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类思想的总源头!

道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中国哲学的信念之一。 认为道决定了事物“有”或“无”、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 是万事万物在道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有两种解释,主流是当时的“ 自然(itself) ”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 自然而然”,“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疑后代禅宗则解释为 “道” 效法“自然”(今日用语),应为误解。另一种解释,坚信人受地的制约、地受天的制约、天受道的制约,道受自然的制约;奉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价值观。

此一信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另外,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道教的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老子。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并从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是人格神,后两者宗教经典中也是中文的道,《圣经》里提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原文:ν ρχ ν λγο, κα λγο ν πρ τν θεν, κα θε ν λγο)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碍主道的人们,真主将使他们的善功无效。”

《系辞》中的“道”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道,曰阴与阳也”,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

先秦经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且)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黄帝四经·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礭于四海。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

《老子》中的“道”

道是有无的统一

《老子》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为妙之门。”

只可意会

老子坚信,可以掌握的道理,都是片面的见识。可以传授的知识,都是片面的见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见识和见解都是个人成见。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为妙之门

老子认为 :“有”、“无”两者是道(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的对立统一体,道通过“有”、“无”反应了“天地万物”形成、演化、消亡,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自然现象,他用“天地之始”形容“无”,用“万物之母”形容“有”。当道常无形时,他能感受天地之始的奥妙;当道常有形时 他能观察到万物之母的徼幸。“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表示:“有”和“无”不但同出于道而异名,是道的两种运行形式而且同样被认为是认知事物的关键所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是关键、“无”又是关键,所以“有”、“无”成为他意会事物的绝妙之门,“玄之又玄,为妙之门”。

有无相生

接着,老子用美与善说明道与有、无的道理。被统一的审美观,令人厌恶;被统一的善良观,是虚伪的。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才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另外,他还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证明生命、建筑和行为从无“天地之始”,到有“万物之母”的运行道理。并用“有”和“无”表明自己对道、德、仁、义和礼的态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生于无

老子又用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等现象进一步解释了“有无相生”,“有序”和“无序”之间在“道”作用下的转化过程。他举例说,道的“有”序统一状态,“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还描述了道的“无”序混乱状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他的结论为,“反者”令道动摇不定,无序混乱,“反者”与“得一者”相反;“弱者”让道发挥作用,“弱者”为上善若水的“得一者”;天下万物生于有序之道,有序之道生于无序之道。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用有利

认识事物的“有”“无”两方面,是利用“道”解决问题的关键,老子用车器和室阐明了“有”“无”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他说:“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便利,“无”能发挥其效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道无道

天下有道,骏马耕田。天下无道,兵荒马乱。老子用马在和平或者战争时期的作用,说明不知足的侯王们带来的祸害。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似万物之宗

象帝之先

当观察道对万物的作用时,令老子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道,渊源流长好似万物之宗。能挫掉人的锐气,解决天下纷争,中和日月光芒,同化万里尘埃。湛湛如水,好似生灵并存。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养育了道,却认为存在于天帝之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上善若水

老子用水来形容道和万物的关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万物并作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万物相互作用,各自复归其根,生命自我繁衍是没身不殆,死而不亡,生死交替,天长道久的根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万物自宾

老子相信,道的信念无需发号施令,即“道常无名”。朴实无华的民心虽然微不足道,却令天下人无法征服。如果王侯能顺其民心,万物将自我繁衍昌盛。“天地相合”风调雨顺,无需发号施令,民众自觉地互相监督。自始自终侯王的制度都依赖发号施令来维稳,如果还有发号施令的行为存在,世人应适可而止,则不致陷于危殆。按道的信念治理天下,犹如佰川纳海,自主自愿,无需用发号施令来维稳。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衣养万物

老子深有体会,道精妙绝伦,影响广泛,就在眼前,却无法辨认。万物依赖道而生息繁衍,道的功德无法言传。道滋养万物,而不为他们做主,通常无需万物的任何回报,可认为道很渺小;道使万物归顺,而不去主宰他们,可认为道很伟大。道从来不自高自大,所以影响宏大。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万物自化

