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学会瘦金体书法基本笔画(绝对干货)!
对大多数瘦金体爱好者来说,很喜欢瘦金体,就是写不好,不得要领。因为小编自己本身也是瘦金体爱好者,很明白那些喜欢却写不好瘦金体小伙伴的感受,特此在闲余之际为各位制作了瘦金体基本笔画示意图,希望爱好者们能快速掌握!不足之处,请多谅解!
一、长横
▲写瘦金体的长横笔锋要先切入纸,右行,微微抬笔,右下顿笔,回锋。
二、走之旁
▲瘦金体的走之是一波三折,极具曲线美,宛如躺着的美人,圆圈处轻微向上翘起,收尾较缓。
三、宝盖头
▲刚开始学瘦金体总是写不好宝盖头,宝盖头中间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练了很多遍柳叶横才好些,中间细粗细!
四、三点水
▲三点水第二点稍微靠左点儿,最后一提要干脆!
五、羊字头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头了,勉强叫羊字头吧,两点相呼应,很干脆,这个偏旁的字有羊、谷等。
六、竖
▲竖很像鹤的腿,写竖要干脆,中锋切入纸面后顺势下行,力度慢慢变小,左侧抬笔,右下行,回锋!
七、耳朵旁
▲耳朵旁的是个组合体,那个“3”和走之相似,耳朵旁的位置正些,要注意“3”和竖的连接。
八、捺
▲瘦金体的捺一定要注意收尾的处理,缓收,不要写太快,收尾下部比较平,所以也叫平捺。
九、撇
▲瘦金体的长撇很干脆,像一把利剑,可断金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制作的图和简单的说明,希望能对瘦金体爱好者有所用。
本篇介绍宋徽宗瘦金体《秾芳诗》、《千字文》的笔法和两者的差异。
1 《秾芳诗》的基本笔画
横
此帖的横因长短的不同,各具特色。
长横
此帖的长横起笔时都在空中取逆势,笔锋触纸后顺势而行,以中锋提笔为之,至收笔处略向左上方提起而迅速以按笔向右下顿收,形成重肩。如“萼”、“翠”、“舞”等字的长横。
短横
凡短横多为左轻右重,露锋入笔,逐渐铺毫而轻顿收笔,较长横在外形上显得丰肥。如“香”、“青”、“融”等字。“融”字短横中有似长横之重肩者,比较特殊。
竖
在字中占主笔地位的竖画往往在收笔处略提向左上方,随即向右下顿笔而收,与长横的写法一样,只是方向不同。如“化”“下”“中”等字,注意在中锋中略带侧势。
撇
匕首撇
形如其名,这种撇外形尖利,呈三角形,多重起轻收。如“依”、“焕”等字,而如“庭”字的撇侧外形比较均称,也是一例。
柳叶撇
这种撇法写时由轻至重,然后略转侧势提锋收笔。如“丹”“青”“风”等字,这种撇的起笔处多“S”形绞锋落下,明显受到褚遂良书法影响。
捺
捺成柳叶状也是瘦金体的一大待征,轻落入笔至三分之二处压锋捻转成柳叶状出笔,类似柳叶撇,但难度更大些。可多作练习,注意手指捻管的细微变化,如“逐”“零”“迷”等字。
钩
瘦金体的竖钩变化多为顿笔外展再向左上方提锋钩较长,这是对褚体与薛稷、薛曜书法特征的一种夸张比。钩法中又分圆转与方折两种。如“芳”、“丹”、“化”等字。
转折
实接法
即笔锋到方折处向右下倒笔,出方肩后再转锋直下。如“如”、“逐”、“烂”等字,用这种方法转折显得厚实。
虚接法
即轻提后,再压锋形成方折直下。如“笔”、“焕”、“蝶”等字,这样的方法显得轻松虚灵。
在一个字中,实接与虚接两转折方法经常是并用的,以造成变化。如“照”、“翠”、“晚”等字。
点
《秾芳诗》中的点虽有形态上的差异,但写法相似,多用牵丝带出。如“依”、“径”、“翩”等字。
一帖中另一种特色点的写法是将点的外形拉长成钩形,多见于一个字的末笔为点者。如“似”、“融”、“独”等字。
一、此帖结体偏长,重心多居于字的中上方,左右及下方开张,长画较为伸展,形成疏朗中不失紧凑,潇洒中兼具法度的风格。
如“依”、“翠”、“醉”、“残”、“零”、“下”等字。
