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抱真守朴”——傅抱石的书法篆刻艺术​

   本期内容导读

  • 踪迹大化——陈传席访谈:傅抱石的艺术精神    /访谈录

  • 傅抱石的书法篆刻艺术

    傅抱石款题与书法            文/欧阳摩壹

    傅抱石先生的篆刻艺术     文/叶宗镐


踪迹大化——陈传席访谈:傅抱石的艺术精神


时       间:2020年8月21日上午10点

地       点:悔晚斋

采访对象:陈传席

采  访 人:赵际芳、范国新、熊潇雨、胡鹏、赵旭


 《中国书法》:研究傅抱石画的人很多,但是专门研究他的书法、篆刻的较少。傅抱石传世的独立的书法作品不多,一般都是信札、题跋。画上的题跋文字大多较小,要做傅抱石书法专题有一定的难度。策划这个专题快一年了,但还是不太满意,所以今天特意找到陈老师,请陈老师谈谈傅抱石的书法和艺术精神。您认为在中国美术史上傅抱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陈传席:傅抱石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在艺术方面的修养是全面的,美术史、美术理论、书法、绘画、篆刻都有一定的成就。傅抱石是学美术史出身的,他在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南京师范学院教了二十五年美术史。在南京师范学院的时候写了很多著作。他画画也展现着他的天赋,学谁都不是太像,但都很好,他的书法估计也没有认真学过哪一家,但是他不可能不学,应该是多方汲取而呈现出后来的效果。从现在留存的书法作品来看,他受赵之谦影响较大一些。傅抱石的画没有认真临摹过赵之谦,但他在篆刻上曾学赵之谦,并且参考学习赵之谦的书法也未必不可能。他的书法方正瘦硬,和赵之谦书法的精神基本一致。傅抱石虽然不是以书法名世,但是他的书法确实很好,而且他的书法和绘画配合得也非常好。

  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傅抱石主要是山水画家,当然他的人物画也很好,但是人物画和山水画所走的路径不同,山水画是向前冲,是把古法抛弃,而人物画又恢复到六朝,追求古意,最后表达出自己的精神。

傅抱石

国画大涤草堂图并跋轴

1942年

私人藏

  中国山水画在傅抱石和黄宾虹之前,流行的还是“四王”的绘画风格。傅抱石与黄宾虹是同时代人,黄宾虹的影响当时还没有太大。“四王”是按照董其昌的手法来画,一丝不苟,功力很好,但是发展到晚清,导致了中国山水画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傅抱石和黄宾虹奋起冲破了这种局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傅抱石和“四王”的绘画风格是很不一样的,傅抱石的画犹如霹雳闪电一般,气势磅礴,生动鲜活,冲破了“四王”的那种局面。虽然当时海派也很强劲,从赵之谦到吴昌硕,已经把“四王”萎靡不振的形势给冲破了,但海派主要以花鸟画为题材,而“四王”毕竟是山水画。冲破山水画的局面,一是黄宾虹,二是傅抱石,这两个人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冲破的,也各自树立起标杆。他们两人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影响。傅抱石的功劳是把“四王”末流死气沉沉的形势完全冲破,建立起一个相反的、大气磅礴、生动异常的艺术形式。所以说,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


《中国书法》:傅抱石称得

上是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吗?

  陈传席:傅抱石应该称得上是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他早年就是以学习篆刻为主。据说,他上学的时候比较贫困,为吃穿发愁,然而他喜欢刻印,有一个人曾经在大户人家当帮佣,知道那些大户人家都喜欢收藏艺术品,就让傅抱石仿刻一些名家的印章。他仿赵之谦仿得很像,居然让那些收藏家信以为真。那时他才十几岁,越刻越上瘾,其实那个人只给了他少部分的钱,但他也很满足。
  傅抱石是性格非常直率的人,他的绘画、篆刻、书法都和他性格相符。我以前在南京师范学院,当时学校给我任务研究傅抱石,那时傅抱石的同事、学生都健在。他的好朋友宋征殷告诉我,傅抱石因为为人有些大大咧咧的,南师大很多教授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们,留学回来,文质彬彬,对他那种大大咧咧有些看不惯,但傅抱石从来不大在意。因为直率的人,难免会有些不拘小节。
  但是傅抱石比较重视他的教授身份。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后,想请傅抱石去当院长。傅抱石当时不同意,那时候传统知识分子比较重视大学教授这个身份,甚至认为画院就是集合起来画画的,因此他不去。他到大学是当时徐悲鸿看重他,请他到大学里教美术史,而不是教绘画。虽然傅抱石的绘画非常好,徐悲鸿其实主要也是欣赏他的绘画,但是傅抱石的画全是精神流露,不适宜教授学生。后来请他到画院去,他不想去。但因为在大学里每次运动他写的检讨比他写的著作还多,最后还是去了,但人事关系仍在南京师范学院,保留南京师范学院的教授身份。现存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山水画下面的作者介绍,傅抱石的身份还是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其实他当时已经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了,是他要求写为南京师范学院教授。