老子自信,道无需为万物做主,而大有作为。如果侯王能顺其民意,万物将自主自化。自主自化会令人产生贪欲,他将镇定于无名的自觉、自愿、自信互相监督,朴实无华的民心,只要即无名又朴实的民心存在,人们将无贪欲之心。不贪之宁静,天下将自然稳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生万物

与“万物自化”相呼应,老子用“三生万物”来警告“反者道之动”、称孤道寡的王公。他声称:“道运行演化有序统一,一运行演化产生阴阳二者,阴阳交替产生阴阳气三者,阴阳气三者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道让万物在阴、阳、气三者共同作用下,而呈现生态协和。连世人也厌恶称孤、道寡、和不敬畏谷神之人,而有的王公却把天地万物视为己有,并胡作非为,还孤家寡人地称谓自己。对这种损害生态协和为益己,或者为益己而损毁生态协和的行为,我用世人常用的一句话,来警告这些王公们,“强梁者不得其死”,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恰如其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庄子》中的“道”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下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徬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吕祖明道说》中的“道”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类思想的总源头!

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让我们先明天道,然后再说人生。

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通达阴阳则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明,而成为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家。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一切无不以阴阳为准则。

概括起来,阴阳有着六大规律。

1、阴阳一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万象,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虽对立又互相统一,变化之中而生成万物。

2、阴阳互生:阴阳互相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互为作用,都不能孤立存在。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3、阴阳消长:阴阳的变化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程度会不断拉大,拉大到临界点就会物极必反,向反方向转化,阳变阴、阴变阳。比如昼夜交替、四季轮回。

5、阴阳互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既是互补,又是彼此变化的内因。

6、阴阳吸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比如男女才会组成一个家庭,两个公鸡在一起就会相斗。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无不来自这个法则,这是自然的根本奥秘。阴阳是一本无字天书,它解开了宇宙和自然的密码,是人类思想的总源头。

阴阳,人生最高的原理

如果我们运用阴阳的六大规律,与人生、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对照,就会明白很多道理。世间与人生,其实处处都是阴阳,无不可以用阴阳解释,也无不可以用阴阳解决。

1、阴阳一体——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易成孤傲。一个人仁慈,就更要果断,否则易成软弱。强大,更要懂得敬畏,否则易生暴戾。富有,更要节俭,否则易成奢靡。博学,说话更要粗浅,否则易成刁钻。尊贵,更要谦卑,否则易生傲慢。凡事有阴阳,凡事都合乎阴阳。

2、阴阳互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一走运,便难免心高气傲轻慢待人,于是容易造孽。人一倒霉,门前冷落,正好可以面壁反省,积累修养,等待机会。吃苦即是了苦,享福即是消福;苦中有希望,福来需提防。所以最好的心态是静气和淡定,福与祸、顺与逆来来去去,要能跳得出来。

3、阴阳消长——人生有限,在一点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多,别处就会少,所以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加法”是追求知识、成功、富贵、名利,人生会因此丰富多彩。但如果要得太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很悲哀。于是还需要做“减法”——看淡一些名利成败,知足、节制、感恩、惜福、避祸。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人生才会更健康。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

4、阴阳转化——转化是物极必反,那么要想长久就要学会不过度。在实际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度就是分寸,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利与害的分界线;“有度”,就是恰到好处。把握好“度”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在实际生活的挫折中积淀和磨炼出来的,是在反思失败中悟出来的,是苦难对人的回报。

5、阴阳互补——年轻人往往重视“阳”的一面,天行健、自强不息,刻苦读书,努力工作;却往往忽视“阴”的一面,就是地势坤、厚德载物,对人冷漠,不体恤长辈,性格乖张。年老时就颠倒了过来,过于“阴”,过于在乎他人,而不够“阳”,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所以,年轻人要“阴”起来,年老人要“阳”起来。

