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车桥之役》创作历程(上)

纪要

一、接受任务
2004年,中宣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决定联合策划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以我国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以来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一百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选题。聚集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工程要求作品弘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艺术地再现历史中中国人民的伟大气魄及民族风骨。
2006年工程启动。时年夏季,徐芒耀赴欧洲考察与写生。由此而错过了申报选题的时间。
2007年初,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的专家委员集聚北京初评全国各地送至的一百多件创作草稿。评审过程中,部分草图未获通过。为此决定特邀国内未参与此项工程的部分著名艺术家接受创作任务。徐芒耀先生被列入受邀名单。经过讨论评审小组专家一致希望他能接受题为《新四军》的油画创作任务,并提议能以新四军最高将领的群像为表达形式。

二、遴选题材

接受稿约后,徐芒耀先生在搜寻和阅读相关史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摸与构想。由于严重缺乏新四军军师参谋级别以上领导人的图像资料。又由于当初新四军军队分散在苏,皖豫鄂地区,浙赣湘闽粤等地域作战,他们之间均被日伪军与国民党政府军的占领区域所阻隔。历史上从无各战区新四军将领聚集的史实。若画二、三十位新四军高级将领的群像,只能将它他们凑合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从而有可能把历史画最后拼合成一幅大尺寸宣传画。再则百余件创作题材中,新四军题材只有两个。另一个命题为《皖南事变》。那位作者已经采用虚拟环境中新四军正副军长受难时站立形象的表现方式。由此徐芒耀认为没必要再以同样的形式画一幅新四军其他将领的群像。

基于上述的原因,他决定以表现新四军将士英勇杀敌的战争场面作为选题。

2007年冬,徐芒耀在北京约见中国国防大学新四军军史专家舒健教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站在史学研究的高度回眸抗战史。新四军与八路军因抗日战争爆发所产生,停止内战,国共共御日本侵略军使战局转化为民族矛盾,即中国人民抵抗外敌为主要矛盾。为此“黄桥战役”,“青阳镇歼灭战“和”阜宁战役“都不应成为首选,而揭开华中敌后战场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进入了他的视野。

1944年3月4日午夜,在苏中军区领导人栗裕和叶飞的指挥下,新四军第三旅七团为主攻,第一旅一团和泰州独立团负责警戒,第四军分区特务团及师教导团一营为预备队,对车桥日伪军守城部队发起总攻,经2天的围攻和对日军增援的阻击,痛溃日伪军近千人,也缴获了大量武器,我方伤亡五十余名战士。尽管车桥战役在规模与战绩上不能同黄桥战役相提并论。但此役在抗战史上,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意义重大。

徐芒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法国起,三十年来,赴欧十余次,走遍欧洲各国众多博物馆。欧洲宗教与战争的历史题材的油画巨作令其大为震撼。自此他热衷对十九世纪西欧诸国和俄罗斯及前苏联大型油画的关注与探究。搜觅与查找欧洲传统油画大师们工作与生活的文字记载。他们在对史料研究的同时还考察历史事件遗址,作创作草图,变体画,对服装与道具的严谨推敲,在当时生活中寻找切合史料所描述的人物的模特形象到绘画画材及绘画技法等。了解和探索欧洲大师们的创作过程,经验和教训极其重要。徐芒耀多次表示历史画创作有多种表现形式和方法,将一个历史事件客观与真实的呈现在画布上,让后人站在画前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最理想的形式。当然这种手段要求前期草稿阶段必定绵密细致,推定有据,后期绘画阶段绘技绝难,须有坚实的能力支撑,极具挑战性。

三、创作工程

2007年冬,徐芒耀如约在北京拜访中国国防大学新四军军史专家舒健教授。经研究,一致认为选择在车桥战役的构想是高瞻远瞩之举。

2008年秋,赴江苏省淮安市车桥镇实地考察,采风。

2009年二月,赴上海电影集团“可爱的中国”电影摄制组(由上海文广局联系上影集团,并作出安排),到江西省武宁县战争场面拍摄现场采风和体验生活。

2009年二月至三月初,完成草图

2009年三月初至五月初,写生和拍摄创作素材

2009年五月初,开始绘制正稿

2010年七月底完成。历时十五个月。

《车桥之役》

创作访谈上篇

记者:徐老师,您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就您创作的油画历史画《车桥之役》对您进行采访。首先我们知道,这样的一幅由国家重大历史画工程立项的绘画创作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在创作的过程中您定会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十分想了解您的这段绘画经历。

Q
&
A

Q1 : 首先,我们想问一下,当初您接受国家重大历史画工程的项目的过程中,您在选题和立意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经验和体会?

