聪明,爷爷已经不及了。”

我听的云里雾里的,问爷爷:“爷爷,到底是什么呀?”

爷爷用手指了指桌上的一个物件。

“啊!算盘!”我恍然大悟。

屋里,爷孙们欢声笑语的猜着谜语,午夜12点了,谁都没有睡意。突然,大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看向窗外,一个黑影从我家南屋放干粮的缸里把年糕、包子、馒头装满了他的布袋子。我们正待喊叫,被爷爷用手势阻止了,眼睁睁的看着那个“贼”走了。

那人走后,我们都疑惑的看着爷爷。

爷爷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今天是个吉利的日子,我们‘施舍’,会一年吉利。如果我们抓住那人,闹得全村人都知道,那人无地自容不说,我们也可能被人说成,是得罪了人才在元宵节被偷。”

大哥不屑爷爷的话:“爷爷,你是不是纵容那人犯罪?”

爷爷说:“不是,他不会有第二次。”

“爷爷,过年的食品我们都不是平时经常吃,你为什么这样偏袒那‘贼’?”二哥也不满意爷爷。

“爷爷这叫‘放人一马’,他的父亲得了肺病,母亲被传染,家里有米面也做不熟,他们兄妹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家过年过节,他们却吃不上一顿年饭,爷爷本来是打算送一点给他们家的,恐怕到他家被传染上疾病,你们都吃了十几天了,就当‘送’上一点吧。”爷爷心平气和地说。

夜深了,听完爷爷的话语,我们大家都不太高兴的去睡了。

偷了我家南屋不住人、放着食物的大缸里面的年前预备的一直还没有吃完的年糕、包子、馒头的人,回到家后,他的父母亲看到,连夜让他送还给了我家。就有了元宵节的第二天早晨,我家院子里那个装满了馒头、包子、年糕的布口袋。

【作者简介】金琳,西安市退休者,近退休时开始投稿,至今在一些报刊杂志(纸质)和一些网络平台被采用发表诗、文200多篇,50多万字。

(0)

相关推荐

  • 庆馀年丨王清福:小时候的年

    小时候就是盼过年.儿歌这样唱道:"绑天灯,采松凹,穿新衣,戴新帽.打灯笼,看庭照,吃饺子,放鞭炮." 那时候没有电灯,一到夜晚黑灯瞎火,小孩子晚上出门总是提心吊胆.只有过年了才能提 ...

  • 西北作家 || 王小侠:打灯笼

    打  灯  笼 文/王小侠 灯笼,现在的孩子也许很陌生,它却是我小时候的最爱,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生于1968年,当时在我的家乡少陵原有过年打灯笼的习俗,灯笼一般是舅家过年时送给外甥的 ...

  • 乡土散文:过年的灯笼

    说起过年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物资匮乏.生活单调的年代,一进腊月孩子们就掰着手指算着日子盼着过年,盼着吃好的.穿新衣,还能放炮仗,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除夕之夜的灯笼. 过年打灯笼是我们当地的习俗,三十傍晚 ...

  • 【散文随笔】——打灯笼

    [作者简介] 薛军虎,男,1963年7月16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副主任医师职称,现任武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省<生殖与健康>杂志编委,县八届政协委员,县作协会员,先后在< ...

  • 微型小说‖客运特服︱七月

    客运特服 七 月 铁路客运公司老百姓客运段在候车室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每两个年龄相当的异性男女,如果自愿组合成一个临时家庭并进行登记,可以免费享受独自拥有一节包厢的特殊服务.这节包厢的光线和声 ...

  • 微型小说:马乐乐相亲记

    马乐乐是公司里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高学历.高工资.高职位.她的择偶标准当然不低.可是,百年难遇岁朝春,十年难遇有缘人.眼看就要迈过三十岁的门槛,对象还在"洞 ...

  • 微型小说《一车黄豆》

    天还没有亮,红昌就被爹叫了起来. "红昌,起来,跟我一块把豆子卖了去."爹没有好气的大声叫着红昌. 红昌实在不愿意起床,此时的他困极了.眼皮沉的很,有千斤重.他试着用尽全身的力气挣 ...

  • 【微型小说】 神手记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神手记 文| ...

  • 微型小说:红颜知己

    作者:黄兴洲 三年前,一次文艺活动的晚餐上,她与他坐同桌且相邻,开始都不熟悉,互相看了看'专家证'上的名字,一个叫文娇,一个叫山林.山林问文娇是哪里人?文娇说是湘西的,山林自报家门是江苏的,便有了第一 ...

  • 【远方•夜听】北京《一起步入美好青春〔微型小说〕 》作者:陈乐希 主播:冰雪梅馨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陈乐希  主播:冰雪梅馨  编辑:张小璇 一起步入美好青春 青春,美好的象征. 晴儿,一头秀发,高挑的个子,水汪汪的大眼睛,是我小学要好的朋友 ...

  • 微型小说:寡妇招工

    作者:潘传孝 老话说:寡妇门前事非多,殊不知,寡妇屋里事也多.多年前,小镇上有一户人家,丈夫不幸去世后,其妻王氏从秋水一样的悲凉中醒过来,才发觉活着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用来糊口的几亩薄地要耕.要种. ...

  • 微型小说:格局

    作者:凡夫 老王头与老伴儿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早就成了气候,已经是县城里小有名的企业家了,年收入数百万:二儿子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年薪也有十几万:三儿子是一名普通工人,月工资四千多:四儿子是 ...

  • 微型小说:楼下的女人

    作者:梅影荷韵 我每天上下班从小区里的人行道上经过,经常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推着一辆两个轮子的轮椅,一位老哥在前面蹒跚地步行,估计腿脚不好使的大哥是她的丈夫.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这对夫妻,开始并没有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