6、阴阳吸斥——都知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吸斥的背后也有阴阳之理——缺点常常与优点互为表里。优点越卓越,缺点就越令人难以忍受。找对象、处同事,尤其要当心。如果你发现一个完美的人,那你并不真正了解它,一定要在优缺点都了解后再做决定。

一切都是阴阳,一切都是相对。我们在看人、看社会、看世间万事万物时,结合阴阳原理,就能参透很多事情。

懂阴阳,才能心理健全

人类的心理,用阴阳去看待,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你是哪一种,你该怎么做,对号入座后自然就知道了。

1、太阴型人。心理特征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正经,内心城府很深,好得而恶失,喜怒不形于色,坐看别人成败,再决定自己的动向。这种人体内阴阳不和,缓筋厚皮,面色阴沉暗黑,双目常下视,故作卑躬屈膝,春夏易患病。

2、少阴型人。心理特征是贪图小利,常存害人之心,因他人失败而满足,对他人有获而嫉妒,缺乏情感。这种人六腑不调顺,行动鬼祟,站时躁动不安,行时俯伏难直立,春夏易患病。

3、太阳型人。心理特征是过于自信,意气用事,高谈阔论,好高骛远,且庸俗平常,不知改过。这种人多阳而无阴,挺脗(嘴巴)凸肚,身躯向后反张而两膝曲折,秋冬易患病。

4、少阳型人。心理特征是自尊心强,爱虚荣,善交际,不愿默默无闻,自我炫耀。这种人经脉小而络脉大,气外泄,立时爱仰头,走路时摇晃,喜欢两臂肘反挽在背后,秋冬易患病。

5、阴阳平衡型人。心理特征是不计名利,心境安宁,不贪欲妄想和过分欢欣,不与人争,善适时令,以德感人而无所畏惧。这种人阴阳之气和谐,血脉调顺,举止大方,态度严肃,目光慈祥,开朗坦荡,光明磊落。

运用阴阳之道,调和心理中过分的一面,补养缺少的一面,使心理实现一种阴阳平衡,如此才能健康和健全。

懂阴阳,才能身体没病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所以《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养生最重要的,就四个字:阴阳平衡。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

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

所以养生要懂阴阳,该补阴时补阴,该补阳时补阳,这才是养生基础之法。掌握了这套法则,就等于拥有了养生大门的钥匙。顺应四时则是调整阴阳平衡的重大法宝,《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春季是阳长阴消的开始,要养阳。一是晚睡早起,早上起来后要慢慢地散步,让身体的阳气慢慢生发。二是要松衣解带,让头发散开来,使气血顺畅。

夏季是阳长阴消的盛时,要养长。一是要早起晚睡,早起培养体内阳气,晚睡补充体内阴气。二是要进行适当运动,不可因天热而不动。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开始,要养收。一是早睡早起,天亮时阳气开始上升,此时起床能让身体顺应阳气变化。二是秋季肺气当令,要调理好肺气,喝足水,多吃白色食物。

冬季人的阳气潜藏体内,要养藏。此时人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带动,所以要注意养肾防寒。一是早睡晚起,以待日光。二是多晒太阳。三是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少吃咸。四是多锻炼强身——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人生,就是一套太极

《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阴阳合而为一、圆满周流,就是“太极”。人生,就像一套太极拳。

太极有一阳一阴。

我们的心智,一半是正面的,如欢喜心、慈悲心;一半是负面的,如贪婪、傲慢。

这世界也是一白一黑。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很可惜,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这不是说世界不完美,也不是命运不公平,是你的内心出现了缺陷。学会了包容,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太极有起势,也有收势。

做人要能仰视,也要能俯视,一仰一俯之间,不仅是一个姿势,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逆境时仰视,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俯视,是一种沉静和谦恭;做人要有成事担当的勇气,也要有含而不露的静气。内敛是真正的强大,简单是真正的深邃,宽容是真正的涵养。

太极精神在于迷,也在于悟。

从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持久修练的过程。

“迷”是接收最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成败和苦乐;接受良好的能量,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心静者不浮躁,沉稳者不轻浮。