傅抱石

国画九老图轴

纵169cm 横57cm

私人藏

傅抱石
国画观瀑图并跋册
纵32cm 横37cm
1962年
私人藏
  傅抱石
国画听泉图并跋轴
纵110.5cm 横52.8cm
1963年
私人藏
傅抱石
篆书七言联
纵100cm 横15cm×2
1943年
私人藏
鲁宅多文弘明德   秦皇有史在四方

  傅抱石是书画印三绝的大家,篆刻开始学赵之谦,学得很像,后来刻得也不像,反而有些像黄牧甫,黄牧甫的作品可能他也只是大概看一下,所以说有点像黄牧甫,但也不完全像黄牧甫,而有他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也是如此,一开始看不上“四王”的画,而学习石涛,但也不像石涛。他的书法用笔有赵之谦的意味,但也不与赵之谦相同。也许傅抱石性格如此,不愿意死守某家某派,而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的书画印都有相当的个性,也都有较好的成就。


《中国书法》:傅抱石的

书法像赵之谦的小字手札。

  陈传席:确实很像,因为年轻的时候要仿赵之谦,仿就得好好研究,其实仿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中国书法》:比临摹

要求高,而且有动力。

  陈传席:对于赵之谦,傅抱石不是做学问那样的去研究,只是因为要仿,而会认真去看,这也许是他篆刻与书法学习的一个基础。吴昌硕、傅抱石、齐白石三人的篆刻水平与地位没有人否认,画也是没人否认,冲破了“四王”的模式,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个功劳很大。

  我给画家的定义,绘画风格成熟的才能叫画家。没有风格不能叫画家,风格不成熟也不能叫画家。画家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我经常看到某些人说自己是画家,这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画家是杰出的人物,一个时代没有多少画家。我从来不说我是理论家,也不说我是画家,我只是画图画的,搞点理论而已。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是画家,只能算是美术爱好者,学点古人或者照搬画一点,没有高明之处。当然,人人都有自己的面貌,不会写字的人照着写几个字也有自己的面貌,但是那是不成熟的,成熟了还得让大家公认是好的才可以。傅抱石的绘画成熟而有风貌,为世人所称颂,是了不起的画家,但是他的书法现在还没得到公认。

  《中国书法》做傅抱石书法专题也算是开新面的,他的书法之前没有多少人关注和研究。因为我研究傅抱石,看了很多文章,但对他的书法也几乎没有研究,实际上他的书法真的很好,以现在的标准来讲,算是大书法家了。他的书法特点是瘦硬方正,有自己的面貌,这是受赵之谦影响,但和赵之谦又不完全一样,而且他的书法配他的画正好,因为他的画很狂放,再写狂草,以水兑水那就没法吃了。他的字都很小,狂放风格的画用大字题写也不和谐,把画压掉了。小行楷题上去,和他的画正好匹配。

  傅抱石对于书法还是比较重视的,我那时候研究傅抱石,向画院了解,包括向亚明请教,得知傅抱石当院长时,反复强调画家必须自己会写字,自己画了画别老请别人题字,那样画也画不好的。这说明他很重视书法。他的篆书写得很好,篆书也应该受到了赵之谦的影响,但也不完全像赵之谦,颇似赵之谦与黄宾虹合体的感觉,不知道他看没看过黄宾虹的篆书。他自己没称自己是书法家,单独的书法作品存世也不多。我在南京师范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见到过他的篆书对联,写得很好,笔力很雄健。

傅抱石
国画对牛弹琴图轴
纵48cm 横33cm
1942年
南京博物院藏

(局部)

傅抱石
行书毛泽东诗送瘟神二首札
私人藏

傅抱石

行书徐琏送别雪舟诗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私人藏


  《中国书法》:精通美术史对傅抱石绘画起什么作用?您怎么看待傅抱石的文献整理和学术训练?比如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史论》和《中国美术年表》就以文献整理、校勘注解为主,怎么看待美术家的这种学术训练?

