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理气剂>行气>行气止痛之经典方——天台乌药散(药学周刊·传统医药)

□杨桢 高琳

天台乌药散是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创制的名方,由乌药、木香、茴香、良姜、青皮、槟榔、川楝子、巴豆组成。本方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小肠疝气,症见少腹引控睾丸而痛或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者。

什么是疝气呢?其实“疝”是中医学史上内涵最不确定的名词之一,单《内经》给出的解释就有好几种,大体可归为三大类。一类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腹股沟疝,即腹腔中的内脏(主要是小肠)通过腹股沟的缺损突出到体外的病变。正如《儒门事亲》中描述:“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第二类则通指外生殖器的病变,如外阴的疼痛、水肿等。第三类则符合《素问·长刺节论》中的描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显然,后两类描述所涉及的疾病与现代意义上的“疝气”无明显联系。那这些病究竟是什么?除现代意义的疝气外,天台乌药散还能治疗哪些疾病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四处征战,1253年,他带兵驻扎在甘肃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这时有手下将领火儿赤纽邻病倒,于是传元代河北正定的大医家罗天益诊治。当时已任御医的罗天益奉命前往,他了解到火儿赤纽邻原久患疝气,而本次发病是因七月间饥饱劳役,过度喝奶引起。自发病以来,症状没有减轻;面色青黄不泽,脐腹阵痛,搐撮不可忍,腰曲不能伸;用热物熨敷后略有减轻,脉细小而急。罗天益辨证认为,本病是由于积寒于小肠之间所致,应该使用大热之剂。于是,他自己制备了沉香桂附丸,同时运用其师李东垣的天台乌药散,前后治疗10余天,终获痊愈。至第二年秋天,汗王班师回朝时,火儿赤纽邻精神如故,旧疾未发。

从火儿赤纽邻发病的过程分析来看,他的病症不大可能是现代的疝气,而很有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并发穿孔等疾病。这些病均以长期腹痛为基础表现,并且具有在高脂、高蛋白饮食后症状恶化的共性。

本方中天台乌药、木香、青皮行气疏肝止痛;小茴香、高良姜散寒止痛;槟榔下气导滞。本方奇妙的配伍方式是川楝子和巴豆的共制方式:川楝子性寒,能行气止痛,但力有不逮;巴豆性热,可以泻下寒积,但其泻下行气之力峻猛,甚于大黄;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后,弃巴豆不用,既减轻了川楝子的寒性,又加强了川楝子的行气散结之力。全方用药以行气散寒为主,并且药力主要归于肝经,因此对于少腹部位的胀痛伴有畏寒喜暖症状的多种疾病均具有很好的疗效,绝不能将本方单纯理解为治疗疝气的专药。

研发前景

在临床方面,本方在慢性胃炎、慢性阑尾炎、慢性前列腺炎、肠痉挛、痛经、慢性盆腔炎方面均有应用,且疗效显著。但遗憾的是,可能是因为对本方主治病症理解的局限,几乎没有人对其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相关中成药品种进行查询,目前尚未检索到本方的成药品种和生产企业。这对于这样一个应用前景广泛、疗效确切的方剂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第一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系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