“悟”是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毅力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能力去发现和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有智慧去分辨那些非此即彼的事,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已经做错的事,有信心去坚持那些对的事。

人生,需要这样一套属于自己的太极,通过通达阴阳之道,获得智慧和健康的人生。

《易传》论作《易》的核心思想 ——《易传》论“易之为书”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阐述,同时也是对《易经》的核心价值的提炼和升华。《系辞传》里有多篇章节,以“易之为书”阐述《易经》的核心思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段文字整体概括了“易之为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与天地之道相弥合,它包括天地之间一切变化而无所逾越,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通晓了天地昼夜循环变化的规则和道理。所以说这种天地之道神妙无比,没有固定的方向而无处不在,而《易》所体现的是天地之道而不是具体的器却无处不在。它揽括了宇宙一切,是研究宇宙万物生成、运动、变化、发展的学问,是宇宙观、天人观、变化观。同时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世界观,又指导我们的祖先和当今人们极深研几、开物成务,崇德广业。可见,“易之为书”,穷理尽性,高深致远,无所不包,无处不用。

所以,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富有辩证思维《系辞上》第四章

的宇宙代数学”;唐明邦先生也强调:“《易》乃大道之源”,其核心思想有五端。

一、宇宙生成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一宇宙万物生成图式,用图象表示出来,太极乃元气浑然一体是为0,为无;亦可视为一;一乃有,故称有生于无;两仪为一阴(— —)一阳(—);四象是两仪之上各生一阳一阴,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四象之上再各生一阳一阴,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古人认为八卦之物象,乃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八卦尽吉凶之理,趋吉避凶是万物之理,依之则大业有成。

乾兑离震四卦,初爻皆阳,是为四阳卦;巽坎艮坤四卦,初爻皆阴,是为四阴卦。宇宙生成论,是以太极为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即六十四卦,这一原则北宋哲学家程颢称为“加一倍法”。宇宙由简人繁,不断生殖繁衍,成为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

“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宇宙呈现为混沌为一的元气。这种观点认为宇宙即元气的统一体,而西方“圣经”宣扬,宇宙是上帝创造和主宰的,天地的一切都不过是上帝的微些《系辞上》第十一章

工作;也不象佛教宣扬的,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缘起有”,以“业力”推动整个心物世界的变化;也非伊斯兰教《古兰经》认为的天地由安拉开天辟地造物,安拉造天时,天还是蒸气,只要安拉说声“有”,天地就有了。

太极观,诱导人们建立一种整体思维方式,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看作从本根到派生的一有机联系的整体,掌握了事物变化的这一规律性,由简可以化繁,由繁可以入简,不为纷繁现象所迷惑而失其统驭,亦不仅仅看到统一性而忽视事物的多样性。有源有流,有统有分,方构成有机整体的事物。

“是生两仪”谓“太极”分解的阴气和阳气,为统一的元气的两个对立面,轻清之阳气上浮而为天,重浊之阴气下沉而为地。由此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负阴抱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二分法,两点论。此观点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认为任何事物都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此观点在中国文化随处可见,中医认为人体为阴阳的动态平衡,五脏六腑皆分阴分阳;中国的文字有天地、男女、上下、左右、高低、刚柔、动静、善恶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数学的加减、乘除;化学的化合、分解;电磁的阴阳两极;生物的新陈代谢,也是对立统一的。

这种代表中国智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不仅仅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十分重大深远的影响。发明了二进制莱布尼茨,当看到一位友人向他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并说明了《周易》

在中国文化中的权威地位时,异常兴奋,因为,《周易》

里的阴阳符号与他发明的二进制完全相符。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物理学家玻尔,1927年提出“并协原理”,其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即真理具有两个侧面,如同一枚钱币具有两面,每个侧面都是正确的,它们是对立的,又是并协的。1947年,因玻尔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及贡献,丹麦国王封他为“骑象勋爵”,并授予其荣誉徽章。当玻尔为礼仪罩袍设计图案时,他选择了中国“太极图”,并写到“对立物是并协的”。