  陈传席:精通美术史奠定了傅抱石在艺术上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讲,近现代几个没有争议的大家,如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这四个人当中傅抱石是学美术史的,后来以画画成为一代大家。潘天寿也是在美术史上下过较大工夫的,他写了《中国绘画史》,他的绘画史当时被教育部定为大专教材,他后来画画也成为一代大家。黄宾虹一直是研究美术史的,到七十多岁,想著书立说,他买了一大批书回来,但是他眼睛已经不好了,写字看不清楚,就写不下去,但他一直在摸索绘画,最终也是以绘画成为一代大家。只有齐白石不是研究美术史的,但是齐白石对美术史也是非常清楚的。齐白石五十七岁之前,一直学诗,学美术史,也有一定的功夫,所以没有一个大家不通美术史。只有理解了美术史,古今那些成功艺术家怎么成功的,什么是成功的艺术,心里才有数,才知道什么样的创作是有效的,明理方知物。

  傅抱石在美术史的研究上是比较用功的,他著有《中国绘画史论》《中国美术年表》《石涛年谱》等。以《石涛年谱》为例,年谱是真功夫,需要有足够的材料。虽然《石涛年谱》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一些错误,因为当时资料有限,检索不便,但是他给后人理出了一个头绪,提供了线索,包括他的《中国绘画史论》《中国美术年表》都是有开创性的。他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上所用的工夫估计比绘画、书法、篆刻都大。

  傅抱石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无论是美术史论,还是书画印,他都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径。检视傅抱石的一生,也没有多少人指导他,很多时候就是自学。其实很多成功人士,即使在大学里,也是自学。艺术的学习需要天赋,傅抱石艺术的成功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学术研究他确实是下过很大的工夫的。


  《中国书法》:傅抱石也是“印痴”,很早就自学刻印,取法赵之谦,摹作能以假乱真,二十二岁就撰写了《摹印学》,其后又著有《刻印概论》《刻印源流》《中国篆刻史述略》等。在傅抱石之前,黄宾虹、陈师曾也以美术史论家的身份开系统研究篆刻学之先河,您怎么看待这种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的关系?

  陈传席:他十几岁就刻印,那属于爱好。我经常讲,艺术的成功,有三点,一开始必须爱好,即神于好,精于勤,成与悟。前后两个都属于天赋,悟也是天赋当中的。后来有人讲,傅抱石艺术成功与老家的裱画店有多少关系。那个裱画店旁边有成百上千户人家,也没有几个成为画家的,说明学艺术还是需要天赋,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动不动说受人影响之类的话,如果这样,那些画家的子女应该都成为大画家才行。但现在看来,没几个画家的子女画得好的,而且不懂画的也太多了。天赋是非常重要的。他自称“印痴”,那段时间刻印,也有动力,越刻越有兴趣,他后来还刻印,郭沫若的印也是他刻的,他报答人家,往往都是给人刻印。

  因为刻印他又写了《摹印学》《刻印概论》等,他有实践经验,他写出来的理论就和别人不一样。纯理论家我觉得是不存在的,美术史家可以不会画画,把美术史研究好是可以的,但美术理论家不懂绘画,那理论是没人信的,就像黄宾虹、齐白石他们的画论都有人相信。一个理论家有实践工夫,又有理论,那样就很深刻。我会画点画,写到画家的时候谈点绘画胆子就大很多,不会画画的人写到画家怎么画画都不敢写。所以,傅抱石的艺术创作使他的史论研究更深刻,他的史论研究又指导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境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书法》:在重庆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生活很困顿的时期,为家庭、生计操碎心,不得不兼职任课,但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进入一个高峰期,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怎么看待他这一时期的艺术?

  陈传席:“金刚坡时期”是他绘画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奠定他艺术成就的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绘画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那种发展只是在“金刚坡时期”的基础上充实了一点而已。“金刚坡时期”是他一生最关键的时期,他那时候生活很困难,他自己讲,连房子也没有,住人家小房子,没有画画的桌子,就一张吃饭的桌子,他说一画画就只能把老婆孩子赶走,赶到外面竹林去。当然那儿可能环境很好,竹林也不错,自己在家里拿着纸卷起来,在桌子上画一点卷一点,许多经典的作品就这么画出来的。那么艰苦,他画出那么好的作品。我看他后来画的反而还不如那时候画得好,这就证明了我经常提到的,艰苦、苦难是文学艺术创作最好的土壤,因为苦难使你的艺术沉郁深刻。

傅抱石
国画虎溪三笑图并致王商一书轴
1943年
选自《傅抱石全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傅抱石

国画大涤草堂图轴

1945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行书致唐遵之信札1

私人藏

傅抱石

行书致唐遵之信札2

私人藏

傅抱石
草书致唐遵之信札
私人藏
傅抱石
行书节选明丘浚题山水图诗册
纵33cm 横48cm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私人藏