告我这个选题的时候,专家们附有个建议。可是最后我未能采纳,是因为在翻阅了大量史料之后,渐渐改变了我的思路与构想。
接到的命题是《新四军》三个字,这个题目不够具体,新四军和八路军是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所创建的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完成他们的使命。新四军这个三个字很难形成一个形象的画面。后来得知,原先在创作工程里有关新四军的选题只有一个,即皖南事变。据说新四军研究会向创作工程领导小组提出意见。之后就增加了一个“新四军”题材。自然不可能为此再请历史学家专门研究讨论,给出一个具体命题。
于是评审专家们为我作了创作群像的建议。不久我开始搜寻资料。两个月后,我在上海书城找到一本书,《新四军抗战纪实录》,中国国防大学教授舒健先生撰写。读后,觉得此书对新四军的史料编著得十分全面,把新四军从成立到最后完成历史使命直至解放战争中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编制完整且详实。
我思忖再三:新四军,八路军的历史使命即是抗日,抗日是他们的任务与存在意义。因而选择新四军抗击日军战事为题材才符合时代精神。站在历史的高度观之,遴选新四军和国民党之间的战役为题毫无意义。黄桥战役很有名,是跟国民党韩德勤将军的部队的一场战争,虽然新四军大胜,但我觉得相比之下选择攻打日军并大获全胜的战役才有意义。
最终我决定选题“车桥战役”,1944年的3月份的车桥战役发生在今天的淮安地区,车桥镇是当时日伪军所占领的驻扎地。车桥战役由粟裕与叶飞将军指挥的。整个战役把日伪军团团围困在城里。打了一天一夜,围攻之外,还把日军的增援部队也扑灭在车桥镇西北的芦家滩一带。新四军方面牺牲五十几位战士。而日伪军伤亡和被俘虏达1000人左右,还缴获了大量枪炮,等多种武器弹药。战后,新四军的整个战斗力得到显著的壮大。此战役在抗战史上被称为揭开华中敌后战场反攻的序幕。一年后,也就是1945年年初,又有一个战役叫阜宁战役,但阜宁守军已无日军官兵了,全为伪军。2007年冬,我和《新四军抗战纪实录》的作者舒健教授在北京面晤和研讨。他听了我的选题构思后也十分认同。起先他希望我能够画黄桥战役,或者新四军东进。因为新四军历史上有向东转移的战略,经受重重阻击转移到敌后,从背后攻打日军。曾有个电影叫“东进序曲”,就是表现这一段历史史实,行军过程中少有战事,可以想像类似于部队渡船行军等特具诗意性的场面。但我认为车桥战役的意义更重大,最终舒教授与我一致认为“车桥战役”是最合适的选题。
这个选题报给文化部后,专家组专家也曾有异议,经过沟通后,最终获得认可。从而就敲定了车桥战役选题创作方案。

Q2 : 在《新四军》这个题材中可有多种历史事件的选择,在构思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从画面角度来说,我从开始到定夺,构思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动,构图上考虑象征性“围攻”的场面。赴实地考察,车桥镇是一个小镇。史料告之当时小镇里没有平民百姓,只有日伪守军,而且镇内筑有50多座碉堡和多座弹药库,因而新四军进攻时毫无伤及民众的顾虑。画面上,我就想体现围攻之感。
当时出草稿时,曾有一点顾虑,因为我把投降日伪军安排在画面的中央。而一般构图上理应让主角置于黄金比例位置上。这似乎是之前创作上约定俗成的规范。但把投降的日伪军官兵放到两边的话,画面就失去了围攻的象征感。相反新四军将士从正面冲击和坡上的新四军战士冲压下来,将日伪军官兵围困在画面中间。最远处还有炮击逃窜中的一小簇日伪军残余,右边的新四军战士顺势追击,能产生瓮中捉鳖之感。
17、18和19世纪,欧洲不少历史画构图上采用象征性的手法。比如委拉斯贵兹,作品波雷达成的《受降仪式》。画面上一边是胜利者,一边是战败者。战败者的元首向胜利者的元首送上城门的钥匙。事实上战后真实的场景一定非常血腥与惨烈。很可能是战败方被打得遍体鳞伤,倒在血珀中奄奄一息的首领,把口袋里的钥匙交出来。也可能是直接将城门攻破,不必要什么钥匙。此画中呈交与接受钥匙场面成了象征性的一幕。而我想,围困的象征性手法来表现战役胜利场面也许挺有意思。
2008年底最后审查画稿的时候,专家们没有疑议,顺利通过。

滑动查看更多

Q3:听了您的描述,可想您在构思过程中经过了非常多的思考以及参考了历史上众多世界历史画名作。对于绘画的整体的把控,是绘画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很希望您能够谈一谈,在这方面您是如何处理的。

我以前画过不少连环画。
一场战役,两军对峙和相戮的血战场面,必定是人物众多而又密集,建立画面的难度可想而知。我有连环画创作经验。诚然连环画比较简单。面对5米乘2.9米的巨幅画布,要去控制好画面,确实需要有很强的把控能力。说到此事,我要感谢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时的一位尊敬的老师——林以友先生。记得是三年级那一学期(美院是高中四年制),他在在素描课程中,增加了一个周的素描风景写生课,带着我们走出美院大门到杭州的街头上去画街景素描。风景素描课结束后,因为我是专业课代表,收齐同学作业,要直接送到林老师手上。林老师提出先看看我的作业,他看后十分惊讶。问我:“是不是喜欢油画?”我说:“对啊“。他马上又说:”当油画笔触及画布时,会产生微微的弹性,十分惬意的。但是要知道为什么有必要重视风景素描吗?是因为画素描风景要解决两大关系。一是天和地的关系,再是近中远的空间关系。这两大关系能清晰和恰如其分地控制到位,那么你将来就有能力画大油画“。听到此处我有点懵懂。他接着说:”能把风景画好,将来不惧怕画大场面油画,哪怕是大型历史画,比如画淮海战役,那就是在风景里面放人“。我恍然大悟,场面再大,哪怕是人山人海,再复杂也不难控制。当我在5米乘2.9米的画布前,我想到当初林老师的精辟妙语。
《新四军——车桥之役》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画这么大尺寸的画,但我一点不慌乱,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画进去,直至完成。有不少人问我,这么多人。场面如何控制?
没有奥秘!我永远感恩林先生的在天之灵。
记得1967年我在武汉工作时,只要有机会下乡,哪怕只有一天到两天时间,我都就会带着个写生夹,遇到有画意的风景就会画一到两幅素描。深深觉得风景素描的严格训练非常有益于提升作画过程整体操控能力。

滑动查看更多

未完待续

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是以上海青年为主体,以写实绘画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的组织机构。

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

微信号 : SHQNXSHH

新浪微博:@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官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