“两仪生四象”指阴阳老少四种势力互相配合.如春夏秋冬四时一样,生成万物。也指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孤阴孤阳,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有相互渗透的复杂性。 这种对事物认识的复杂性,同时也指导人们的思维模式复杂化,处理问题的复杂性。

“八卦”指乾(天),坤(地),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巽(风),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八种自然物质要素。八卦排列组合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六十四种事物、环境,三百八十四种处境,根据爻位的承乘、比应等等可判断吉凶悔咎,趋吉避厉而大业生。

易理之宇宙生成论,即太极观,立论恢宏,思虑玄妙,基本上构建了完整的东方思维哲学体系。它包括了整体思维原则、一阴一阳对立统一法则,此消彼长、生生不已的发展观、保和太合的动态平衡观。这种哲学体系有它的优越性、科学性、普遍性。它延伸为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它的影响极为深远,太极图显现的整体思维原则,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中国传统医药、科技、音乐、画面、文学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一原理,启示人们坚持整体思维方法,遇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要善于弹钢琴,通观全局,统筹安排,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为此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调查,冷静思考,慎重决策,不可头脑过热,意想天开,亦不可思想保守,墨守成规。

二、“天人合一”

《系辞下》第十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阐述了“易之为书”,范围之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备,其中有天的法则,有地的法则,有人的法则,综括天地人三才而两两重叠,所以每一个卦都有六爻,初与二代表地,三与四代表人,五与上代表天,如此就是天地人三才的法则,形成由下而上的天人合一的完整系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基本思想,《易传》概述为“天人之际三纲领”,写道:“昔者圣 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人之际三纲领”肯定天道、地道同人道的统一,人同自然从来处于和谐统一的宇宙整体之中。人当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规律,而不可任意违背它。

《易》从宇宙整体出发,强调人们的行为与生活当受自然支配,提出:“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如此,百姓莫不皆然。《周易》认为圣人效天,十分严格,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或预测天时的变化而主动配合,或遵循已成的天时变化而不失时机,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之,控制之,为人类造福。

人在自然界面前,并非一味消极被动,只能顺从而无所作为。《周易》主张: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表现在赞天地之化育,提出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ƒ的原则,既顺应自然规律,又能动地改造自然。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东西,古人从未见过;未来世界常见的东西,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今天在一个筵席上能吃到四季的蔬菜瓜果,在同一花园里可观赏不同季节的花朵;不同国度的水果也能异地种植。高峡出

《系辞下》第二章

‚《系辞上》第十一章

ƒ《系辞上》第四章

平湖的景观,古人无从想象;嫦娥奔月的神话,而今已成现实。人体某些器官,可以人工移植,人的生育可有试管婴儿。这些都是人类“以人造天”所得,是足以自豪的。

顺应自然规律,又能动地改造自然,并不是象西方社会所说“战胜自然”、“向自然开战”,以至于去破坏自然。现在地震时有发生,泥石流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无时无之。更不用说,干旱频仍,冰雪灾害,瘟疫流行。过度的开发,引起了大自然的报复,以至于乱象横生。天灾之外,尚有人祸,乱伐森林,山体变荒,围湖造田,破坏湖区蓄水功能,过分捕捞影响鱼类繁殖,过分繁殖牲畜致使草原困乏,随意排污破坏水源,人口爆发造成粮食匮乏等等。天人相互造乱,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值得深思!这些因过度利用自然、开发自然而产生的现象,将促使人们想出新办法,采取新政策,推行新措施,克服困难,消除乱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然观,同时也是一种观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深邃的哲学智慧,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特色。把人与自然视为统一的整体,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当时刻注意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处,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可轻意破坏它,更不应与之敌对。