傅抱石

国画芭蕉叶绿上娥眉图轴

1945年

南京博物院藏

(局部)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个人的意识是什么样我们看不到,但书法和绘画是意识的外化,是意识的形态,从一个人作品的形态上可以看出他的意识。我们从颜真卿书法可以看出他刚正不可侵犯的精神状态,从傅抱石的绘画当中可以看出他的直率与狂放不拘。傅抱石的画还有一种饱受苦难的沉重之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的仇恨,国家山河破碎,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很沉重,都很愤怒,这种愤怒之情呈现在他绘画里面,因此他的画如狂风暴雨,也就是这种环境、这种境遇造就了他的绘画风格,他将愤怒之情、民族仇恨,在画里表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的绘画技法已经成熟了,之后的画在原来基础上充实了一些,但那种愤怒的磅礴气势反而减弱了,当然也不可否认后来的特点,他比以前充实、完美了许多。“金刚坡时期”是他绘画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高峰。

  傅抱石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最基本的功力。我们上面已经谈过,他的书法很好,他也经常强调画家必须会自己题字。傅抱石在书法实践上融入了绘画理念,比如章法、造型、用墨等。我们看傅抱石的画除了大气磅礴的笔墨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认真的局部,其每一笔都很认真,画得很安静。我听他的一个助教讲,他画画的时候不喜欢让人在旁边,会影响他的思维。古人讲,登楼去梯,登到楼上把梯子收起来,怕人家来打扰。傅抱石画画很认真,纸挂起来,一边喝酒一边看,而且当时不能有人说话。事后问他为什么这样看,他说没有画就看出来了有画,看好以后大笔挥动,如啸风骤雨,神妙俱现。大笔挥洒之后,画人物,大部分人物都不是直接一次画上去的,都在纸上画好剪下来,放在画上,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然后再画上去,足见他的认真。这种认真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之中,他是把绘画认真的态度带到书法里。他的书法和绘画配合得也非常好,大写意,大笔挥洒,加上严谨的小字,配合得相得益彰,这些我想是他研究过的,起码他经常思考应该怎样题写好一幅画,哪些写小字,哪些写篆书,他都是考虑过的。他的书法主要是配合绘画而来的,他自己也没有想过成为书法家,实际他已经是书法家了。


《中国书法》:傅抱石生活经

历丰富,对他艺术影响大吗?

  陈传席:傅抱石生活经历较为丰富,他小时候受过不少苦难,苦难在他绘画中能反映出来,深沉、沉郁,这是苦难给他带来的,没有那种生活的坎坷,绝对没有这些东西。再就是我们国家遭到日本的侵略,他那时候写了很多文章,讨伐日本。他富有正义感,富有民族的正气,他的绘画也如此。在中国画上,当时很多人要借鉴西方,借鉴西方未必错,是为了发展民族绘画,而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根本用不着借鉴西方,不需要任何刺激,这也是有道理的,也表明了他对民族绘画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山河破碎,他很愤怒,他把这种愤怒的经历反映在画里,他的绘画有一股愤怒之气,闪电雷鸣似的,这种绘画是他的性格和经历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从“金刚坡时期”的大笔挥洒,到后来在南京画的《平沙落雁》,一个人弹琴,淡淡的,那时候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又不一样了。他的心情什么样,他绘画也会是什么样。真正成熟的艺术,就应该和他的个性、心情有关,就像《书谱》里讲:“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有什么样的性格写出什么样的字来,有什么样的心情也会影响艺术的形态,如颜真卿《祭侄稿》就是在那样一种悲愤的心情下写出的。当然,有心情、有经历,没有技法也不行,技法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技法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没有技法更不能成为艺术家。技法比较容易学,但是性格的培养,修养的提高,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生。傅抱石一生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但从他的艺术成就来看,这坎坷的人生对他艺术反而是有好处的。


《中国书法》:傅抱石画上

的题跋,早年和晚年的

风格上有什么大的变化?

