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关尺脉象

《脉经》

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

《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如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后历代中医着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2.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名称,从而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等。这类论述对脉象临床意义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一直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脉经》的意义

《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着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如何根据寸关尺脉象来选方用药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参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

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经》《难经》两经谓之虚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参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

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

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

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

《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

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

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

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惟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揭开脉诊的奥秘

大家对中医有什么印象呢?除了中药,另外一个一定是把脉了!

把脉只有中医才有(西医一般只数脉搏),普通老百姓评断一个中医生是否厉害,很多时候都会在心里默默念叨:我看看这个医生把完脉说的症状对不对。

脉诊当真如此神奇吗?是的。脉诊即切脉,是中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

中医脉学理论虽然渊深博奥,但是中医脉诊操作却简便易行,是中医诊断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医界学家所沿用而用于临床,善于诊脉者,往往能深刻把握病情,疗效显着。一起来看看这些简单有趣的歌诀吧!

中医师把脉

关于正确把脉

时间:《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阴阳未动,气血未乱。切脉的操作时间,每手不少于1min,以3min左右为宜。

体位: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部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指法:医生面对患者,一般来说,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

③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 一部脉象特征,称为单按。

④举按寻:用指轻按在皮肤上称举,又称浮取或轻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间,称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称为寻。

诊脉时应细心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中指定关脉

脉象入门基本口诀

寸关尺为三部脉,

三部九候细安排,

弦洪毛石分四季,

大人小孩需分开。

正常脉象四至来,不大不小平和来,

从容有节不快慢,神之根基细推测。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将,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三焦详。

心喜大散是本宫,肝弦而软无疾病,肾部沉实带滑象,肺脉浮涩短为平。脾胃本缓喜可见,命门沉实是佳境。

把脉

白话文解释:

“寸关尺”为手腕桡动脉搏动,以(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又称为寸口、气口或脉口;

“三部九候”即《内经》三部九候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弦洪毛石”是指,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洪盛已减,轻浮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沉而搏指,此为应时之脉,属无病,反此则病;

大人小孩脉象不一样,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兼弦;

“脉象四至”,人1呼脉再动,1吸脉亦再动,呼吸定1息,1息4至为正常。“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也就是平和之脉;

“神之根”,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病虽重,尺脉尚滑实有力,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小肠)肝(胆)肾(膀胱);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大肠)脾(胃)命(三焦)。

心主火,心脉一般偏大偏散;肝主木,肝脉一般偏弦细;肾主水,肾脉一般偏沉实;肺主金,肺脉一般短浮平;脾主土,脾脉一般缓和;命门脉象以沉实为最佳。这些都是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表现在脉象上略有不同,都是正常的现象。

寸关尺分区

学习了这篇,脉诊就算是入门了。

当然还有其他更加复杂的脉象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难在诊脉病位

不同年代的医书对于脉诊的描述都是有出入的,比如《伤寒论》、《脉经》以及《中医诊断学》中,对于寸关尺的脉位描述是有差别的。

《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焦、下焦、中焦,”并没有出现具体脏腑对应的关系,《中医诊断学》中寸关尺对应的是“左侧心肝肾,右侧肺脾命”。

《伤寒论》脉位

《诊断学》脉位

实际位置

难在脉多复杂

很多人学习了脉诊之后,勤加练习,指下也有了脉感,但是就是把不准,脉无法对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病时的脉,多是复合脉,脉象复杂变化,并非简单的1+1。

所以,初学者,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浮沉”,也可分辨一二!

浮沉为把脉第一位

最常见到的脉诊症状

寸脉:

对应胸隔以上部位的疾病,包括心、肺、气管以及五官官窍等。

左寸轻取不得:常见于心气血亏虚,患者常常有隐匿性心血管疾病,时常乏力,头晕或者记忆力下降等等;

左寸重按有力:常常见于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者口舌生疮;

右寸轻取不得:常见于肺气虚弱,有气无力,时常感冒,面色苍白,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偏低;

右寸重按有力:凡感冒,热性的咳嗽,肺热喘促,多见右寸弦滑或浮大滑数,肺气肿或者肺癌的患者,右寸口脉特别沉,主里、主水,往往有胸水,憋闷、气短、心慌等胸水压迫症状;

寸脉7字歌诀

关脉

关脉对应胸膈以下部位,一般候中焦,包括肝胆和脾胃等等。

左关轻取不得:肝血亏虚,肝气不足,常见于面色晦暗铁青,黄褐斑,月经不调,女性痛经,男性不举;

左关重按有力:若左关弦大常见肝胆气滞,肝胆受邪,乳腺增生,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嬉笑怒骂,多是肝胆有火导致;

右关轻取不得:脾胃气虚,或胃火不足,四肢困倦,少气懒言,月经量少,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右关重按有力:右关脉来和缓,则是脾胃不败,是有胃气;若右关脉见弦紧为胃痛,兼滑为有饮邪,兼数为胃中有热,消化性溃疡之脉,多见右关脉弦实。

关脉7字歌诀

尺脉

尺脉一般侯下焦,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常盛,肥人常弱,瘦人常盛。

左尺轻取不得:细主不足,主血虚,故尺脉沉细多提示血虚水湿证,多见于肾病患者,或女子闭经,不孕;

左尺重按有力:沉主里,里主水,滑主热,水与热合而成湿热证,故尺脉沉滑多提示湿热下注证,多有带下病,腰痛,风湿,关节酸痛;

右尺轻取不得:命门火衰,多怕冷,男遗精,女绝经,不孕不育,腰膝酸软;

右尺重按有力:尺脉滑利,多是月经;左寸洪大,尺脉不绝,怀孕易见。

尺脉7字歌诀

以上脉象,只是从“浮沉”总结归纳出最常见的病症。

人是复杂的,生病千种,脉象千种,把不出脉象的“弦滑豆细”,轻重总是可以的,所以,初学脉诊者,应抓住一两个重点,可着重体验“浮沉”。了解“浮沉”主病更容易入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实际运用之中,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不可以拘泥于脉位对应的脏腑和脉象对应的病症,脉还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中医把脉

病史复杂的,应该通过四诊合参特别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管是人手还是机器,都有出错的时候,医学没有100%的事情,它的正确率总是建立在丰富的脉诊经验之上。

以上脉象,参考于《伤寒论》、《脉经》、《濒湖脉学》、《妇科秘书》、《四诊抉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