    三、唯变所适

《系辞下》第八章,“易之为书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是说易之为书阐述的原理,人们时刻都不能背离,它论述的一阴一阳之道,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六爻的位置,经常变动而不居止,往来上下没有定准,阳刚阴柔出常在变化,人们不应该死守原则常住不变,而应该使自己的思想、行动随时适应阴阳刚柔的变化。这里从卦爻象的变动不居,引申到一切事物也变化无常,进一步指出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不应刻板不变,而应依从客观事物的变化,随时与之相适应,“唯变所适”。

《易传》论述事物的变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变”,二是“通”。“变”是指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重大变化,即通常所说的质的变化。如两种化学元素经过化合而产生新的化合物,对元素说来是从有到无,对化合物来说是从无到有。“通”是指同一事物不断变化发展,如婴儿成长为儿童,再成长为青壮年,再后是老年人。这是事物普遍的变化成长过程。《易传》写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是说任何事物都处在变通之中,不是处于量

《系辞上》第十一章

的积累过程,就是处于剧烈变化的新旧代替过程,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宇宙之间,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人们对于经常变化的事物,要有所认识,注意掌握其规律性。要

以事物不断变化的观点指导我们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

《易传》进一步指出,既然任何事物都经过盈虚消长的过程,在不断发展变化,那么,总是有些东西过时了,会退出历史舞台;有些东西会兴盛起来,跟上时代的需要。人们的行动要适合事物的变化,才有光明前途。《易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动态思维原则。凡是当废止的东西,坚决废止;当推行的东西,及时推行。或止或行,要不失时机。“止”,意味着旧过程的结束,“行”,意味着新过程的开始。事物的发展,总是处在不止不行、一动一静的发展过程中。旧的止,新的行,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永远不会有终结,所以说其道光明。圣人君子崇尚消长变易,是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的。

刚柔相易,变动不居,“动静不失其时”的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方法上看,失败者吃亏在于没有在动态思维指导下的动态管理,违背了易学所倡导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方法如违背“唯变所适”的原则,必遭失败。

四、极深研几

《系辞上》第十章,“夫易,圣人所以极深研几也。唯深也,故通天下之志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易之为书,易理精深细微,是圣人用以探求深奥抽象之理,研究事物极其细微运动变化的凭借。圣人凭借“太极观”、“变化论”、“天人观”等深奥抽象之易理,而通天下人的意志;凭借这些深奥抽象之易理,研究事物极其细微的运动变化,预见事物的发展趣趋向,成就天下之事业。所以说,“太极观”、“变化论”、“天人观”为世界观,“极深研几”为方法论。

而如何才能“极深研几”呢?就是要熟悉和撑握“太极观”、“变化论”、“天人观”等世界观,形成整体思维、变化运动思维、“天人合一”思维等良好的思维模式。在研究事物时,要以整体的观点而不是片面的去分析;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而不停滞不前的观点去判断;要从因果关系以及内外因上去分析判别,而不是因果混淆、本末倒转以至于搞错对象、和走错方向;找到外因方可明白内因, 同找到正真的原因,找到事物的方向;从而达到“极深研几”,“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应用 “天人合一”的思维去看待事物,方知有些事情不是发挥主观能《系辞上》第十章

动性就要达到目的,从而“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愁。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理博大精深, 穷神知化,它的宇宙生成论,阴阳转化论,对立统一论事物不断的运动变化论、天人合一论等等,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在中国人思想意识里, 从而才有经邦济世 、治国安邦的宝典,才有了大一统的中国,正因为有了这极深研几的易理,我们的先人才研究出地动仪、圆周率,才有了四大发明,才有了数千年来为中国人保健养生的传统中医。

    五、 崇德广业

《系辞上》第七章,“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孔子说,易的道理是极其高明的吧,易是人们用来充实德性,扩大功业的。

《系辞上》第一章,“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以天可久,地可大来比拟贤人之德业;德业之关系也如天地之关系一样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业要象大地一样富贵大有,为德是象天一样恒以一德,日新进德。这了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易》理强调“崇德广业”,德在先,业在后,崇德方