  陈传席:傅抱石书法越到晚年越好,比早年严谨,也深沉,早年写得要肆意一些。我们从他的题字来看,他对书法肯定是经常学习和研究的,而且融合了多家,越来越成熟,有古意。倒是他的人物画几十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早年还更严谨些,而晚年草率些,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变化。山水画变了一些,再早的时候临摹石涛,虽然不像,确是一笔一笔的临画,到了“金刚坡时期”,风格出来了,就像天上的狂风,海上的骤雨一样,闪电雷鸣似的,个性非凡。傅抱石“往往醉后”,有人解释“往往醉后”是沉醉于锋芒,沉醉于笔墨,我认为真是胡说,他就是酒醉之后。傅抱石的绘画大的改变也没有,只是在不停地变,“金刚坡时期”的那种狂放,到晚年成熟了,晚年也多了一些像《平沙落雁》那样的淡然之作。傅抱石的书法到晚年有所改变,有一定的进步,每一张字都非常认真地写,显得更加严谨精巧,也更加有骨力。

原文刊发于《中国书法》2020年第8期


 历史瞬间 |

  • 傅抱石在作画

  • 1947年傅抱石上海画展期间摄于其作品前

  • 1961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在东北

  • 1960年傅抱石在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大会上

  • 1963年傅抱石与何香凝、潘天寿在杭州合作国画

  • 1957年傅抱石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在捷克访问

  • 1963年傅抱石与郭沫若等人在杭州作画

  • 傅抱石与郭沫若、朱洁夫于北京

  • 1959年傅抱石与夫人罗时慧、长女傅益珊在南京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傅抱石与郭沫若、朱洁夫在北京

(南京博物院供图,图注按图片顺序由前到后依次排列)

傅抱石的书法篆刻艺术

傅抱石款题与书法

文/欧阳摩壹

  傅抱石画作款题主要由画名、题记、款、印等部分组成,其中画名、题记、款也可统称为题识。民国时他的题记,多录写古人的诗文佳句,以增益画面,阐释画意。在题画内容上,傅抱石往往透露出一种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自豪感。此外,傅抱石在他的画作上还题写自己考订美术史实的心得和成果,或记事遣怀等,内容甚为丰富。就其落款而言,或长或短,长者内容包括姓名、创作时间、创作地点、籍贯、斋名等,力求古雅而有变化;短者落“抱石写”等,有的索性不落一字一印(或许未画完)。
  傅抱石的款题一般题写于画面虚空处或次要部位,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其作用一是补空,二是平衡画面。傅抱石对钤印的内容和形式也极为用心,与绘画、款题等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傅抱石的书法,独立成篇的作品并不多,他也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所见的傅抱石书法,大多体现于他的绘画作品的款题上。傅抱石绘画上的款题书法有一个演进变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他的书法艺术蜕变升华的发展史。

早  期 |

  傅抱石早期绘画的款题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行书写款题,如1952年创作的《山水四条屏》,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作品。另如《家在匡庐五老峰》(1933)《岩菊图》(1934)等均是;二是以篆书题写画名,以行书写款题,如《水木清华之居》(1932)《渊明沽酒图》(1932)等;三是以篆书写款题,如《二老对弈山水图》(1933)《瘦马图》(1934)等。这些款题形式在汲取传统款题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有自我特色,如第二、三种款题形式,在当时画坛不多见,这也是身兼篆刻家、书法家的傅抱石所擅长的。

傅抱石

楷书题云台山图

1941年

(局部)
  1930年,傅抱石时年27岁,作《醉翁亭记图》,以篆书题写画名,以小楷题写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这是文献记载他最早的以篆书题写画名的作品。其后至1935年,他或以篆书题画名,或以篆书写款题,这样的作品计有15件之多,占这一时期绘画款题形式之大半,可见他对这一形式及篆书是甚为重视和喜爱的。这些篆书大致可分两种形态:其一是以圆笔写篆书画名,如《避暑》(1930)《秋壑鸣泉》(1933)等,皆以小篆结体,体势匀整,笔画圆劲,遒美生动。其二是以方笔写篆,如《水木清华之居》(1932)之篆书画名、《竹林幽居图》(1933)之篆书款等。
  目前所见最早的傅抱石行书款题, 是创作于1925年、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山水四条屏》。此款题行书掺以草字,笔画匀劲,中宫收紧,转折峻险,体势向右上倾侧,捺笔舒展,笔法结体上似受欧阳询、黄山谷等影响,虽较为稚拙,但初具自我风貌,瘦劲挺秀。画于1930年的《避暑》,其行书款题体势左低右高,中宫敛聚,行笔迅捷,中侧兼施,方圆兼济,提按顿挫,跌宕多姿,一任激情流注,近于缶翁面目,似受吴昌硕等近人名家影响较大。而《笼鸡图》(1932)的款题又写出不一样风貌。

