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寻宝记】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登陆央视《国家宝藏》,你认识吗?
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行开播仪式,张国立作为节目001号讲解员,秦海璐作为国宝守护人代表参加了开播仪式。首批将展示的27件国宝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南京、湖南、河南、湖北、陕西、浙江、辽宁8家省级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此次入选的三件国宝分别是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这三件国宝都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其中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长23.1厘米、七孔,是新石器时代的物品,它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碳十四、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整个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除此之外还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蚕丝蛋白残留物,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近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刻符龟甲,这里发现的契刻符号,很有可能是汉字的起源。还有那些随葬的龟甲,推断与贾湖先民的宗教信仰有关;稻作遗存,遗址中人工栽培稻遗存的发现,证明了黄淮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体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远古先民创造的辉煌文化。
遗址发掘现场
刻画符号
稻作遗存和占卜龟甲
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骨笛。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乐器专家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这一批精致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骨笛背后的谜团——多年来考古界、音乐界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专家仍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才能钻透坚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上?虽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个,但实际上,贾湖先民不但能够熟悉从1到10的差别,而且对于数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灵活运用。
要在丹顶鹤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型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合理的音高排列,而且需要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显示出贾湖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他们是通过何种办法计算音孔位置的,成为专家们研究的难题。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