可广业。《系辞上》第七章,阐发如何应用易理崇德广业:《系辞上》第四章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理应用在人事上,知能、智慧应该是高明的,知识的汲取、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从崇从高着眼,而对别人的礼节,则应以谦卑的态度。崇高是效法天,谦卑是效法地,天地没位,而《易》理即行其中,人们应该象天地一样,泽及万物而不计报酬,修养自己的德性,成就好的思想性格,使性向善,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事业,而德才兼备造福人类,就是通向道义的门户。在《系辞下》第六章,单例九卦“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并三陈九卦义,专论德修的重要性、标准、应用及执行,把自己修炼成正直的内圣。《系辞下》第五章,孔子列举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进一步阐发“崇德广业”。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也,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进一步阐明,谦虚有礼修德,方能保其位,强调德盛方可保业。

当然,业之不广,德之不张。不能广业,崇德也将流为空谈。广业的基本要求就是,开拓进取,使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即“安土敦乎仁”。《系辞下》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一个国家,财货不充足,国库空虚,人民离散,则王位不守。所以《系辞上》第五章赞美明君贤相德业日新的美好前景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系辞下》第五章,“子曰:德溥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谏,其形渥也’。言不胜其任也”。阐述了德不配位的结果就害人害已。

崇德广业,是《易经》的核心价值之一,至今也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在此只阐述其五个核心价值,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为广大、深远的传统文化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周易所揭示的生生不息的永恒之道

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恒卦阐述的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恒”的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期望的永远或恒久。

在周易中,对恒的解释 : 恒者久也。 自然界的恒久,包含山河的存续都有比照的意义。人追求的恒久,其实现手段在于不易和不已。为了实现个体的久长,古人老早就看出个体必须融入群体,才有恒的意义。才能跨越时间古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也就是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在这种时空下的 生生不已才有恒久的可能。

 “生生不息”是古代社会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理念之一, 《周易》对此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生命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理念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古代社会的祈子仪式、生殖崇拜和精神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源泉.。

  “生生学”是一种“ 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学” 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生命、损益、永恒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人得以传承、有创造之道。  

由 “乾” 卦所示之天道生生之中内含着生命顺行而受损的危险,而由“坤”卦所示之地道生生之中内含着生命由知顺行天道之险而自觉逆修而获益的生命之道。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乾健坤顺,此为乾坤二卦之卦德。而由乾之健,何以能“易以知险”?由坤之顺,何以能“简以知阻”?不在“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价值论取向之下,以“  顺损逆益”的生命“  损益之道”来解读, 就无法真正理解何为“乾恒知险,坤恒知阻”,也无法将《系辞传》此段话语与整个《易经》六十四卦系统一以贯之。
   “生生之谓易”。故恒者,生生也。乾之健,坤之顺,皆生生之所为也。而“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乾之生生在于其创始之功,万物得乾之功而生,此为 “乾之恒易”。但顺生则必有死之期,故由乾道之生生而达于极致,即达于“天下之至健也”,则有至死之危险,故言“ 夫乾,天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而坤顺于乾而生生,厚德载物,成就万物由生至死之过程,此为“坤之恒简 ”。但这仍然不是坤顺之极致, 坤顺之极致, 即达于“ 天下之至顺也”,在于“知阻”,即知顺行天道之危险而自觉停止,而反身内修性命,逆行天道而修炼生命,从而获地道之益。此为“顺损逆益”之生命“损益之道”也。
       由此可知,乾之“天下之至健也”不同于“乾健也”,“乾健”强调天道之“生生”不息,而“至健也”则已内含 “死死”之义,强调 “ 生中有死”,“益中有损”。坤之“天下之至顺也”也不同于“坤顺也”,“ 坤顺”强调地道之承天而行,顺行天道而为,而“至顺也”则已内含逆行天道之义,“顺中有逆”,“损中有益”。此为易道之广大也,此为易道之“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之极致也。