中  期 |

  这一时期,傅抱石的楷书款题相对较少一点,主要呈现两种面貌。其一为精劲小楷,如《云台山》(1941)《大涤草堂图》(1942)《敬亭秋》(1942)等。这些楷书,傅抱石以己意化唐楷,写出自我面目。其二为行楷书,如《山水图》(1943)《陈之佛五十岁像》(1945)等。此类行楷为傅抱石从精劲的唐楷加以行意化出,从中也可看出其中晚期行书的衍化路径。
傅抱石
国画赤壁图并跋轴
1945年
私人藏
(局部)
傅抱石
国画山阴道上图轴
1947年
南京博物院藏
(局部)
  傅抱石中期篆书的面目在早期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大致分圆笔篆书、方笔篆书、行书笔意写篆书等几种风貌, 但都呈现出朴茂苍劲的风度气韵。即使同为方笔或圆笔,细看也有不同的变化,可见他求新求变的精神。其中圆笔篆书如《屈原》(1942)《大涤草堂图》(1945)等。方笔篆书者如《拟云林洗马图》(1943)《观画图》(1943)等,字体方整,转折用方笔,但棱角不明显,结体停匀,有汉篆之意趣,温润秀整。结合傅抱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篆隶合体的书法为其风景山水画款题,可知抱石先生某一时期或某一题材惯用某一类篆书落款,这也是其款题书法特色之一。
  傅抱石中期行书大致有这样几种风貌:其一,减弱圭角锋棱,用笔圆劲,潇洒流利,如《琵琶行》(1940)《松下四老图》(1944)《树下参禅图》(1944)等;其二,脱尽锋芒,用笔圆润,古淡疏和,如《晋贤图》(1945)长题等;其三,体势向右倾侧,右收左放,神采飞动,如《听瀑图》(1945)等;其四,似以画笔挥写,笔画遒健,线条毛涩老辣,如《芭蕉叶绿上娥眉》(1945)等。这些为其晚期行书奠定了风格基调。

晚  期 |

  1950至1965年,傅抱石47岁至62岁,这一阶段为傅抱石书画艺术在新时代发展衍进期。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绘画题材内容在新的时代发生了新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毛泽东诗意、革命题材和山河新貌等绘画,其画名和款题上也出现一些楷书。这些楷书,傅抱石皆以端工谨严的笔法写出,以表达对毛泽东和革命题材的敬重之意。
  傅抱石此一时期作品上还题写有行楷款题,如《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1959)《延安》(1964)《乾坤赤》(1964,朱笔)等。这些行楷书多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行意写出,或行、楷相杂,点画秀健,侧锋明显,中侧兼用。
  傅抱石晚期的篆书在早中期的基础上继续衍变发展, 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其篆书或以方笔为主,如《强渡大渡河》(1951)《海天落照》(1957)《枣园春色》(1960)等;或以圆笔为主,如《杜甫像》(1959)《煮茶图》(1962,扇面)等;或方圆兼济,如《二湘图》(1961)《长沙》(1965)等;有的画名两个字,一以圆笔作篆,一以方笔作篆,如《韶山》(1959,手卷);或以行意作篆,如《初春》(1957)《韶山》(1959,册页)《红岩村》(1960)等;或篆隶相杂,即以篆书结体为主,掺以隶书结体和笔意,略带行意,别具一格,如《玄武湖》(1965)《鸡鸣寺》(1965)《嘉陵景色》(1965)等。
傅抱石
国画湘夫人图并跋轴
1953年
私人藏
(局部)
  傅抱石晚期行书更为多变。如《国殇》(1954),横竖画变直为弯,用笔婉转,劲力内敛,结体聚收,别有风致。《九歌图·湘夫人》《九歌图·山鬼》(1954,册页中的两开),左收右放,捺笔有力度且多变化,劲健爽利。另有《布拉格宫图》(1957)《伊尔库茨克机场》(1957)等,或圆和内敛,或萧散疏淡,或劲拔老健,皆为傅抱石晚期行书款题精品。
  傅抱石款题书法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三个时期的书法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早期转益多师,面目多变,尚未定型;中期书体、形式、书风初定;晚期风格多样,总的风格是苍劲浑穆,雄肆老辣。二是款题书法与其绘画的题材内容及心绪情怀有一定联系,如古人题材的绘画多用篆书题写画名或款题。三是与重要作品多钤“往往醉后”等印章一样,傅抱石常用篆书或端谨的楷书题写他认为重要或满意的作品。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原文刊发于《中国书法》2020年第8期,有删节

傅抱石

楷书题云山图(局部)

1941年

傅抱石

行书题二湘图(局部)

