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故事73 | 罗振玉与内阁大库档案
夏和顺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辛亥革命后携眷逃亡日本,1919年归国定居天津,仍然关注北京学界及古籍文物动态。1922年2月,他逛北京琉璃厂书肆,偶然看到有“洪承畴揭帖”及“朝鲜国王贺表”等文献出售,马上意识到清宫内阁大库档案已经散出。
△罗振玉(中)与日本友人合影
恰巧老友金梁也在善果寺一带看到清宫大内档案。他们查访得知,这批档案作为“还魂纸”,已售与西单牌楼同懋增南纸店,于是请琉璃厂悦古斋店主韩益轩出面,与同懋增经理程运增商购。罗振玉得尝所愿,最后以22000元购下约8000麻袋文档。
内阁大库档案自康熙九年(1670)起存放于紫禁城内阁大库,又称大内档案,分为明档、盛京归档和清档,包括皇帝诏令、臣僚进呈并经皇帝批阅的奏章,以及起居注、历科殿试卷等,十分重要和珍贵。
△罗振玉书法
罗振玉对内阁大库档案并不陌生。宣统元年(1909),内阁大库准备修缮,存放其中的大批明清档案被奏请销毁。他时任学部参事,奉学部大臣张之洞之命前往接收图书,看见堆积如山的档案。随手翻阅两卷,发现一件是乾隆年间漕运总干事管干珍奏折,另一件是乾隆年间军机大臣阿文成出征金川奏折,以为十分重要,提请张之洞以学部名义保存。几经周折,这批档案得以暂存国子监敬一亭。
民国以后,教育部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保管这批档案。傅增湘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时,派人去这些麻袋里“寻宝”,其中一人是时任教育部佥事的鲁迅。鲁迅后来撰文《谈所谓“大内档案”》,称“我们俩在尘埃中看宝贝,大抵是贺表,黄绫封,要说好是也可以说好的……”
鲁迅“寻宝”不久,大内档案再次面临厄运。北洋政府财政空虚,教育部也发不出工资,历史博物馆请求将档案分批出卖。随后卖出两批:第一批朝房东侧明永乐至万历年间档案十几万斤,被十多位白纸坊商人合股以300多元购得;第二批十四万八千斤,装了约8000麻袋,作价4050元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店。
为存放这批档案,同懋增租借善果寺大殿和配殿作为临时仓库。据记载,拉货那天,共有50辆马车从天安门内起运,经长安街出宣武门,最后到达广安门善果寺,一路浩浩荡荡,十分壮观。程运增令店伙抽出一部分在厂肆间出售,其余准备运到定兴、唐山造纸厂化浆造纸。正是在此情况下,罗振玉果断出手,通过悦古斋书肆以金梁名义将档案全部买下。
△《史料丛刊初编》
买下这批档案,罗振玉只运送一小部分到天津进行整理,辑成《史料丛刊初编》(二十二种)出版。后来终因为财力人力不济,档案数量巨大,无法继续保存和整理。1924年,将大部转售李盛铎木犀轩,1929年转归中研院史语所购藏。
王国维形容当时之世为“发现时代”,他在《库书楼记》中称内阁大库档案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和六朝及唐卷轴同样重要,堪比孔壁书和汲冢书。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