《易经》的生生不息之道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深邃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被誉为“群经之首”,其中蕴藏的生存之道让我们后世之人受益无穷。
众所周知,“生存之道”就是指生活下去的原则和方法,
而《易经》中的生存之道,概括起来就是:趋吉避凶。
如何才能趋吉避凶?
《易经》做出的回答是,你需要做到“无咎”。
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说,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
孔子就曾在晚年感慨学《易》可以无大过,
《周易·系辞下》中也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
无咎,便是《易经》的精髓,是《易经》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反省补过,是无咎之基
《周易》云: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人活着,只要眼睛没有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大小而已。
无咎的状态不是不犯错误,
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
《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称赞爱徒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周易》上同样说,“震无咎者存乎悔”。
要达到无咎的状态,必然要善于反思悔过,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
反思悔过是改过的前提,一个人不在内心真正的反思、悔过,
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所以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自己,
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
谨慎小心,是无咎之法
《周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每时每刻小心谨慎,勤勉不懈,
永远保持警惕,这样虽然存在着危险,但是并不会有灾祸。
亊情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并不一直都一帆风顺的。
只有经常保持勤勉和警惕,才能即使有危险,但不会造成灾难。
《周易》对谨慎强调很多,可见其重要性。
古人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牢记一个“谨”字,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
坚忍纯正,是无咎之凭
《周易》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没有平地是不会变成山坡的,没有去了而不回来的,
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纯正,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世界上时时刻刻发生变化,循环往复,
困境和逆境是不断转变的,

没有人一辈子走运,也没有人一辈子倒霉。

人生艰难和困苦虽然不能避免,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忍和贞正的心,就终能等到变成平坦的大道。
返璞归真,是无咎之境
《周易》云:白贲 (bì),无咎。
贲是斑纹华彩、色彩纷繁之象,
七彩光合成白色,绚烂归于平淡,
白贲就是在世不染,阅历深厚,返璞归真。
我们在这世界上生活越久,认识的人就越多,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随之而来的烦恼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乐反而越来越少。
世人不断追寻,不断得到,
却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躁,生活越来越累。
要想摆脱这种烦恼和不幸,只有返璞归真,追求“白贲”的人生大境界。
白贲的境界,就是笑而不语、光而不耀、威而不猛的境界。
白贲的境界里,有清凉自在的心,有安定从容之心,有一颗摆脱烦恼束缚的自由之心。
不再山珍海味的滥吃,身体变得清洁起来。
不再做遥不可及的梦,睡眠变得安恬起来。
不再穿五花八门的鞋,步子迈得悠闲平稳起来。
衣着不再盲跟潮流,穿戴开始舒适宽松起来。
不再多说闲言碎语,心情轻松畅快多了。
这种人生境界就如同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描绘的那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0)

相关推荐

  •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 ...

  •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是"道". 什么是"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 1懂阴阳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很关键的内容,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 ...

  • 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让你一口气读懂阴阳)

    ▌一.懂阴阳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很关键的内容,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阴阳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所以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大 ...

  • 10.《实用周易指南—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作者:杨本枢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解读: <易经>是否是最早出现阴阳的文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训诂学角度解释阴阳,"阴"是山北为阴 ...

  • 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一.懂阴阳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很关键的内容,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阴阳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所以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大 ...

  • 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你关注正面就会得到正面的思想,你关注负面就会得到负面的思想. 凡你关注的必将会扩大! 钱是这个世界上除了人之外最有灵性的东西,钱同样是一种能量,是能量必然会受到能量的影响. ...

  • 麦华盛:“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玄空大卦风水学的纲领

    前言: 通常周易类的文章多以哲理为主,围绕着<易经>的卦爻辞反复解读,较少文章深入到根源去研究.周易的根源是阴阳,由阴阳爻组合成的卦,除了可经用卦爻辞解读以外,还有着更深层的"易 ...

  • 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原理!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谓大道,就是阴阳.所以<黄帝内经>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

  •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定义概述 循环不已乃道也,问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太极否,曰阴阳只是阴阳,一乃是太极,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1] 天一坎数,由一生二,阴阳合德,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一 ...

  • 道家文化,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壹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 ...