1946年

傅抱石先生的篆刻艺术
文/叶宗镐
  先生自称印痴,早年自刻“印痴”一印,极为宝爱,保存钤用了一生,至今尚存。综观先生于印,可谓是一片苦心,一片深情,他刻印、藏印、研究印,朝斯夕斯,自幼年始,至晚年不辍,刻印近两千方。他的篆刻著作,连篇累牍,达十数万言。其癖好之深,用情之专,使我感到似乎是三生石上另有因果,真是一言难尽!
  先生学习治印,由八九岁时得到一部《康熙字典》而入门,“始能刻白文篆书”。后来见到《三十五举》《篆刻针度》等书,又临抚《小石山房》《匋斋藏印》等许多印谱,逐渐体会到印中真意,“至足揣味”,心中豁然贯通,于是技艺大进。17岁时(1921年)由于父亲去世,生活艰难,又要维持学业,先生不得不请人定出润例而开始了业余鬻印生涯。大家知道的为二道贩子伪造赵之谦、陈鸿寿作品,以至可以乱真,就在这个时候。
  家岳母时慧老人忆及先生昔日雕刻铜印,情景感人,如在目前:当时家里条件很差,铜胚用印床夹紧(石印则不必),因陋就简,就放在饭桌一角,因为桌角有凸起的边,可防滑脱。先生一手握凿一手执锤,频频敲击,炎夏汗流如注,湿毛巾围颈项,直至夜深人静,油灯一盏,而锤凿声砉然不停……
  先生早年习印,经过几个阶段的变化:初学陈曼生,得神似;继学赵之谦,又酷肖。先生论及陈曼生,说他“诗文书画皆以姿胜,篆刻追秦汉”“更参以钟鼎碑版,浙派到了他,已表现了无以复加的最高境界”。讲到赵之谦,评价更高:“书画秀逸天成,刻印能夺完白之席”“掌握皖浙,力能驱六朝碑版入印”“书画篆刻,都有如天马行空,不可方物的美妙”“独擎一帜,真千古能手也。”先生对这两位艺术家是如此的钦慕重视,因而对他们的印和印谱都做过深入的研究。《种榆仙馆印谱》先生可以背拟,《二金蝶堂印存》更是烂熟于胸。后又得到宝贵的《赵之谦自存印谱》残稿,先生花了更大的精力去钻研,所以他能仿造两家作假印,毫不奇怪。
  先生以后又对黄牧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为黄印“朱文有奇气,得意之作,之谦亦不多让”。为了看看黄的印谱,他曾忍受冷眼慢待,而几经周折得到黄的印谱,又激动得几天彻夜不眠,把黄的四千余印一一作了细致的考订整理,并给予确当的评价。
  先生还学过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等人,但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之后,最后毅然抛弃了以上各家,开始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先生刻了一颗圆印“我用我法”,这似乎就是他变革的宣言,又刻“百折不回”表示了“勇猛精进”的决心。
  先生的绘画,无论山水人物,都很注重题款和用印,他的作品是书、画、印、跋四绝的交响和高度的统一,因此他的自用印都刻得非同凡响。先生的自用印,大致可以分为:姓名印、地名斋名印、纪年印及押角闲章四大类。姓名印中有一字姓氏印“傅”,二字印“抱石”“老抱”,三字印“傅抱石”“抱石父”,四字印“傅抱石印”“抱石之印”“抱石私印”。另外“抱石之作”“抱石画记”“抱石画课”“抱石长年”“抱石大利”“抱石亲手”等亦应包含在内,因为这些印,一般都钤于题款签名之下。其中“老抱”“抱石画课”“抱石亲手”三印只见于早期绘画作品中,“抱石父”“抱石长年”钤用较少。“抱石私印”是优美的汉印形制,稳健凝重,醇厚渊深,可能是先生比较喜爱的一方,出门写生常带在身边,并且一直使用到晚年。“抱石”“傅抱石”“抱石之印”“傅抱石印”曾多次刊刻,大大小小,朱文白文都有。最大的“傅抱石印”用狮纽老寿山石刻成,印面纵横各5.5厘米,白文,左旋回文,大约只用过一次,就是钤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幅巨作《江山如此多娇》上。最小的印面纵横仅0.8厘米(可能还有更小的),多用于扇面或小册页中。这些印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个性,具有先生的典型风格,大多带着浓重的汉印气息,但又不能仅仅用汉印模式来看待。
  “抱石山斋”,亦刻于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先生全家卜居重庆西郊歌乐山金刚坡下,郊区山下,茅屋数间,故称山斋。但这段时间先生的画上,从未见过此印。估计此印刻于1946年上半年,此后先生不久就离开了山居,迁回南京了。此印四字写法与其他印颇不同,一般来说,先生朱文印印文方直的居多,转折处见棱见角,而此印圆转,多用曲线,转折处为圆笔,字形稍扁,给人以沉稳恬淡、圆润温馨的感觉。
  “南石斋”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1959年,此印与另一方晚几年所刻的“抱石之印”是先生篆刻艺术进入化境的杰作。这两方印,运刀极其轻松自由,左右开弓,线条长短粗细随意,不求一致。印文疏密,点画曲直,似在有意无意之间而顺理成章,斩钉截铁,干脆利落,随意兴之所至而水到渠成。“南石斋”一印刻于北京。钤盖此印的画仅见过一幅,也是在北京所画。就是说此印带回南京之后即束之高阁不再使用了。我们知道,郭沫若曾为《傅抱石画集》作序,序中说“我国画界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则抱石”,郭老还手书“南石斋”三字赠抱石先生(现存南京傅抱石纪念馆),这样才产生了“南石斋”的斋名。第一方“南石斋”印,是齐燕铭所刻赠,抱石先生自刊,则属一时兴起之所为。先生为人谦虚谨慎,奉白石老人为前辈,自己岂敢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在《画集》后记中一再解释,表达自己无限惶恐之心,而“南石斋”一印也就从此被打入了冷宫。