二、运用游丝牵连的行草笔势,造成笔致飞动,神完气足的意韵。
如“难”、“霑”、“似”、“照”、“霞”、“风”等字。
三、在一个字中有相同笔画平行出现时,通过用笔角度的变换与线条外形粗细形成生动活泼的对比。
如“舞”、“青”、“笔”、“蝶”、“径”、“秾”等字。
2 《千字文》基本笔画
点
本帖的点主要分为二种:回锋点和牵丝点。
回锋点
这种写法在楷书中是最常见的,即写至末端取回锋之势。如“志”、“谟”|、“冥”、“矢”、“钓”等字。多见于氵旁与一个字的末笔。
牵丝点
这是瘦金体中常用且具特色的点法,即笔画末端不收锋,向下一笔处以钩法带出,形成牵丝之势,但有含蓄与外露之分。如“乎”、“市”、“文”、“每”、“诮”等字。
还有一种点法可称之为“褚式点”,即外形上显现出鲜明的褚遂良书风的特色。起笔时有“S”状的绞锋动作或由空中取扭锋之势而以侧锋落笔。
如“崇”、“赏”字中的竖点,“字”、“岁”的竖点,“岩”字山头中间的一笔,“贡”字末画一点极具隶意,也是褚体的特色。
横
本帖中不论长横、短横都有一个明显特色,就是重按顿肩,但长横在顿笔前往往有提锋的动作,而短横侧没有。如“年”、“佳”、“指”、“任”、“洪”等字。
竖
竖是瘦金体中最具特色的笔画之一,在《千字文》中也不例外。起笔多呈侧势,压锋而行,在末端将顿处提锋再压,形成重顿。如“甲”、“邙”、“早”、“本”、“军”等字。
撇
本帖中撇画变化较多,有的呈“钉头鼠尾”状,如“縻”、“磨”等字;有的粗细较均匀,如“移”字;还有种较夸张的写法,将起笔的“S”形扭锋动作放大化,如“凋”、“桐”等字。
捺
本帖中捺笔多呈柳叶状,在行笔至捺脚铺锋处时,手指轻微捻管压毫,用侧锋之势出以滋润的质感。如“叶”、“友”、“笑”、“殿”、“起”等字。
钩
本帖的钩法多为顿笔外展再向左上提出,少数钩法为圆转笔或方折笔。如“方”、“育”、“洞”等字,“宇”字用圆转法,“地”字方折意态略多。
转折
本帖的折处多用“虚接法”,即横画写至中段轻提,至折处再压锋形成方折直下。如“日”、“用”等字;圆转法也常用,与方折形成对比,如“亏”、“鸣”等字;“月”的转折处则方圆兼具。
《千字文》的结构特征
一、结体偏长,重心向上
修长的结体与细劲的线条相得益彰,故而字的重心提高后,伸展长的笔画,显得稳重而不失劲峭。
二、依字造形,时出新趣
本帖字数很多,作者并未完全将字形都笼进瘦长的外框,而是依造字的本身特点加以安排,体现出新奇之趣。
3 《千字文》与《秾芳诗》的差异
笔画上的差异
二帖的基本笔画是一致的,只是《千字文》更偏于瘦劲,线条粗细的变化不如《秾芳诗》丰富,这既有大字与小字在工具材料上的差别,也有作者创作时期不同造成的风格变化。
这里,选出一些字例,可以与前面的一些字对比观察。
结构上的差异
《千字文》是赵佶的早期作品,结构上平正大方,不同于《秾芳诗》之寓险绝于平正。《千字文》的字形结构比较均匀,如类似“口”、“日”的部首,框内的空折都呈方形或倒梯形,而《秾芳诗》中多呈现出三角形等较锐角度的空白,体势较险。下面一些字例,可与前文中《秾芳诗》的字形作对照体会。
提按并用,虚实相济
本帖线条以细劲为主,但个别笔画及转折、撇捺等处以重笔出之,有丰肥之美。两相对照,节奏跳跃,有生动活泼之趣。
瘦金体的总体特征是:
瘦劲、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似柳叶,竖钩细长,游丝贯联,神完气足。
临习注意要点:
一、注意手腕与手指的配合,游丝牵带多借腕力,捻管转锋妙在指力。
二、从《秾芳诗》入手,了解基本笔法与结构,然后临习《千字文》,作为量的训练,容易进步。
三、对帖中的重肩,捺脚等特征,不必过于强调,以免陷入僵化,要注意临作的线条质感与节奏,把握原帖风采。
LOVE.谢云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