  纪年印之制,是先生对篆刻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前人或有所作,亦属偶一为之,多刻某某年生,某年中科做官之类,没有谁特别重视。先生的制作,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作品系列,共刻了十几方,20世纪60年代更是每年都有新作,开拓了篆刻题材,形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新领域。由于此种印钤于自己的画上,创作年代一目了然,学步者不少,但大多只刻“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用就是10年,要年年都出新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根据见到的资料,先生的纪年印始刻于1944年,第一方为“甲申”,以后又有“乙酉”“丁亥”,“丁亥”有大小两方,而1946年丙戌、1948年戊子,均付阙如,大约与生活是否安定有关。直至1954年,先生忽以公历、数字直接作印,于是“一九五四”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又是篆刻史上一项创举,此后先生陆续刻了“一九六〇”“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方)”“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可能思想包袱也已扔掉,兼刻了“壬寅”“癸卯”(两方,一椭圆,一方形)“甲辰所作”“乙巳”等印,为我们展现了先生篆刻艺术的别开生面。先生这批“系列作品”,形式多样,生活动泼,具有很强的装饰之美。
  先生之作无须看边款,一眼就能认出,与众不同,有它自己特殊的面貌和气质。他说“博采众途,方能自树”,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关系。所以先生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深厚根基,又能博采众家,去短集长,时时给作品注入新的血液,使作品的形式内容都饶有新意,并充满时代气息。
  先生治印,立足于雅正。他说“摹印之学,首在雅正”,又说“取法雅正,终有所归”。这“雅正”两字正是先生篆刻艺术的风格本色。先生之作古雅方正,渊源有自,合乎法度,有浓重的金石书卷气,毫无媚骨俗态,更无霸悍之气,也绝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先生讲究“既严肃认真,有典有则,而又奇兵突出,妙着频生”。他的作品雅正中又见奇崛,刚劲中透着灵秀,刚柔相济,潇洒自在。这是先生作品的又一特点。
  先生好学不倦,他有一方印章“容我读书方是福”,青少年时代“静坐读书”是下过苦功的。他在《摹印学》中仅讲述篆法一章就开列了一个长达160多部的书目,那还只是供初学者学习的。先生本人于甲骨、钟鼎、石鼓、诏版、权量、货、泉、碑刻、墓志、瓦当、封泥……可说是无所不窥,无所不通。先生是知识渊博的金石学家。先生涉猎广泛,其他方面也有很深的修养,先生于文学、史学、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画史画论著作,大家都很了解,很少有人知道先生还出版过《张江陵年谱》《文文山年谱》。先生还会唱京剧,能操琴、尤擅吹笙……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先生的篆刻艺术所以有如此的成就,绝非幸致。他的篆刻作品既是书法、篆法、章法、刀法的结晶,又是先生才力、学力、功力和魄力的集中体现。
作者系傅抱石女婿、江苏油画雕塑院原院长
原文刊发于《中国书法》2020年第8期,有删节

傅抱石
国画兰亭修禊图横幅
纵61cm 横106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监制:赵际芳

编辑:熊潇雨

设计:常宏德


《中国书法》微店

订购2020年8期
请扫描上方《中国书法》微店二维码

——《中国书法》微信精推——

“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韩天衡访谈

汉画像石榜题题记研究特辑

谢云先生千古——《中国书法》杂志纪念专题

新刊预览|《中国书法》2021年第08期

新刊预览|《中国书法》2021年第0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